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道德修养》全日制教案
大环境,把个人的人生放在社会发展的棋盘上去合理安排,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生活道路上的各种人生课题,使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更加明确。
其次,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造就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
再次,牢记人民哺育之恩,增强热爱人民的情感。
讲解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大学生提供了生活资料,为学习成长提供了各种条件。每个大学生的成长过程都浸透着人民的劳动,要牢记他们的的恩德,确立报效人民报效国家的志愿,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当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决不能当成向人民讨价还价的砝码。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检测达标情况,通过练习完成。 作业:P102-3 讲解
第三节端正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 (一)人生态度及其特性:
1、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回答的是“人怎样活着”的问题。
人生态度包括人生认知、人生情感、人生意向三个因素;人生认知是人生态度的基础和前提,是指主体人对各种人生课题的认识与看法。有什么样的人生认知,就会在此前提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生态度。人生情感是人生态度中的动力和关键。它是人生认知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喜、厌、爱、憎等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它是由人生认知引发的。反过来又可以有力地作用于人生认知,既可引导、深化和巩固人生认知,又可以改变、反对人生认知。人生意向是主体在人生认知和情感既定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准备和反应倾向。它对主体人选取何种人生道路,以及对人生课题持何种举措起着定向和坚持作用。
2、特性:人生态度不是主体的即时心态,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定势,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成为其主体个性的组成部分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在阶级社会里,人生态度受阶级意识的影响,带鲜明的阶级性。
(二)人生态度的形成及类型:
1、形成:人生态度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它的形成取决于主体的生活实践。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个人生活经历和所受文化教育程度是形成人生态度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是人生态度形成发展的客观因素。 2、类型:有三种基本类型: (1)积极进取乐观主义有为型人生态度。其特征是:第一,用乐观的心态看世界,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第二,进取心强烈,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不惧人生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不
讲解
讲解
讲解
讲解
讲解
怕社会环境的动荡变幻,经得住考验。第三,人生责任感强烈。处事做人诚信坦荡,持之以恒。第四,确信将来是美好的,人生是幸福的,希望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建功立业。
2、消极颓废悲观厌世人生态度。其特征是:第一,用阴暗的心理对等社会和人生,对生活没有信心,心理上放大人生痛苦,悲观怯世、痛苦绝望。第二,对周围的人和事事毫无兴趣甚至厌倦,冷漠。第三,一遇人生矛盾和挫折就会悲观徬徨甚至厌世轻生。 3、甘居平庸逆来顺受型人生态度。其特征是:第一,回避矛盾置身世外,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第二,无志气、无激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庸碌无为。第三,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责任心,对个人事业,民族危难,国家大事漠然置之,没有兴趣。 二、人生境遇 1、人生境遇,是指人生道路上碰到遭到的某种情况。人生境遇一般有顺境、逆境、常境和机遇四种。 2、机遇:是指人生道路上偶然发生的幸运事件。 三、正确对待人生境遇中常见的几对矛盾: (一)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1、所谓成功就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失败则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人生失败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描述:第一,环境原因,即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这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第二,个人原因,即主体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行为者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的偏差两个方面。
3、人生的成功和失败本身没有什么,可怕的是在成功中推动了自我。成功了不停止人生追求,失败了也不放弃人生目标,惟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二)正确对待苦与乐: 1、“乐”是指人们对物质的或精神的追求得以实现而产生的心满意足的感受与体验,它是人们对生活惬意的感受和肯定的评价。“苦”是指人人对物质或精神的追求受到压抑,得不到实现而引起的一种主
讲解
讲解
讲解
讲解
讲解
讲解
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苦乐观就其反映的主要内容来讲就是幸福观。
2、作为社会的人,苦乐标准有二:其一,苦乐标准 是物质需求满足与精神需求满足的统一。其二,个人的苦乐应以能否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为标准。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和他人贡献和责任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人生价值也越大,他也就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快乐,每一个成功者的人生快乐都是以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快乐为前提的。在社会生活中,苦与乐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苦乐,二者相比较而存在。人生的幸福只有建立在正义、责任理想的基础上,虽苦犹乐,反之,虽乐亦苦。
(三)正确对等荣与辱:
1、荣誉就是社会对人们正确行为的褒和奖和赞许以及被评价主体对社会座次和肯定的主观感受;耻辱是社会对人们不道德行为的贬斥和否定及主体对社会贬斥和否定的自我感受。
2、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荣与辱之间的辩证关系。古人云:“宠不惊,而辱不屈者,君子之贞也。”
(四)正确对待生与与死。
1、生有两重含义:其一,作为自然的人,是指一个人生命的开始以及生命延续的全过程。其二,作为社会的人,是指生命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2、死也有两重含义:其一,作为自然的人是指人的生命的结束。其二,作为社会的人,是指已失去了人生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3、对等生和死要采取十分严肃的态度:首先,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爱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自强不息,勇挑重担,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其次,不做无谓的牺牲,但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也不吝惜个人的生命。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检测达标情况,通过练习完成; 作业:P102—4
讲解
讲解
讲解
讲解
讲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