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于单片机的多路数字温度测量系统设计
3.3报警子程序设计
(1)采样被测参数
(2)比较采样值和给定的上下限。
(3)根据比较结果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如果发现采样值超过报警值,发出执行报警程序。报警程序流程框图3.3所示。
开始取报警上限值Y采样值是否超出上限N取报警下限值Y采样值是否超出下限对应通道指示灯闪10后一直亮N设置采样正常标值报警喇叭发声
返回 3.3 报警子程序流程图
3.4显示子程序设计
四位LED数码管进行轮流显示,其中最高位显示通道提示符A—H,低三位显示实际温度。
12
开始查表获取最高位数码管最高位显示管标号查表获取百位段数码管2显示百位查表获取十位段数码管3显示十位查表获取个位位段数码管4显示个位
返回 图3.4 显示子程序流程图
四、结论
1、课题总结
本课题以内置A/D转换器的单片机STC12C5A32AD为核心,对多路的温度进行实时巡检。采用多个模拟温度传感器LM35测量多路温度,通过LM358构成的同相放大器对模拟温度信号进行放大,然后送至单片机处理。处理后由四位LED数码管对八路温度予以动态显示。通过独立式键盘可对测量进行操控可随时查看指定通道的温度值。同时该系统还具有报警功能,实现当测量温度超出-55℃——125℃时发出报警,测量精度为±0.5℃。
13
2、心得
作为一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我觉得做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已度过的大学时间里,我们大多数接触的是专业课。单片机作为我们的主要专业课之一,虽然在大三开学初我对这门课并没有什么兴趣,觉得那些程序枯燥乏味,但在这次课程设计后我发现自己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对单片机的兴趣也在逐渐增加。在完成单片机课程设计后,我们发现我们还有许多不足,所学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以至于还有一些功能不能主动完成。但通过学习这一次实践,我的收获颇丰。
首先,通过这次课程的设计,使我熟悉了单片机设计原则,对内置AD系列单片机内部构造、与其它芯片的接口技术及其工作情况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而且这次使用的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内置A/D转换器的单片机,又学习了新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查资料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将课本的知识实际应用,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在做本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当属查阅大量的设计资料了。设计中先是没有注意单片机的电压问题,后来又遇到了电平兼容问题,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完成了这次设计。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查阅这方面的设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但是更远一点可以联系到以后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自己查阅资料,以及自身的动脑和努力,都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
还有,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运用到了许多专业课知识,如:Protel软件、单片机编程知识等。虽然过去从未独立应用过它们,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我发现效率很高,这是我做这次课程设计的又一收获。
14
五、参考文献
[1]王为青, 程国刚. 单片机Keli Cx51应用开发技术[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223-226.
[2]方佩敏编著·智能化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35-42. [3]张毅刚,彭喜元,彭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20,253-255,219-220,198-201.
[4]刘笃人,韩保军.传感器及应用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12-124. [5]童诗白.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13-216. [6]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4-535.
[7]闫玉德,葛龙,俞虹. 单片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设计[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112-154,197-199.
[8] 郁有文.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M].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215-238.
1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