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BMC系列模塑料性能指标

BMC系列模塑料性能指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18:42:13

4.料团的收缩率愈小愈能保证制品表面紧紧贴住,也不容易失光,故调整收缩率为重要前提。

5.料团的反应性不足导致不适当的固化,故优选引发剂的种类和添加量是很需要动一番心思的,当然也可选用高活性的UP。

6.模具表面本身已经磨损或积有浮垢,可用外脱模刑或苯乙烯来清洁这些污垢,模具表面一定要保持持续的抛光程度。

7.过度的料流长度能引起相分离,低收缩添加剂被分离,而造成失光,故要求有恰当的铺料图案。

8.料团在模压前放置在空气中的时间过久,使苯乙烯过度挥发,易引起予凝胶、相分离和表面失光。

八 锐边撕裂(咬边) 微小的、不规则形状的撕裂,位于零件剪切边的部位,而造成工件不完整的损伤。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过度的飞边就含有一定量的玻纤,顶出时粘附在零件的剪切边上,可能会将玻纤拉出,并形成缺角的碎片,故要小心地抛光剪切边并认真调整间隙。

2.较慢顶出和慢慢起模会减少这种机会,实际上过厚的飞边也并不容易保持的。 3.过度的料流和运动,会增加飞边的量,因此降低合模速度和压力是有效的。 4.假定是由于铺料的原因,玻纤取向平行于剪切边,就会使剪切边更加脆弱,因此改变铺料的图案、有可能增加碎片的抵抗度。

5.一个较高粘度的料团会减少玻纤之取向,减少碎片的机会。

6.某一部位碎片撕裂总有痕迹,及时地使用一些外脱模剂来避免撕裂的出现。 减少模腔与模芯之间的温差,有可能减少剪切边的厚度。

九 肉眼就能现察到表面的玻纤取向。请注意,相分离和纤维裸露有大致相同的外貌,容易混淆。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过长料流距离就会增加流痕,显现玻纤取向,尽力保持玻纤之随机分布。 2.过慢的闭模速度就会形成流动痕迹,故增加闭模速度对取向之随机性是有好处的。 3.较低的粘度增加玻纤取向之机会。

4.某些低收缩添加剂趋向于使玻璃纤维泛到表面层,重新选用低收缩添加剂之品种和用量,有可能掩蔽玻纤在表层之下。

5.壁厚迅速变化之部位容易引起玻纤之取向。

6.料团过度暴露在空气中,失掉苯乙烯,容易引起予凝胶和流痕。 十 熔接痕

零件上过度脆弱的部位都发生于料流汇合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增强的玻纤不易引成搭接与架桥,因此熔接痕是零件强度的薄弱区。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过长的料流距离与分块的铺料方法将导致玻纤取向和熔接线,将料团直接加到易发生熔接痕的部位是有效的。

2.快速的闭模速度易引起玻纤取向,过高的模温产生予凝胶,而影响到材料较好地熔接,降低合模速度,降低模温能使严重的熔接痕趋缓。

3.特定的模具设计,如:过长的料流距离、料团分流和型芯等形成孔的料流前沿而导致熔接痕,如果熔接线发生在零件的边缘,则在此设置溢流口是有效的。

4.在某种情况下,在易发生熔接痕的部位事先放置特定的玻纤网或编织纱是有利的。 十一 暗斑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上模要同时压平在下模的止动块上,方能保持对材料的均匀压力。

2.压力不足导致不平稳之料流,或者厚薄变截面处就有可能与模具表面接触不良,造成局部暗斑。

3.予凝胶的小片也有可能形成暗斑,纠正办法:减少料团与模具接触的时间、降低模温、降低物料之活性或增加合模速度。

4.假如模温过低就会出现独立的冷片或热片,导致不均匀固化和收缩。

5.料团收缩率控制不良,固化时材料过早剥离模具而失光,应优化低收缩添加剂的品种和水平。

6.料团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引起予凝胶和暗斑。 十二 缺肉 制品局部缺损,充不满。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检查上模是否均匀落在止动块上然后适当加些料,保持有0.03左右的过压量。 2.料团接触模具表面时间过长有予凝胶,就会阻止料流顺利充模,而导致缺肉。 3.合模过慢引起予凝胶。 4.压力不足。

5.过长的料流距离,引起予凝胶在先。 6.料团粘度过大。

7.料流活性过高或模温过高而引起予凝胶,改变引发剂和树脂是有效的。 8.排气不好,未逸出的空气引起缺肉,空隙和焦烧。 9.多模腔压模中的某一腔加料过多导致另一模腔的压力失衡。 十三 相分离

低收缩添加剂在料流时从料团中分离出来形成表面发粘、热塑性树脂富集,颜色不匀。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料团过度的暴露并与热模接触,容易造成相分离,缩短铺料的时间是有效的,这样可以保持料团的均质性。

2.非常短的料流距离往往会导致相分离,增加料流的距离和料流的运动,将使低收缩添加剂在系统中有较好的混合,从而减少相分离的机会。

3.过高的压力能引起热塑性塑料添加剂与热模芯的亲合而造成从基体中分离,适当减少其压力。

4.热塑性塑料喜欢附着在热模表面,熔融并自基体分离,适当降低其模温,能减少这种现象。

5.料团之粘度过分低,当流动时热气塑性塑料添加剂容易从基体中分离,例如,初始粘度的升速低于500,000Cps/小时,则有可能低收缩添加剂并未锁定在基体之中,增加料团之粘度和初始的增粘速度。

6.某些热塑性塑料比其它同类趋向于相分离,故过量添加这种热塑性塑料会加剧相分离,仔细优选新的热塑性塑料添加剂。首先是可增粘性,其次是均质的相容性。 7.使用热塑性塑料添加剂最小用量的料团配方,使用超细颗粒之填料或增加它的投料量,来锁定热塑性塑料添加剂,避免使用非常规的脱模剂。

十四 针孔 直径为1.0mm以下的独立的一个或一组小孔出现在表面。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过短的料流长度可能捕捉空气引起针孔,适当地延长料流的距离,利于排气。 2.铺料过于接近模具边缘,虽好充满模具但往往吃不上足够的压力,适当地增加料量,使料团受到均匀的正压力。

3.挥发性物质(外脱模剂、压机润滑油、湿气)等沾染在模具上或料团上,固化时易产生气体而变成针孔。

4.过低的粘度引起料流太快,易捕获空气,而过高的粘度料流不畅,又会引成予凝胶同样会捕捉空气,故要优选料团之粘度。

5.太低的压力引起不均匀的料流,极易产生予凝胶和捕获空气。 6.太高的模温,极慢的合模也会引起予凝胶导致针孔。 7.铺料时成独立的小块小片能捕获少量空气引成针孔。

8.模具闭合时能让空气逸出,就可避免气泡、针孔、焦烧等。故要及时清洁剪切边和顶出销。

9.有时出于模具过于复杂迫使料流距离冗长,导致予凝胶在料流末端捕捉空气,可在模具上设立溢流槽(overflow),可让料团捕捉的空气溢出模腔,消除气。

10.如在成型前料团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以致于过分干硬,就不容易流动,发生予凝胶和捕捉空气。

11.假如上下模的模温过于接近(3℃)尤其当模芯温度高过模腔,剪切边间隙变小,甚至封死。空气的通道被闭死,一般讲,只要不粘在模腔中,总是模腔温度高于模芯。 十五 予凝胶 制品表面不良之色斑,通常发暗、粗糙而且伴有针孔,这都是先于料流之前已经开始固化。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料团停留在模具表面的时间过长,引起过早固化即予凝胶。

2.过慢的合模速度,提供了先于料流结束之前就予凝胶之机会,增加合模速度是有效的。

3.过高的模温或活性过高的引发剂容易引起予凝胶。

4.料团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变得干硬,干的料团阻止料流,造成予凝胶、捕捉

搜索更多关于: BMC系列模塑料性能指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4.料团的收缩率愈小愈能保证制品表面紧紧贴住,也不容易失光,故调整收缩率为重要前提。 5.料团的反应性不足导致不适当的固化,故优选引发剂的种类和添加量是很需要动一番心思的,当然也可选用高活性的UP。 6.模具表面本身已经磨损或积有浮垢,可用外脱模刑或苯乙烯来清洁这些污垢,模具表面一定要保持持续的抛光程度。 7.过度的料流长度能引起相分离,低收缩添加剂被分离,而造成失光,故要求有恰当的铺料图案。 8.料团在模压前放置在空气中的时间过久,使苯乙烯过度挥发,易引起予凝胶、相分离和表面失光。 八 锐边撕裂(咬边) 微小的、不规则形状的撕裂,位于零件剪切边的部位,而造成工件不完整的损伤。 可能的原因及纠正的措施: 1.过度的飞边就含有一定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