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地名来源
12月1日,实行新省制,隶属伪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伪满康德6年(1939年)6月1日,隶属为北安省(省会北安街,即今北安市)管辖。伪满康德8年(1941年)9月1日,泰安街等从克山县划回。同年10月,县公署从龙泉镇(改为依安村)北迁泰安街(即今依安镇)。1945年11月13日,复归黑龙江省(省会今北安市)。同年12月31日,依安解放。1946年1月1日,建民主政府。1947年2月4日,属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省会齐齐哈尔市)第一专区(驻北安市)。同年9月16日,复属黑龙江省(省会北安市),10月18日更名泰安县。1952年6月12日,经政务院批准复名依安县。1954年8月1日,属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嫩江地区(驻齐齐哈尔市)。1955年8月9日,县城泰安镇改名依安镇。1960年5月12日,撤销嫩江地区,依安县属齐齐哈尔市。1961年10月复归嫩江地区。至1985年1月15日,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嫩江地区,复属齐齐哈尔市。
依安县自民国12年(1923年)建治至2005年,经历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3个不同历史时期,计82年。
黑河地名的由来
原瑷珲地名系满语“可畏”之意,一名艾浑、爱呼、艾浒。以境内的艾虎河(一名鼎河,今苏联境内的藏嘎河)故名。黑河是以河水得名。
本市建置较晚,一九八O年十一月由爱珲县的部分行政区域析置为市。一九八三年四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爱珲县,将爱珲县并入黑河市。
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为挹娄地;晋时入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国;隋时分属靺鞨黑水及北室韦地;唐同之;五代至辽属五国部;金为扶余路的辖境;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明时在此设置考郎兀、忽里吉山、巴忽鲁等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抗击沙皇俄国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今苏联境内的维笑勒依村)设置镇守黑龙江等处的将军,筑城驻兵,任命抗俄名将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龙江将军移驻江右岸的达呼尔族城堡一托尔加城(今爱珲公社)并称此地为新爱珲城,又名黑龙江城,将军及副都统均移驻新爱珲城。而江左岸的城堡称旧爱珲,设城守尉镇守,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根据将军萨布素关于墨尔根“首尾易制”的奏请,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城,黑龙江城由城守尉驻守。庚子事变后,暧珲、黑河及黑龙江右岸的各都市均为俄军占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还后,清政府复设瑷珲副都统,同时又设置了兴东道,二者以逊河为界。同年在黑河设交涉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撤消交涉局,并于此地设置黑河副部统府,黑河副都统府设立后的第二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撤消瑷珲副部统府。以兵备道代之,道台驻瑷珲,与此同时设置瑷珲厅。民国元年(1912年)黑河副都统府撤消,所管事务均移交瑷珲厅及兵备道管理,同年改兵备道为观察使,并移驻黑河。民国二年(1913年)改接泽厅为瑷珲县,此后观察使改为道尹,称之为黑河道尹,瑷珲县为黑河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公署由瑷珲移驻大黑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黑河管公署,此地为黑河省省会所在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将伪北安,黑河二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本县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齐齐哈尔地名的由来
齐齐哈尔系蒙语“边地”之意。最早是一屯名。康熙年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同宁古塔将军佟珍宝议干齐齐哈尔屯 及伯都纳地方建木城,后因齐齐哈尔与墨尔根中隔嫩江不便,于是将城址改筑于卜魁(又称卜奎),但仍以齐齐哈尔 为名。而当地人习称卜魁,故此地又有卜魁之称。卜魁其 名称的由来其说不一,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元代的事苦江军民 万户府。“卜魁”又作“李苦”、“布呼”这些均为蒙 语,即‘有鹿”之意;另一种说法,“卜魁”蒙语称“有 固”即“大力士”的意思;第三种说法,“卜魁”是达呼尔的村庄名或人名。
本市于一九三六年由龙江县析置。虽然该市设置较晚,但早在康熙年间齐齐哈尔就已随着清朝政府防御帝俄的入侵而出现。清初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方扩大其侵略势力,非法侵 占了我国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康熙二十二年(1653年),清政府为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被占领的中国领土,设置黑龙江将军镇守爱珲。康熙二十三年干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尔屯设火器营参领驻守。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黑龙江将军 移驻墨尔根城。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嫩江东岸的卜魁地方筑城,称此城为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墨尔根副部统移驻于此,翌年黑龙江将军也由墨尔根移驻此地,与齐齐哈尔副都统同驻一地。齐齐哈尔遂成为清代黑龙 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未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软弱无能的 清政府与国外侵略者先后签订了各种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日北京条约签订后,翌年清政府允许日本人在齐齐哈尔通商,从此齐齐哈尔便被作为商埠 地对外开放。民国年间,齐齐哈尔一度成为黑龙江省省会所 在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建立伪满州国,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成立龙江省公署,此地又 成为龙江省的政治中心.并于一九三六年开始设置了齐齐哈尔市。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齐齐哈尔市划归嫩江 省所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此市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哈尔滨地名的由来
哈尔滨地名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有如下几种说法。《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州地名考》记载:据说沙俄设置哈尔滨市街建设局时,曾经对地名的设置花费了很多的脑筋,巡视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当地人寻问了地名,当地人称此地为哈欧滨。同时沙俄也曾设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为哈鲁滨。一九0O年制作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哈鲁滨市街”的名称。“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后哈鲁滨音讹为哈尔滨;又有些资料记载: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
早在西周时期此地归属肃慎地;公元三世纪为挹娄属地;南北朝时为勿吉地;隋唐时期归靺鞨;宋代这里是满族祖先女真族完颜部的属地,当时将这里命名为阿勒锦村。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建立了清王朝的统治,哈尔滨地区属阿拉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有许多满汉农民在此耕作,清代中后期,自嘉庆以后,随着“京旗移垦”以及此后的开禁放垦政策的实行,到了十八世纪末,在哈尔滨地区已建立了更多的满族移民和汉族垦民的村落,有许多满、汉族人民在这里从事耕种和渔业,故此地曾有“鱼村”之称。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六月三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使沙俄获得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八月在东清铁路修筑的同时,于旧哈尔滨
(土名香房,当时主要是俄国人居住的地方)设置了监督所。翌年五月沙俄最后确定以哈尔滨为东清铁路的修筑中心,于是开始了都市的建设。一九00年开始在新市街(当时土名秦家岗)进行施工建筑,之后,将沙俄设置的各种行政机构迁移此处。同年,我国人民为了反抗沙俄的侵略,摧毁了沙俄的铁路以及建筑,使沙俄苦心经营的成就与建筑化为无有。一九0一年沙俄要求清政府进行赔偿,重新复兴原状、一九0三年松花江岸的部分地方也被沙俄侵占,变成沙俄铁道的附属地,属东支铁道长官所管辖。一九一八年十月革命以后,沙皇俄国的努力逐渐消退,但这一时期的哈尔滨仍为沙俄残余势力蹂躏时期,但此时中国开始陆续收回了沙俄时期一些特权。遂后,于一九二0年又收回了铁路界内的司法权,同时由司法部将中东铁路用地划作了东省的特别区(包括哈尔滨东至绥芬河,西至满州里、南至长春宽城子)。全区域共分五个区,每区各设总署分署及派公所分驻所,哈尔滨为第一区。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八日,北京政府公布“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办事条例大纲”,于哈尔滨设行政长官公署。
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下令解散白俄霸占的市公议会及董事会,所有卷宗、票照及市有财产线由市政管理局接收。至此,被沙俄及其残余侵占达二十八年之久的哈尔滨行政权全部收回。一九三二年三月伪满洲国成立,同年七月十一日便成立了“哈尔滨市政筹备所”。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属于伪中央直辖市。一九三七年七月一日,伪市制改革废除了特别市。变哈尔滨为伪滨江省的直辖市,并为滨江省公署所在地,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哈尔滨又划归黑龙江省,为省会所在地。
齐齐哈尔市,祖国的北疆重镇,雄居于嫩江平原西端,北接大兴安岭余脉,西邻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南与世界明城哈尔滨遥望。齐齐哈尔市管辖七区九县,五百多万人口,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素有“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之称。
齐齐哈尔起源,据《龙江县地名录》记载:远在唐虞三代时,龙江县为肃慎族(今满族)的居住地。《晋书》、《新唐书》记载,可证实齐齐哈尔地方为黑水府西境,是肃慎族的属地。所以清《一统志》、《黑龙江通志纲要》边肯定“齐齐哈尔古肃慎氏地”,“肃慎人以他们的特产‘矢石砮’向周朝贡献,表示臣服”。可见齐齐哈尔地方早在商、周朝时,就已与中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金景祖完颜乌古遒——女真族族首领,依靠辽势力,相继用兵平定女真各部,女真族自此开始强大,其孙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国大金。金副元帅仆散揆,1193年为西南路招讨使,率兵征漠北,并督民夫筑界壕九百里。金左丞相完颜襄,出任为东北路招计都监迁节度使。1196年,他率兵出击阻卜等部,并督民夫筑界墙。1197年石烈执中为西北路招讨使,主掌西北路筑界墙。今齐齐哈尔市辖区的甘南县、碾子山区、龙江县西部及泰来塔子城(清称“绰尔城”或“绰勒城”),均为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塔子城是坐落在嫩江支流绰尔河畔的著名小镇,东南距泰来县城九十里,周长九里。
《满族大辞典》记载:齐齐哈尔周围的古城卫所主要有:蒲峪路屯田万户府、波布袋古城、好团格勒古城、前心东土城、元明安伦(密陈城)、依克特城、灰亦儿千户所、阿真同真卫、纳木河卫、福余卫、勒布图尔城、鄂勒欢城、绰勒城、阿齐兰城、苏温河卫等,其中许多古城是海西女真赫部建。十七世纪初,均被努尔哈赤所招抚,部众编入八旗满洲,隶齐齐哈尔屯参领(满语称“甲喇章京”,正三品)旗界。
金代,齐齐哈尔,“无城郭,星散而居”。1995年,笔者主编《齐齐哈尔满族》杂志,并撰写长篇连载《话说齐齐哈尔满族》一文序中指出:“金代,齐齐哈尔,女真语称‘庞葛’,后称‘哲陈嘎热’”。嫩江,女真语称“绿江”,满语称“妹江”。乌裕尔河,女真语释音,汉意“涝洼地”或“沼泽地”。蒲峪路,乌裕尔河之音转,紧傍乌裕尔河南岸金代古城,金初,驻万户府官职,后改节度使镇守。蒲峪路的军政管辖范围,东隔屯河与胡里路为邻,西与乌古烈部
驻牧地以嫩江为界,南可至松花江东流段以北的肇州相邻近。
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以蒙古字头协女真语音创立来满文。达海,老满文改造者。增十二字头,加圈点明音义,满汉对音,为新满文。齐齐哈尔,老满文语音“齐齐嘎热”,“嘎热”与富裕县依兰孛(汉意三家子)满族村的满语音“母括”同音,汉意“水”。“齐齐”与“齐齐兰”满语音相近,汉意“岗子”,即梅里斯区岗子满族村,原名“齐齐烂屯”。昂昂溪区大、小阿拉街村,清天命元年(1616)始有满族人定居,“阿拉”,女真语“阿乐吉”音之省略,汉意“平岗”。齐齐哈尔,汉意为“水边之岗”。
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下谕:各地地名,一律使用官名。齐齐哈尔,即官名。塔哈,女真语“塔呼喇”,汉意为“蚌”,因塔哈河“蚌”多而得名;老满文语音“塔尔哈”,新满文语音“塔哈”。宁年,女真语“宁捻”,满语“宁年”,汉意“雁多”,“捻”与“雁”同意。元代,塔哈称“牙喇”,宁年称“捻站”,均为女真语,是辽阳行省开元路通往失宝赤万户府驿道上的两个驿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两站又为清的驿站,每战约60里。而金代30里设站,马蹄岗(满语“茂鲁昭根”),即齐齐哈尔至塔哈、宁年、拉哈(满语音译,汉意“拉合墙)站的重要驿道。清末民初,塔哈、宁年归龙江府(县)管辖,后归富裕县,1956年宁年被富裕镇所代替,仍称”老宁年“。
富拉尔基,女真语音译,“弗拉尔”,汉意“红色”,富拉尔基,即红色江岸。富拉尔基,是齐齐哈尔的第一大镇。曾是龙江府(县驻地)管辖,辖今齐齐哈尔地区。
昂昂溪,女真语音译,汉意“野鸡多”、“溪”与“鸡”同音。昂昂溪,是齐齐哈尔的第一古城,被称为中国中部的昂昂溪文化类型。中央民族学院的满学专家认为,黑龙江很早就有肃慎人居住。这一地区近代出土的许多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通古斯文化遗址,应视之为肃慎人创造的人类文明。
通古斯,《黑龙江古代简志》记载:“从新时代起,在黑龙江大地上逐渐形成了三支操不同语的民族: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族(女真)、东胡族、夫余族”。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木晔骏曾对富裕县三家子、泰来县依布气(满语音译,汉意“大兴)、昂昂溪水师营满族镇等满族村屯进行调查,他认定:嫩江沿岸的满族基本上是当地的土著居民(肃慎氏后裔),也有清初从宁古塔迁来的。由此可证,昂昂溪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千年古镇。
金元帅完颜弼,俗称金兀术,太祖第四子,他所率铁塔兵,拐子马所向无敌。1125年金朝发动了大规模的平宋战争。今齐齐哈尔城东七十多里的大河东村后岗就是当年金兀术与宋兵作战的古战场,今为富裕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卜奎一词来历悠久,西清《黑龙江外记》记载:“卜奎方言也,满语奎作克切,有意无字,因以奎代,亦作魁,或博克西”。卜奎二字,当由隋之伯咄、唐之汩处、辽至鼻骨、金之鳖古(得豆)、元至孝苦、明之拜苦、各音辗转递变而来的。卜奎驿站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于齐齐哈尔屯旗。
“狗咬奉天、火烧船厂、风刮卜奎”的民谚已流传百年,辽代沈阳称沈州,后称奉天,再称沈阳,奉天是沈阳的古老称呼,清天命十年(1625)三月,后金中心从赫图阿拉(满语音译,汉意“横岗”,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迁辽阳,再迁沈阳定都,改为盛京。可见奉天、船厂(吉林)、卜奎,是至少也有八九百年历史的古镇。
康熙三十年(1691)设齐齐哈尔守尉(满语“和郭大”,从二品,后为正三品)三十一年,在齐齐哈尔屯旗的基础之上,又扩建新的齐齐哈尔城(分内外城)。三十八年设齐齐哈尔副都统(满语“梅勒章京”,正二品,后为从二品,协助将军处理军务等)。
清代,齐齐哈尔,是黑龙江将军(满语“昂帮章京”,正一品,后为从一品,驻防八旗最高长官)驻地,俗有“江省”、“省城”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齐齐哈尔是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省会的驻地。重机厂、北钢、一厂、二厂、车辆厂、建华厂、和平厂、华安厂的迁入,齐齐哈尔由此被称为“重工业机械之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为齐齐哈尔获得“鹤乡” “鹤城”之美誉。 二十一世纪之始,齐齐哈尔荣获“绿色食品之都”、“魅力城市”的称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