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北沿江平原
三、
苏北沿江平原
苏北沿江平原南依沿江圩区,北至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西靠淮河入江水道,东临黄海,面积8505平方公里,耕地644万亩,分属扬州、南通两市的11个县(市)。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间有起伏,一般地面高程4~6米。地区排水以入江为主,东北部排入黄海。 沿江平原成陆较迟。距今6000年前,长江入海岸线大致在扬州、泰州、海安一带。由于江海泥沙堆积,三角洲平原不断伸涨。西汉时期,岸线已达泰兴、如皋、李堡一带。南北朝前后,南侧出现马驮沙,东侧出现扶海洲、胡逗洲。隋唐时期,扶海洲、胡逗洲相继并岸(今如东、南通两县)。明天启年间,马驮沙并岸(今靖江县)。清末,杨家沙、惠安沙等并岸(今启东县)。沿江平原基本形成。
成陆滩地在降雨径流和潮汐作用下,形成众多入江入海河港。早期煮盐业的发展,又开辟延伸了运盐河道。汉初(公元前179~前141年),吴王刘濞即凿运盐河,自扬州茱萸湾(今湾头镇)经海陵仓(今泰州)及如皋磻溪,后逐渐延伸至南通(即今通扬运河)。以后在东北、东南方向陆续开挖场灶支河,与运盐河相接,并沟通江海。随着农业开发,不断拓浚引排河道。元代开浚济川港(南官河)、焦港。明朝开浚白塔河、夏仕港,延伸东串场河、吕四运盐河,形成九圩港、遥望港。清康熙、乾隆年间,浚夏仕港从安宁港入江、浚焦港从张黄港入江,拓营船港、三和港。清末,拓浚李家港(马甸港)、老龙河、头兴港、吴仑港(五滧河),并改称运盐河为通扬运河。民国时期,先后拓浚南官河、马甸港、夏仕港(改由新港入江)、老龙河、西姜黄河、通扬运河;并在东部入江入海港口建闸,较大的有三门闸(团结河)、九门闸(遥望港)、大漾港闸(通吕河)等。通扬运河南段以西地区排水入江河道主要有白塔河、南官河、两泰官河─姜溪河、姜黄河─季黄河、焦港、龙游河、碾砣港等7条;两泰交界至小溪河一线地势较高,北部排水入里下河。通扬运河南段以东地区以通吕公路为界,北部主要排水入海,河道多为东西向,有栟茶运河、丁掘河(东串场河)、遥望港、通吕河等;南部排水入江,河道为南北向,有通扬运河及通江各港。
建国初期,局部疏浚通江通海排水河港。由于河道浅窄,港口淤淀,排水不畅,极易成涝。1949年启东、海门两县受涝146万亩。1952年海安、如东两县受涝66万亩。1954年江淮并涨,为保护里下河地区,堵闭了通南地区向北排水的出路,两泰如靖地区受淹228万亩,栟茶运河地区掘开海堤排水,仍淹129万亩。汛后开始进行通南地区排水规划,确定通扬运河至栟茶运河(70年代改为如泰运河)为江淮两大流域分水线;计划将东姜黄河至青萍港以东、小溪河至东串场河以北1476平方公里地区由栟茶运河排水入海;东姜黄河以西三泰地区(泰县、泰兴、泰州)由季黄河经夏仕港排水入江;老龙河至分黄河、小溪河一线高地开辟东西向引排干河;夏仕港以东地区开挖焦港;东串场河以南的启海通如地区拓浚遥望港、九圩港等通江河道。1955年冬,栟茶运河及焦港整治工程开工。栟茶运河拓浚自立发桥至海口长46公里干河,建小洋口闸。焦港分三年开挖,自通扬运河向南过搬径、张黄港镇入江,建焦港闸。同时,如泰地区疏浚了通扬运河海安段、分黄河、南官河、马甸港。通启地区疏浚遥望港、头兴港、三条港、五滧河,开新三和港,并建闸。1958年全面进行通南地区水利规划,将苏北沿江平原分成高沙土区、九圩港区、通吕启区三个排水区,一系列骨干河网工程陆续开工。经几年的努力,60年代初,这一地区的骨干排水河基本形成。九圩港、通吕运河、如海运河全面发挥引排效益,夏仕港、江海河、如泰运河、通启运河局部发挥效益。60年代中期以后继续按通南地区水利规划拓浚排水河道,提高排涝标准。80年代,沿江平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较快,内部引排能力有所提高,并进行部分排水干河疏浚,但河道普遍淤积,疏浚跟不上,加之河道港口淤塞,外排能力有所下降。
(一) 高沙土地区 高沙土地区位于通扬运河南段以西,面积3706平方公里,耕地298万亩。计划西部拓浚白塔河、南官河,开杨湾河排水入江;中部浚东西姜黄河、季黄河、夏
仕港,南官河与姜黄河之间开北干河、过船港、天星港排水入江;东部由焦港、龙游河、碾砣港排水入江。1958年冬,夏仕港、如海运河、如泰运河西段、古马干河西段整治工程开工。夏仕港整治包括西姜黄河、季黄河、靖泰界河疏浚。西姜黄河自姜堰至黄桥长35公里;季黄河自黄桥至季市长15.2公里,河底宽40米,河底高程-0.5米;夏仕港自季市至长江10.5公里,河底宽60米,河底高程-1~-1.5米,建夏仕港闸。如海运河(即碾砣港)从1958~1960年,经三年施工,自通扬运河海安三里闸至如皋江边碾砣港长56公里,河底宽10~125米,河底高程-0.5~-1.5米,入江口建碾砣港闸。如泰运河西段自过船港至黄桥,长44.3公里,河底宽20~30米,河底高程-1米,入江口建过船港闸。古马干河疏浚7公里,江边建马甸港闸。同时开挖新通扬运河。1964年疏浚南官河。1965年以后,疏浚如海运河,河底宽15~20米、河底高程-1米。1967年开挖白塔河。1970年新开红旗河,江边嘶马闸建设计流量10立方米每秒抽排站。1972年起开挖古马干河东段,建马甸抽水站,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只装机一半。1972年全面整治焦港向南改道永济港入江,从新通扬运河至焦港闸长53.8公里,河底宽12~50米、河底高程-1.5米。同时疏浚周山河、生产河、宣堡港、靖泰界河、南干河、天星港、焦土港、增产港、立新河、司马河等内部引排河道。1975年6月24日,高沙土区遭暴雨袭击。最大14小时雨量288毫米,暴雨中心在泰兴北新街一带,三泰地区(即泰县、泰兴、泰州)受涝较重。通扬公路白塔河坝、王家河坝、陆家涵洞被冲垮(26日堵复),部分涝水排入里下河,部分涝水东压如皋、海安。扬州境内16座沿江涵闸全部排涝,其中夏仕港、过船港、马甸港、南官河4闸总净宽125米、排水2.37亿立方米,其余12座闸总净宽126米、排水1.97亿立方米。姜堰4米以上水位仅持续3天(1954年持续37天)。汛后,省水电局会同南通、扬州两地区进行水利查勘,并陆续实施了一些工程。1977年疏浚古马干河中段,从马甸至古溪42.5公里全线贯通。1978年疏浚南官河,周山河以南河底宽20米、以北15米,河底高程-1米。1979年疏浚如泰运河中段(分黄河),以后又疏浚南干河、两泰官河、靖泰界河等排水干河。由于河道淤积,港口淤塞,外排能力有所下降。至1987年该地区外排能力为1150立方米每秒,大部分达到五年一遇以上排涝标准。
(二) 九圩港地区 九圩港地区位于通扬运河南段与团结河之间,面积1087平方公里,耕地84万亩。北部由如泰运河、遥望港东排入海,南部由通扬运河、九圩港、江海河南段排水入江。1958年冬,九圩港、江海河、如泰运河东段工程全面开工。九圩港新开江边至刘桥段,以北拓浚串场河接如泰运河,长46.6公里,河底宽云台山以南100米,至刘桥镇为70米,至石港镇为35米,至马塘镇为25米,河底高程-2米,江边建九圩港闸。江海河北起海安旧场接北凌河,向南穿如泰运河入九圩港,长46公里,其中如泰运河以南18.7公里,河底宽20米,为九圩港支河。如泰运河东段全长91.2公里,丁堰以西利用小溪河拓浚至泰兴、如皋县界,丁堰以东沿东串场河拓浚,河底宽20~45米,河底高程-1.5米,入海口建东安闸。1968年以后,疏浚通扬运河南段70公里;1974年,全线拓浚遥望港,海口建成遥望港闸。至1987年,该地区外排能力为360立方米每秒,按五年一遇排涝标准,尚需增加148立方米每秒。
(三) 通吕启地区 通吕启地区面积3712平方公里,耕地294万亩。北部由团结河、通吕运河排水入海;中部由通启河排水入海;南部青龙港以西由营船港、竖石河等排水入江,青龙港以东由灯杆港、三和港、头兴港、三条港、五滧河等排水入江。1958年冬,通吕运河、通启河工程同时开工。通吕运河西自南通市郊直线向东至吕四大漾港入海,长76.8公里,三年基本完成,江边建南通节制闸,海口1964年重建大漾港闸。通启河当时仅开成竖石河以西11.5公里,江边建营船港闸。1969年起开挖团结河,经4年完成65公里,海口建团结港闸。1971年通启河向东开挖竖石河至新三和港段。1972年起拓浚新江海河(原名竖石河),至1976年全线完成,长26.9公里,江口建新江海河闸。1975年全线拓浚通吕运河,河底宽
30~136米,河底高程-3米。1978年通启河从新三和港至塘芦港新开挖一段河道入海,并在入海口建塘芦港新闸,7孔。该河经三期施工,全线完成,共长92.2公里,河底宽15~65米,河底高程-3~-2.5米,为今后青龙港以东海门、启东两县的入江排涝水道逐步调整向东排水入海的设想打下基础。该地区内部沟河,70年代后,按“分、网、平、深”要求开挖,引排能力有所提高。但是80年代以来,排水干河疏浚滞后,普遍淤填,如通吕运河就淤高1米以上,使外排能力有所下降。至1987年,该地区外排能力为954立方米每秒,大部分达到五至十年一遇排涝标准,局部地区不足五年一遇。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