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三美术总复习
与伦比的艺术天才完成的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穹顶画的传世巨作,由9个大小不一的宗教主题画组成,总面积有511平方米,分布在38块天花板上,共绘有343个人物,其中包括100多个比真人大两倍的巨人形象。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九上P25)
(4)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是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只活了短短的37岁。代表作品:《雅典学院》是其为梵蒂冈教皇宫殿所绘制的四组壁画之一,也称《哲学》。画面以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中心,画了五十多个大学者,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技巧。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 ,追求最高生活理想,这也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 。(八上P2) (5)达·芬奇:壁画《最后的晚餐》是他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所作的壁画。以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在吃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表现了当时耶稣对自己的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要出卖我”这句话时12个门徒表情的激烈变化和内心的强烈反应。为了突出这幅壁画的主题和艺术效果,达·芬奇在构图上也是精心设计的:用门的透光有意地把耶稣和左右两边的门徒分离开来,使一切透视线都集中在耶稣头上,以突出耶稣在画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使耶稣的高尚人格和光辉的道德思想在画面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这幅画也经常作为多样统一的范例,也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八下P2) (五)素描写生(七上P6—9)
1.写生:是指直接对照实物、实景进行客观描绘的一种表现形式。写生表现的三大要素是:形体、色彩、空间。
2.素描写生:是用单色工具在二维的平面画纸上,摹写客观物体“三维”空间的绘画方法。
3.透视:绘画术语也称“远近法”。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八上P12)
(1)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的是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 平行透视的规律:A.必须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B.横线永远平行,竖线永远垂直;C.纵向线无限延伸聚于消失点,而且只有一个消失点。
(2)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的两个面以上,相应的面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成角透视的规律:A.没有与画面平行的面,所有的面与画面成一定的角度;B.没有横线,所有的竖线垂直;纵向线无限延伸分别聚于两侧消失点;C.有两个消失点。
4动态线:是最能代表人的动作的一条线。(八上P12)
9
(六)动漫
1.漫画(七下P10—11):通过夸张的造型和幽默的内涵,在笑声中揭示某人或某一件事的本质。让人在得到某种启示后产生联想,感受到意犹未尽的含义。漫画的创作需要想像力的催化,从富有生活气息的典型行为中,通过夸张的动作和造型,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人物或场景的造型特征又都必须具有典型性,才能深刻反映其内在的本质特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作品,往往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开怀,发人深省。漫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报纸、杂志、电视是漫画的最佳载体。 (1)漫画分:肖像漫画、幽默漫画、讽刺漫画、科普漫画等。 (2)漫画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A.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儿童题材。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代表作品有:《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B.张乐平:中国杰出的漫画家,被誉为“三毛之父”。代表作:《三毛流浪记》 2.动画(七下P12—13):是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它的基本原理与电影、电视一样。医学已证明,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流畅的视觉变化效果。
动画分类:
(1)从制作技术和材料分:手绘动画、电脑动画以及木偶、剪纸布做的动画。 (2)按动作的表现形式来区分,动画大致分为接近自然动作的“完善动画”和简化夸张的“局限动画”。
(3)从空间的视觉效果上看,又可分为平面动画和三维动画。 (4)从播放效果上看,还可以分为:顺序动画、交互式动画。
(5)从每秒放的幅数讲,还分:全动画(每秒24幅)、半动画(每秒少于24幅)。
3.连环画(九上P17):以连续的多幅画面表现故事情节发展的绘画形式。通常配以文字说明,也有的不用文字说明,只在画面上表现角色对话或独白等文字。
4.组画(九上P17):由多幅基本独立的单幅画组成一个系列,以表现同一主题的绘画形式。它不同于连环画有明显的情节上的前后相继关系,各个单幅基本上独立成画,但又都是同一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绘制材料不限。 (七).色彩:(七上P24-27)
1.色彩是我们眼睛对不同光线的感觉,是光的特性。牛顿提出了白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体的理论。
2.三原色:红、黄、蓝。 3.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色彩的相貌特征即色彩名称。
10
(2)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 (3)纯度:色彩的鲜灰度、饱和度。 4.色调:
(1)暖色:红、黄、橙和它们的近似色彩往往会使人联想到火与太阳,这类颜色被称为暖色。暖色调:热情、温暖、欢乐。
(2)冷色:蓝、绿以及相近的色彩往往会使人联想到海洋、森林、冰雪、寒夜,产生清凉、寒冷、安宁、静谧等感觉。这类颜色被称为冷色。冷色调:静谧、冷淡。 (八)其他
1.蔡伦与造纸术(七上P18-23):蔡伦字敬仲(东汉),他用树皮、破布等多种廉价材料在公元105年成功造出了轻巧、方便适宜书写的纸张。这便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他组织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古代造纸流程:备竹料→蒸煮→打浆→捞纸→压榨→捡纸
2.法布尔的《昆虫记》(七下P8):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昆虫诗人”。他用精美的文字,逼真的画面带领我们走进了奇异的昆虫世界。法布尔还因为《昆虫记》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提名。 3.画像石,画像砖:(八上P18-23)
(1)画像石,画像砖是以石砖为媒材 ,用刀代笔的绘画艺术,一般雕刻在当时的墓室、祠堂、石阙上盛行于汉,魏,六朝及唐。
(2)表现内容: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科学技术等。 (3)表现形式:阳刻(线条、块面突起)和阴刻(线条凹进);结构、线条造型质朴雄劲,人物以侧面多见;情节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情趣。 (4)著名的有汉武梁祠画像、河南汉墓画像。
A画像石《荆轲刺秦王》是武梁祠西壁第四层的画像石。画面抓住了匕首出手的瞬间人物表情动态戏剧性的变化。古代工匠为了表现这个悲壮故事的激烈场画,巧妙地利用了石纹,鬼斧神工,一气呵成。
B画像石《迎宾宴饮》反映了汉代豪门贵族宴请宾客的热闹场面。画面下层是人来车往的迎宾场面,上层是席地而坐的宴饮场面。在房顶还有龙凤呈祥的图案出现,体现了“龙凤见则天下安宁”的思想。采用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艺术手法,构图复杂、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5)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
11
初三美术总复习2-雕塑部分
二、雕塑部分
(一)雕塑:是用雕、琢、刻、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艺术形象的总称。 (二)雕塑分类:
1.按其形式分:圆雕、浮雕、透雕
2.按其不同的功能分: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纪念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民间雕塑、架上雕塑等。 (三)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雕塑(八下P36-41):中国古代雕塑主要表现在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三个方面。
1.陶俑:是古代陪葬用的陶器。它的题材有人物、马、牛、狗、猪及建筑物等。
(1)《说唱俑》(八上P14)是我国汉代人物俑的代表作品。以生动的造型,夸张的动作,惟妙惟肖的神态表现出眉飞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间说唱艺人豪放,乐观的性格。
(2)秦始皇兵马俑(八下P36—37)(陕西省临潼县)被人称为“世界八大奇迹”发现于1974年。秦代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使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以千军竞发的感觉。在世界艺术史上数量如此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绝无仅有的。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陵墓雕刻:在众多的陵墓雕刻中汉代霍去病墓的雕刻艺术(八下P38—39)在中国古代陵墓雕刻中独树一帜。它不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依靠庞大的阵容来显示其严整的军威,而是采用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石刻伏虎:具有整体而巨大的厚重感。
(2)石刻跃马:后退曲蹲,前腿抬起作腾跃之势,给人以强烈的神骏勇毅和紧张惊险的印象。
3.宗教雕塑(八下P40—41):宗教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以佛教为主,也有少量道教或其他宗教内容的雕塑。主要保存于寺庙石窟内或开凿于山崖之上。在宗教雕塑方面,我国有著名的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1)敦煌石窟:是指分布在敦煌境内及周边的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窟等10余处石窟群。敦煌石窟中最著名的要数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的鸣沙山崖壁上。现今莫高窟尚存有壁画或塑像的洞窟492个,彩塑2.4万身,壁画4.5万平方米。它犹如一个巨大的“沙漠画廊”静静地伫立在中国西北的大地上。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