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试题(含答案)
(2)旅游交通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保障 (3)旅游交通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 (4)旅游交通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试题: 5.现阶段我国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每小点1分,共6分)
参考答案:
(1)旅游产品设计过于单一且雷同。 (2)旅游产品设计层次低。 (3)市场调研环节薄弱。 (4)模仿和抄袭盛行。 (5)产品缺乏特色。 (6)品牌意识淡漠。
试题: 6. 旅游景区的作用有哪些?(每小点1分,共3分)
参考答案:
(1)旅游景区是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2)旅游景区促进目的地经济发展
(3)旅游景区是塑造旅游业形象的窗口
试题: 7.旅游市场细分的意义是什么?(每小点1分,共3分)
参考答案:
(1)有助于选定目标市场
(2)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3)有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促销。
六、论述题(共12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标准:
1.所答要点完整,每小题给5分;全错或不答给0分。 2.部分正确可根据对错程度,依据答案评分点给分。 试题:试述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 1.促进对外文化交流(1分)
2.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1分) 3.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1分) 4.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分)
5.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复兴和发扬(1分)
此外,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为社会的稳定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分) (二)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1.文化类旅游资源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和毁损(1分) 2.文化传统被同化,以致消失(1分) 3.干扰目的地居民的正常生活(1分) 4.加剧接待地的社会问题(1分)
5.接待地旅游文化商品化问题严重(1分)
总之,旅游接待地的文化进行商品化是旅游发展的必要要求,但是当这种包装过火的时候,必然会对接待地传统文化带来重创,而且这种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作为一柄双刃剑,旅游虽然不可避免地给接待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它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作用,总体上还是积极的。(1分)
七、案例分析(共13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辨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标准:
1.所答要点完整,每小题给2—5分;全错或不答给0分。 2.部分正确可根据对错程度,依据答案评分点给分。 试题:1999年底,武夷山风景区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为保护好人类遗产,武夷山市政府近日决定实施“环境生态封闭管理”,投资1.2亿元,对景区内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区、城村古汉城遗址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九曲溪核心区4个保护区,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整修”。根据封闭管理的要求,一条环景区公路正在兴建,将景区与非景区隔开;公路建成后,所有外来车辆将禁止进入核心保护区及主要景点,游客从交通站点改乘电动环保车进入景区游览。景区管委会还在九曲溪、东溪上游全面扩建近60万公顷生态公益林,禁止烧柴灶,推广沼气、太阳能、液化气清洁能源,创建无烟景区。拆除、拆迁房屋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迁移区内居民数百人。
请结合上述内容,谈一谈对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认识。 参考答案:
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来维护其应有的价值和使用价使,以防止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带来的危害。
33
(1)行政管理手段(6分)
旅游资源相关主管部门和单位应提高认识,将资源保护置于关系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的战略位置上,坚持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管理和保护。主要措施有:
第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落实各项管理和保护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对违规的现象进行批评教育或惩处,直至追究法律责任;武夷山市政府为了更好的开发保护武夷山风景,实施了“环境生态封闭管理”,采用法律手段对该风景区保护性开发。
第二,培训管理、专业技术和接待人员,不断提高他们对所管辖的旅游资源的专业知识和“防”、“治”的技术水平; (2)技术手段 (4分)
对该保护区进行“体检整修”,同时,环境区公路建成后可以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核心保护区,游客可以通过环保车进入景区。同时,在景区扩建60万公顷的生态公益林,推出一系列政策,创造无烟景区。
(3)教育手段(1分)
拆除、拆迁房屋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迁移区内居民数百人。
总而言之,旅游资源的保护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方针。旅游资源保护个仅是旅游资源管理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它同时也是包括国内外游客在内的社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一、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 √ ”,错误的 划“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旅游景点、旅游客体、旅游媒介构成旅游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 2.人类的旅游活动在时间层面上呈现季节性的特点,这是旅游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 ( ) 3.旅游是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的集合体,它也反映人类文化需求。( )
4.人们可以利用余暇时间从事旅游活动。因此,余暇时间构成了旅游者是否能实现旅游活动的又一重要客观条件。( ) 5.2005年我国各地区入境旅游接待量多的地区是广东( )
6. 旅游劳务活动是旅游服务使用旅游设施和手段为旅游者提供便利的一种配套活动,是由旅游业衍生而出的,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提供的服务。( )
7.旅游具有地理集中性的特点,这是指旅游者总是集中在节假日外出旅游。( )
8.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因地制宜。从旅游资源的实际出发,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办事,目的是促进旅游业发展。( ) 9.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不需要有政府干预和监督。( )
10.旅游资源的构成、特色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是旅游资源整体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来源。( )
二、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优的,将其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
A.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B.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 C.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 D.五指山国家森林公园
2、旅游业是由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要素的众多部门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中( )是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导致游客产生旅游动机并做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
A.旅游设施 B.旅游服务 C.旅游交通 D.旅游景区
3、新中国第一家面向外国来华旅客开展国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是:( ) A.中国康辉旅行社 B.中国青年旅行社 C.中国旅行社 D.中国国际旅行社
4、在我国涉外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中,三星级饭店的评定是由( )? A.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旅游局评定 B.国家旅游局星级评定机构评定
C.省市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评定均可
D.由省市旅游局初评后,报国家旅游局确认
5、潜在旅游需求向现实旅游需求转化的基本条件是( )? A.旅游动机的产生 B.外部环境的刺激 C.文化教育的普及 D.个人收入的增多
6、旅游业供求平衡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旅游产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相适应是( )? A.供需效应上的平衡 B.供需质量上的平衡 C.供需数量上的平衡 D.供需可比量的平衡
7、被人们称之为“风景名胜”出口的旅游业,较之其它行业创汇的特殊功能是 ( ) A.循环销售 B.综合销售 C.连锁销售 D.集团销售
8、制定旅游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又要高于实际,并能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这表现了旅游政策的 ( ) A.可行性 B.协调性 C.全面性 D.预见性 9、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 )
A.旅游政策 B.旅游机构 C.旅游资源 D.旅游策划 10、下列哪项不是旅行社的主要业务( )
A 产品开发设计 B 旅游管理业务 C 产品销售业务 D 采购业务
34
三、多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1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它们选出来,把其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选错、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用于评估旅游环境效应的方法在功能上可以分为 ( )
A.辨识的方法 B.预测的方法 C.估价的方法 B.D.讨论的方法 E.系统的方法 2、旅游社会文化效应的影响因素有( )
A.旅游者的动机 B.目的地居民与旅游者的素质水平 C.文化差异与交融度 D.政府引导与政府沟通 E.目的地旅游资源的性质
3、旅游资源的调查方法繁多,在实际运用中较为常见有以下几种:( ) A.直接询问法 B.统计分析法 C.综合考查法 D.遥感法 E.分类对比法
4、旅游规划委托方确定编制单位有以下几种方式:( )
A.公开招标 B.委托招标 C.邀请招标 D.直接委托 E.间接招标
5、旅游区保护规划主要涉及以下哪几方面内容:( )
A.旅游资源保护 B.环境保护 C.社会文化保护 D.旅游政策保护 E.旅游者安全保护
四、简答(每小题11分,共55分)
1.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主要有哪些? 2、简述旅游饭店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述旅游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4、简述旅游市场营销与一般市场营销的差异?
5、简述旅游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期末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正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单项选择
1、A 2、D 3、D 4、D 5、B 6、A 7、A 8、D 9、C 10、B
三、多项选择
1、ABC 2、ABCDE 3、ABCDE 4、ACD 5、ABCE 四、简答 1、答:(1)旅游需要。旅游需要是高层次人类需要的综合表现,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内驱动力。
(2)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促使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旅游动机概括为以下六类:①接触自然的动机。②追求身心健康的动机。③猎奇求知的动机。④维系和扩展社会关系的动机。⑤宗教归属的动机。⑥完成公务商务工作任务的动机。
2、答:饭店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是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其建设状况如总数量、床位数、硬件、软件水平等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接待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饭店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在旅游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饭店是向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基地
(2)饭店是创造旅游收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 (3)饭店是创造就业的重要途径
(4)旅游饭店水平影响当地旅游景区整体形象
3、答:(1)社会经济水平 (2)社会劳动生产率 (3)现代科技的发展
以上三点是影响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此外,不同国家的旅游政策及其变化,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由此而引起的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化等,都会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
4、答:与一般市场营销相比,旅游市场营销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市场上提供的产品是一种以服务要素为主的产品 (2)旅游者参与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 (3)旅游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 (4)分销渠道不同于有形产品 (5)更加依赖于多部门的协作
35
5、答: 积极影响:(1)有利于保护重要的自然景区和名胜古迹 (2)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3)有利于改善资源的基础设施条件 消极影响:(1)旅游活动对动物群体的消极影响 (2)旅游活动对植物生存环境的消极影响
(3)盲目过度的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 (4)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5)建筑污染
《旅游学概论》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 分)
1、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第四层次的需要是( )。 A.受尊重的需要 B.爱的需要 C.安全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 )是世界上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在旅游接待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上都高居首位。
A.欧洲 B.美洲 C.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D.南亚 3、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
A.先发展入境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 B.先发展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 C.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 D.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同步发展 4、1987年的( )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和口号。
A.《布伦特兰报告》 B.《可持续发展报告》 C.《可持续旅游报告》 D.《环境发展报告》 5、罗马会议定义以( )为标准将游客划分为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
A. 访问目的 B.旅途长短 C.出行次数 D.停留时间
6、( )具有运载能力大,票价低廉,在乘客心目中安全性强的特点。 A.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7、我国于1996 年颁布的( )将旅行社划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 A.《旅行社管理条例》 B.《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 C.《旅行社企业经营规范》 D.《旅行社经营条例》 8、托马斯·库克于( )开始组织商业性的旅行业务。 A.1830 年 B.1841年 C.1845 年 D.1855 年
9、旅游业是一个高度依托性的行业,下列对依托性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B高度依托于旅行社
C旅游业发展依托于国民经济 D旅游业依托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通过合作 10、现代旅游是从( )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19 世纪初 D.20 世纪初
11、世界最大的饭店业主,美国的埃尔斯沃斯*米尔顿*斯塔特勒建造的饭店是( )的开端 A古代客栈时期 B大饭店时期 C商业饭店时期 D现代饭店时期
12、采用( )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应成为评价工作的基本方法。 A.美学标准 B.社会标准 C.历史标准 D.市场标准 13、旅游活动的媒介是( )
A.旅游资源 B.旅游交通 C.旅游宣传 D.旅游业
14、现代旅游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被用来作为教育、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形式和手段, 这表明了现代旅游的( )
A.综合性 B.普及性 C.群众性 D.社会性
15、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A.帝王巡游 B.政治游说 C.学术考察 D.士人漫游
16、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超过24小时的人,但不包括( ) A.经商贸易的人 B.就业移民的人 C.短期进修的人 D.探亲访友的人
17、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根据旅游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理论认为,当居民的经济收入达到旅游 临界 收入后,经济收入每增加1967,旅游消费便会增加( ) A.1.1% B.1.5% C.1.9% D.2.1%
18、出游次数较频繁,对旅游价格不太敏感,要求服务水平较高的是( ) A.消遣型旅游者 B.差旅型旅游者
C.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D.自由组合型旅游者 19、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 )
A.吸引力因素 B.多样性因素 C.变化性因素 D.季节性因素
3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