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后训练1
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A.照射到该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B.照射到该系统所有植物体上的全部太阳能 C.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的全部太阳能
2.某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 kg 要吃10 kg小鸟;小鸟增重0.25 kg要吃2 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 kg要吃1 000 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
A.0.05% B.0.5% C.0.25% D.0.025%
3.大象是植食型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 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到蜣螂体内的约为( )
A.0 kJ B.106 kJ C.2×106 kJ D.106~2×106 kJ
4.下图中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
A.200 g B.250 g C.500 g D.1 000 g
5.稻田里,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人们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6.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 能力提升
7. 假设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为( )
--
A.等于10N B.等于10N C.少于101N D.少于102N
8.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B.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但乙生态系统则相反 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D.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
9.下图所示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106 kJ。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106 kJ。但其中118 761×106 kJ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4)由上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____利用。
10.(海南海口质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考察。下面是他们考察的有关内容和相关建议。
(1)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经过分析蛇的食物,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1 kg的蛇,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________kg。
(3)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导致空气污染。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以减少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再生纤维共混膜”在土壤中1~2个月就会分解掉,分解该“地膜”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4)某农民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农田中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画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请在图中画出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注明各曲线的名称。
参考答案
1答案:C 点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经生产者的同化作用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2答案:C 点拨: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2/10)×(0.25/2)×(100/1 000)=0.002 5=0.25%。
3答案:A 点拨:被某一营养级生物摄入体内的能量,不包括粪便中所包含的能量。 4答案:C 点拨:该题有两条食物链,但因计算的是猫头鹰和植物的关系,则可当作“1条食物链”来看;“至少”提示应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所以有20 g÷20%÷20%=500 g。
5答案:C 点拨:据题干所述采取的措施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6答案:B 点拨: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有三条去路: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二是兔自身的生长发育,然后被下一个营养级即狐摄入,但应注意的是狐摄入后,未被消化的以粪便形式排出的部分,属于兔的能量,而不是狐的能量;三是未被狐摄入的能量。兔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
7答案:C 点拨:若能量流动渠道为“水稻→人”,则人获得的能量为101N,而该
-
食物网中,鸭子和奶牛要呼吸散失一部分能量,故应少于101N。
8答案:A 点拨:由于消费者的总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的一部分,因此B、C两项的说法都不正确。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能量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越长的生态系统中,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就越少。乙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量多于甲生态系统,因此乙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甲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9答案:(1)111 生产者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消耗 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分解者
点拨:题图中所表示的是某湖泊中A、B、C三个营养级所占有的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和它们所消耗的能量情况。因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总量为118 872×106-118 761×106=111×106 kJ。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15÷111≈0.135,即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3÷15=0.2,即为20%。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为1.8÷3=0.6,即为60%。在生态系统中,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其原因有:①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能量很大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所消耗;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③还有少量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实践证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10答案:(1)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2)45 (3)分解者
(4)
点拨:(1)农田进行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作物产量。
(2)蛇消耗的植物=4/5÷20%÷20%+1/5÷20%÷20%÷20%=20+25=45(kg)。 (3)分解该“地膜”的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4)农作物迅速死亡,会导致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的数量由于食物匮乏而减少,次级消费者也会随其食物(初级消费者)的减少而减少,它们的数量变化趋势应符合捕食曲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