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力学试题与答案
方向的渗透系数要比水平方向大得多。层状粘土常夹有薄的粉砂层,它在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要比竖直方向大得多。(4)水的粘滞度。水在土中的渗流速度与水的容重及粘滞度有关,从而也影响到土的渗透性。 3. 【答】
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渗透系数有较大差别,主要在于试验装置和试验条件等有关,即就是和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有关,详见上一题。 4. 【答】
当渗流场中水头及流速等渗流要素不随时间改变时,这种渗流称为稳定渗流,而拉普拉斯方程是指适用于平面稳定渗流的基本方程。 5. 【答】
在稳定渗流场中,取一微单元体,并假定水体不可压缩,则根据水流连续原理,单位时间内流入和流出微元体的水量应相等,即dqe=dq0。从而得到:
即为二维渗流连续方程,从中由数学知识,可知流线和等势线正交。 6. 【答】
在向上的渗流力作用下,粒间有效应力为零时,颗粒群发生悬浮、移动的现象称为流砂(土)现象。这种现象多发生在颗粒级配均匀的饱和细、粉砂和粉土层中,一般具有突发性、对工程危害大。
在水流渗透作用下,土中的细颗粒在粗颗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动,以至流失;随着土的孔隙不断扩大,渗流速度不断增加,较粗的颗粒也相继被水逐渐带走,最终导致土体内形成贯通的渗流管道,造成土体塌陷,这种现象称为管涌。它多发生在砂性土中,且颗粒大小差别大,往往缺少某种粒径,其破坏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破坏。
具体地再说,管涌和流砂的区别是:(1)流砂发生在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而管涌发生在水力梯度小于临界水力梯度情况下;(2)流砂发生的部位在渗流逸出处,而管涌发生的部位可在渗流逸出处,也可在土体内部;(3)流砂发生在水流方向向上,而管涌没有限制。 7. 【答】
渗流引起的渗透破坏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由于渗流力的作用,使土体颗粒流失或局部土体产生移动,导致土体变形甚至失稳;二是由于渗流作用,使水压力或浮力发生变化,
导致土体和结构物失稳。前者主要表现为流砂和管涌,后者主要则表现为岸坡滑动或挡土墙等构造物整体失稳。
二、 填空题 1. 渗透性或透水性
2. 土的粒度成分及矿物成分、土的密实度、土的饱和度、土的结构、土的构造、水的温度
3. 常水头法、变水头法 4. 流砂(土)、管涌 5. 层流、渗透系数
三、 选择题
1.D 2.C 3.D 4.A 5.D 6.B 7.A 8.A 9.D 10. C 11. D 12. C 13.D(规范当时发生管涌)
四、 判断改错题 1.√ 2.√
3.,对黏性土不成正比。 4.,改“愈小”为“愈大”。 5.,改“相同”为“相反”。
6.,改“常水”头为“降水头”或“变水头”。 7.,每个网格的长宽比必须为定值。 8.√
9.,应将管涌与流土对调。
第4章土中应力
注:按
一简答题
1.何谓土中应力?它有哪些分类和用途?
2.怎样简化土中应力计算模型?在工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地下水位的升降对土中自重应力有何影响?在工程实践中,有哪些问题应充分考虑其影响?
4.基底压力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化直线分布的假设条件是什么? 5.如何计算基底压力
和基底附加压力
?两者概念有何不同?
6.土中附加应力的产生原因有哪些?在工程实用中应如何考虑? 7.在工程中,如何考虑土中应力分布规律? 二填空题
1.土中应力按成因可分为 和 。
2.土中应力按土骨架和土中孔隙的分担作用可分为 和 。 3.地下水位下降则原水位出处的有效自重应力 。 4.计算土的自重应力应从 算起。
5. 计算土的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以下的重度应取 。 三选择题
1.建筑物基础作用于地基表面的压力,称为( )。
(A)基底压力 ; (B)基底附加压力 ; (C)基底净反力 ; (D)附加应力 2.在隔水层中计算土的自重应力(A) (B) (C) (D)
=静水压力 =总应力,且静水压力为零 =总应力,但静水压力大于零
=总应力—静水压力,且静水压力大于零
c
时,存在如下关系( )。
3.当各土层中仅存在潜水而不存在毛细水和承压水时,在潜水位以下的土中自重应力为( )。 (A)静水压力 (B)总应力
(C)有效应力,但不等于总应力 (D)有效应力,但等于总应力
4.地下水位长时间下降,会使( )。 (A)地基中原水位以下的自重应力增加
(B)地基中原水位以上的自重应力增加 (C)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减小 (D)土中孔隙水压力增大
5.通过土粒承受和传递的应力称为( )。
(A)有效应力 ; (B)总应力 ; (C)附加应力 ; (D)孔隙水压力
6.某场地表层为4m厚的粉质黏土,天然重度=18kN/m3,其下为饱和重度
3
sat=19 kN/m
的很厚的黏土层,地下水位在地表下4m处,经计算地表以下2m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
(A)72kPa ; (B)36kPa ; (C)16kPa ; (D)38kPa 7.同上题,地表以下5m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 (A)91kPa ; (B)81kPa ; (C)72kPa ; (D)41kPa
8.某柱作用于基础顶面的荷载为800kN,从室外地面算起的基础深度为1.5m,室内地面比室外地面高0.3m,基础底面积为4m2,地基土的重度为17kN/m3,则基底压力为( )。 (A)229.7kPa ; (B)230 kPa ; (C)233 kPa ; (D)236 kPa 9.由建筑物的荷载在地基内产生的应力称为( )。
(A)自重应力 ; (B)附加应力 ; (C)有效应力 ; (D)附加压力
10.已知地基中某点的竖向自重应力为100 kPa,静水压力为20 kPa,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为0.25,则该点的侧向自重应力为( )。
(A)60 kPa ; (B)50 kPa ; (C)30 kPa ; (D)25 kPa 11.由于建筑物的建造而在基础底面处产生的压力增量称为( )。 (A)基底压力 ; (B)基底反力 ;(C)基底附加应力 ; (D)基底净反力 12.计算基础及上回填土的总重量时,其平均重度一般取( )。 (A)17 kN/m3 ; (B)18 kN/m3; (C)20 kN/m3 ; (D)22 kN/m3
13.在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若基底反力呈梯形分布,则偏心距与矩形基础长度的关系为( )。 (A)
; (B)
; (C)
; (D)
14.设b为基础底面宽度,则条形基础的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为( )。 (A)3b ; (B)4b ; (C)5b ; (D)6b ;
15.设b为基础底面宽度,则方形基础的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为( )。 (A)1.5b ; (B)2b ; (C)2.5b ; (D)3b ;
16.已知两矩形基础,一宽为2m,长为4m,另一宽为4m,长为8m,若两基础的基底附加压力相等,则两基础角点下附加应力之间的关系是( )。 (A)两基础基底下z深度处应力竖向应力分布相同
(B)小尺寸基础角点下z深度处应力与大尺寸基础角点下2z深度处应力相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