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脸教学实录
老师:那“立”是怎样的站立? 学生:摆着一种造型的站。
老师:在文章里摆的是哪种造型? 学生:拿着刀。
老师:拿着刀,而且是站的应该怎样?
学生:站的笔直的。
老师:站的笔直的,为什么我会有这样一种变化?
学生:因为别人羡慕“我”,所以“我”才会站的笔直的。
老师:我们想想看,如果当时路上刚好没人,我拿着刀戴上了脸谱,我会不会也这么笔直的站着?
学生:会。因为我买了关公的脸谱,还有那个青龙刀,我想展示一下我自己。
老师:想展示一下,说明这个时候我就已经把自己当成关公了是吗?关公应该怎么站,那我就应该怎么站。
老师:还有吗?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看得出来我已经有些变化了?
学生:“当他告我这把青龙偃月刀重八十斤,我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从这里能看得出来他自己也很骄傲,可以拿起八十斤的刀。
老师:可是是我能拿得起八十斤的刀吗? 学生:不是。 老师:那为什么我骄傲呢?从文章里来看我拿的刀并没有八十斤那么重啊。我们留意下前面发生了什么事,联系一下上下文。
学生:因为舅舅在给我讲关羽的英雄事迹,我听了觉得他很厉害,而我戴了面具也变得像关羽一样,简直就像是在说我自己一样,所以我觉得自己也非常厉害。
老师:其实这个地方老师也有想问的,舅舅跟我讲故事,一边跟我讲一边还跟我说,“你好英雄啊”。这个“你”到底是指什么呢? 学生:关羽。
老师:对着我说“你好英雄啊”,指的却是关羽吗?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学生:“我”戴着(关羽的)花脸。 老师:那也就是说,我扮演的关羽怎么样? 学生:很威风。
老师:那么接下来的“好像在说我的光荣事迹”,这个“我”也是指?
学生:作者。
老师:这是一篇散文,指的就是作者本人。那么这里的“我”指的是平时的那个我吗? 学生:不是。
老师:是扮演(关羽)的那个我是吧?我戴上了花脸,这个光荣事迹也就变成了扮演关公的我的光荣事迹。而到了现在,舅舅已经把我看成是小关公了,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关公了。那大家都知道,关公非常了不起,是忠义的代表,我都觉得我自己是关公了,那我手上的这把刀在自己的想象中已经成为——? 学生:真正的青龙偃月刀。 老师:那我呢?
学生:也成为了真正的关公。
老师:那(作者的感情)就有变化了,通过这个花脸,已经把自己和关公融为一体了。 老师:还有吗?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有变化了? 学生:“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睡着后我妈妈轻轻摘下放在我枕边的,转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恢复我这\\'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这是说有了这个关公的花脸,他(作者)连睡觉的时候也戴着。 老师:好的,哪些词语能够体现出来我想与这个花脸融为一体? 学生:“一直”。 学生:(睡觉时)“也”(戴着)。 学生:“马上”(戴上)。
学生:“头件事”。 老师:很好,但老师发现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醒来马上戴上,恢复我这关老爷的本来面貌”。戴上花脸之后这是我的本来面貌吗?好像不太对吧,那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 学生:因为作者已经把自己看成是关公了。
老师:作者把自己完成看成是关公了,对吗?我哪是小关公,我是—— 学生:大关公。
老师:这一大一小有什么区别呢?大的关公是指? 学生:真正的关公。 老师:小关公呢?
学生:我想扮演的关公。
老师:模仿的关公。——结果我对着镜子,怎样照?
学生:“横刀立马的一照”。
老师:这么一照,发现我不是小关公,我是一个真正的关公。
老师:好。——横刀立马是什么意思?大家不妨从字面上来猜测一下。横刀——(比划),立马呢?
学生:站在马上。
老师:站在马上可就变成杂技团了,(横刀立马)应该是什么呢? 学生:骑在马上,拿着大刀。
老师:对,这通常是形容战争时候的情况,形容在沙场上作战。可是“我横刀立马的一照”,——我不可能在沙场上横刀立马,还照镜子啊。那我是怎样——? 学生:我假装成关公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的样子。
老师:我摆出一个作战的姿势,对吗?再这么一照,我哪是小关公——。 学生:我就是大关公。 学生:“我本来就很英雄嘛”。
老师:而这时候我对花脸的感觉应该就是——?
学生:我想与花脸融为一体。
老师:为什么我想和这个花脸成为一体?一方面我想成为——? 学生:我想成为关公。
老师:通常这个愿望在平日里,我能达成吗? 学生:不能。
老师:那咱们是怎么样达成的这个愿望的? 学生:通过想象。
老师:而且并且怎么样——?(比划) 学生:戴上了这个花脸。
老师:这个花脸完成了一个我想作为英雄的这样的一种愿望。
老师: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我对花脸的这种感情从开始的喜爱,到敬畏,到最后想要和它——
学生:融为一体。
老师:这之间的感情是不是发生了变化,这又是怎样的变化?
学生:由浅到深的变化。
老师:由浅入深。而这个时候家人、甚至是路边不认识的人,卖东西的小贩,都对我这个梦想采取了一种怎样的态度? 学生:支持我。
老师:支持我,对吧?也都喊我小关公。——连爸爸都支持我。因为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关公是一个怎样的英雄。也都知道,花脸是能够把人物的性格体现出来,并且能够让我们来扮演(关公),让我们来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 老师:那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现在过年的时候还戴花脸吗? 学生:不戴了。
老师:已经不戴了,对吗?(惋惜)现在很多地方都没有买了戴花脸的这种习俗了,是买不到(花脸)了。
老师:不过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作者冯骥才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有什么目的呢?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戴的《花脸》,这样的一篇文章?他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作者是想要鼓励那些想要成为英雄关公的少年。 学生:同时通过写这篇文章也加深了他对花脸的爱。
老师:是的,也对过去过年可以戴花脸这样一段时光的怀念之情。
老师:好——,那么花脸我们都知道,是我们中国民间宝贵的民俗遗产之一。那么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深情。希望这个花脸这么美好的东西,能够被人们记住,能够留下来。——对民俗文化的深情。
老师:最后一点点时间,老师同大家一同再认识一下这个作者。大家可以看一下(作者简介课件)。他是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的作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写了很多以天津近代史为背景的历史故事。他写了许多小说,写得非常精彩。代表作呢,有《俗世奇人》、《雕花烟斗》、《神鞭》、《三寸金莲》等等。但是,最近几年作为一个作家他却不再写小说了,开始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遗产的抢救上。他觉得很多过去的古老的有中国韵味的东西现在正在渐渐的消失,所以,他开始致力于对这些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靠着冯骥才执着的呼吁和奔走,人们才渐渐开始意识到古老文化的价值。
老师:其实我们同学们每个人身上也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希望大家对过去的这些老东西用心一点。不要让这些好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老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