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靖远方言动物词探析
骚狐(绵羊中的种羊。“骚狐”是对其与狐臭相似的体味的表征。) ..
1.3.4以类属进行标识。
1.3.4.1“牛”。“牛”在靖远方言中常出现于指称昆虫的名词中,表示有硬壳,有触角的一类。例如:
屎蚆牛(古时称“蜣”⑤,即屎壳郎。) 天牛(与穆桂英所指相同) 蜗蜗牛儿(即蜗牛)
1.3.4.2“板”。“板”也是常出现在靖远方言指称昆虫的名词中,表示身体或腹腔扁平的一类。例如:
夹板子(稚虫,蜻蜓的幼虫。)
鞋蹄板(室内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与天元相似但身体扁平,体色灰白。) 1.3.4.3“虫”。“虫”表示蛇或与蛇体型相似但不是昆虫的一类。例如: 长虫(指蛇) 长虫鱼(指泥鳅) 土虫(指蚯蚓)
有很多昆虫体型与蛇都很相似,例如毛毛虫,菜青虫等,但它们并不是一类。这里的“虫”《广韵》释:鳞介总名,读[xuei214],与昆虫无关。
1.3.4.4“虫”。这个“虫”[k?yn55]实质上代表的是“昆”字的繁体字。在汉语双音节化的过程中“虫”原本的意义(鳞介总名)淡化、消逝,反而占有了“昆”的意义(昆虫类的总称),并最终作为昆虫类的总称固定了下来。以下这几个例子就中的“虫”就体现了这一意义。
毛毛虫(蝴蝶的幼虫) 泌虫(蚜虫类的总称)
1.3.4.5“贝”。表示属贝类。例如: 海贝儿(指河蚌)
1.3.5以亲缘关系进行标识。 蛇舅舅、沙蛇蛛子、蛇蛛子(一种体型很小的蜥蜴,靖远人认为它是蛇的舅.....舅,如果人伤害了它,就会有蛇来报复。)
1.3.6以处所进行标识。 地老虎(即地蚕,藏身于土壤中,往往从根部咬断庄稼幼苗,造成减产。) .
⑥地溜溜(又称地蝼蝼,古时称“蝼蛄”,藏身于地下。) .
1.3.7以文化内涵进行标识。 毛鬼神(指狐狸。在靖远人认为狐狸是一种亦仙亦鬼的东西,这点有靖远民...间故事为证。)
1.3.8以相似性引发的联想进行标识。
烧包头(指蜻蜓。靖远方言中把喜欢炫耀并且因为炫耀而常常招惹祸端或别人的嘲弄的人贬称为“烧包头”,而蜻蜓因为它绚丽的色彩而非常容易被捕获,就这点而言它与前者是极其相似的。这种相似性引发了人们的联想,并最终以“烧包头”来标识蜻蜓。)
2.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靖远方言动物词与现代汉语相应词语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同性,但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我们从靖远方言动物词与现代汉语相关词在语音方面的不同和靖远方言中关于动物名称的五种特殊的表达形式两个大方面展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2.1语音方面的不同。
靖远方言与现代汉语在语音上的差异性在靖远方言动物词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声、韵母的不同现象都存在。
2.1.1韵母的不同。
靖远方言动物词的韵母与现代汉语相应词汇韵母不同的现象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元音的高顶出位现象;[?]、[iɑu]和[u?]的对立现象;[y?]和[i?]的对立现象。
2.1.1.1元音的高顶出位现象。
元音的高顶出位现象在各地方言中都很普遍。它是指舌面高元音[i]、[u]、[y]髙化到顶后继续高化所导致的一些特殊音变。元音高顶出位有六种情况:擦化、舌尖化、边擦化、鼻音化、央化、裂化。⑦在靖远方言动物词中主要体现为[i]、[y]的擦化、舌尖化及[]的裂化,例如:
[i]——擦化[i?]——舌尖化[?]⑧(狮子 虮子) [y]——擦化[y?]——舌尖化[?](鱼儿 羖) [i]——初次裂化[?]——显化[ei](蛇[yi35]⑨) 2.1.1.2. [?]、[iɑu]和[u?]的对立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韵母为[?]、[iɑu]的动物词在靖远方言中韵母为[u?],例如: 鹅:上古韵为[ɑi]——中古韵为[ɑ]——现代汉语韵为[?]靖远方言韵为[u?] 蛾:上古韵为[ɑi]——中古韵为[ɑ]——现代汉语韵为[?]靖远方言韵为[u?] 鹤:上古韵为[ɑk]——中古韵为[ɑk]——现代汉语韵为[?]靖远方言韵为[u?]
鸽:上古韵为[?p]—中古韵为[ɑp]—现代汉语韵为[?]靖远方言韵为[u?] 角:上古韵为[ok]—中古韵为[?k]—现代汉语韵为[?]靖远方言韵为[u?] 2.1.1.3[y?]和[i?]的对立现象。
在靖远方言动物词中有两个词语“雀”、“鹊”的韵母为[i?],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y?]
鹊、雀:上古韵为[iɑk]——中古韵为[iɑk]——现代汉语韵为[y?]靖远方言韵为[i?]
2.1.2声母的不同。
主要是元音高顶出位引起的声母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从现代汉语到靖远方言中[?]到[?]的转变和[s?]到[s]的转变。
[?]和[s?]是龈腭音,它们很难与[?]、[?]相配合,而[?]和[s]是齿音,它们的能量集中区域远高于[?]和[s?],更易于与[?]、[?]相配合。例如:
虮:在现代汉语中读[?i55],在靖远方言中读[??33] 狮:在现代汉语中读[s?i55],在靖远方言中读[s?31 ] 2.2靖远方言中关于动物名称的五种特殊的表达形式。
这部分主要介绍五种靖远方言中关于动物名称的五种特殊的表达形式:表示幼畜、幼雏、幼鱼的方式;N+儿+N形式;表示动物性别和生育的词语;名词中的重叠现象;靖远方言中的通名。
2.2.1表示幼畜、幼雏、幼鱼的方式。
现代汉语对幼畜、幼雏、幼鱼的表达是一致的,都用“小”字表示,如“小鸡”、“小燕子”、“小狗”、“小金鱼”等。这种一致性有利与其推广普及,但不免丧失一些有特点的表达方式。靖远方言动物词对幼畜、幼雏、幼鱼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颇具特色。
2.2.1.1“—娃子”形式。
这是靖远方言中表示幼畜、幼雏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表达形式所表达的对象都是常见的家养动物。例如:
鸡娃子 狗娃子 猪娃子 牛娃子 驴娃子 兔娃子 猫娃子
这种表达方式还有一种变体:
鸡娃儿 狗娃儿 猪娃儿 牛娃儿 驴娃儿 兔娃儿 猫娃儿
实质上这种变体与前者是有一些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感情色彩上。例如:
驴——驴娃子——驴娃儿 狗——狗娃子——狗娃儿
“驴”、“狗”在靖远方言中都是贬义色彩很浓的词,经常被用来骂人。“驴娃子”、“狗娃子”则因蕴含了人类普遍具有的对于弱小的关爱心理而在感情上略显平和。“驴娃儿”、“狗娃儿”因为“儿”的加入而更显现出一种爱怜的情感色彩。另外,“狗娃儿”有两种发音,不同的发音意义不同。
狗娃儿[ua31](指狗的幼仔或体型小的狗,是对狗的爱称) .狗娃儿[ua24](对小孩子的昵称) .
奥哈拉把动物行为学上音高与个头的反比关系引申到人类语言中,得出了高调常用来表示弱小、屈服、讨好、要求拉近关系的结论。⑩相对于狗而言,人们更想讨好孩子,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对小孩子的昵称中使用了高音。 例如:
尕鸡娃子 尕狗娃子 尕牛娃子 尕兔娃子 尕鸡娃儿 尕狗娃儿 尕牛娃儿 尕兔娃儿
需要注意的是“尕”可有可无,但词缀“—子”、“—儿”必不可少。靖远方言动物词中没有“鸡娃”、“牛娃”这样的表述。
2.2.1.2“—儿儿子”形式。
在靖远方言中运用这种方式表示的幼畜、幼雏的动物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与人类的关系叫用“—娃子”表示的一类疏远,但仍然常见;体形偏小。这样的表达不多,例如:
燕子(儿)儿儿子 雀(儿)儿儿子 (第一个“儿”是儿化标志) 老鼠儿儿子 蛇儿儿子
“儿儿”是“儿”的重叠形式。“儿”在这里是名词,表示“儿子”、“幼崽”。 它的重叠形式带有一种“更小”的意味。
2.2.1.3表示幼鱼的形式。
鱼食子(只适用于刚孵化到体长不到一寸的带鳞片的小鱼。)
2.2.2N+儿+N形式。
现代汉语中的儿化词绝不会参与构成定中短语,然而,在靖远方言动物词中却出现了儿化词与另一个词构成定中短语的现象。例如: 鱼刺儿(现代汉语)——鱼儿刺(靖远方言) 鱼鳞(现代汉语)——鱼儿甲(靖远方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