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隧道毕业设计
K2+420~2+880 III级 K2+880~3+240 IV级 K3+240~3+380 V级
2)、隧道进出口边坡、仰坡坡率及控制高度: 坡率:1:0.75,控制高度:10m。
3)、K0+640~+850段浅埋,采取工程措施预防坍塌冒顶。岩层产状平缓,施工时注意存在拱部坍塌、掉块的危险。 4)、砂石料需外运。
5)、根据宜昌桥水质分析报告,地表水、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 6)、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 3、经济技术条件:
(1) (2) (3) (4)
建筑材料:水泥、砂子保证供有,钢材必要时供有 工程用水:工地附近有水源,能保证施工需要 动力施工技术力量及劳动力条件:可保证 施工机具条件:中小型施工机具。
4、施工工期:365天
第二章:隧道横断面设计
2.1隧道建筑限界与净空 公路建筑限界的确定:
公路隧道建筑限界由行车道宽度(W)、侧向宽度(L)、人行道(R)或检修道(J)、余宽(C)等组。各级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如图2-1,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各级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基本宽度应按表2-1执行,并符合以下规定:
5
或或 图2-1 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单位:cm) H-建筑限界高度;W-行车道宽度;Ll-左侧向宽度;Lr-右侧向宽度;C-余宽;J-检修道宽度;R-人行道宽度;h-检修道或人行道宽度;El-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El=Ll;Er-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Lr≤1m时,Er=Lr,当Lr>1m时,Er=1m。 ⑴ 建筑限界高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取5.0m;三、四公路取4.5m。 ⑵ 当设置检查道或人行道时,不设余宽;当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应设不小于25cm的余宽。
⑶ 隧道路面横坡,当隧道为单向交通时,应取单向坡;当隧道为双向交通时,可取双面坡。坡度根据隧道长度,平、纵线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一般可采用1.5%~2.0% 。
表2-1 公路隧道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最小宽度(单位m) 侧向宽度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120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00 80 60 80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60 40 30 20 车道宽度W 3.75×2 3.75×2 3.75×2 3.50×2 3.75×2 3.50×2 3.50×2 3.25×2 3.00×2 左侧LL 0.75 0.5 0.5 0.5 0.75 0.5 0.25 0.25 0.25 右侧LR 1.25 1 0.75 0.75 0.75 0.5 0.25 0.25 0.25 0.25 0.25 1 1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余宽C 人行道R 左侧 右侧 设检修道 11 10.5 10.25 9.75 设人行道 11 10 9 不设人行道检修道 7.5 7 检修道J 隧道建筑净宽 注:?三车道隧道除增加车道数外,其它宽度同表;增加车道的宽度不得不小于3.5m。
?连拱隧道的左侧可不设检修道或人行道,但应设50cm(120km/h 与100km/h时)或25cm(80km/h与60km/h时)的余宽。
6
?设计速度120km/h时,两侧检修道宽度均不宜小于1.0m;设计速度100km/h时,右侧检修道宽度不宜小于1.0m。
⑴ 当路面采用单向坡时,建筑限界底边线与路面重合;当采用双面坡时,建筑限界底边线应水平置于路面最高处。
⑵ 单车道四级公路的隧道应按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修建。
结合原始资料,同时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规范确定本隧道建筑限界尺寸:
(1) 建筑限界基本宽度
行车道: W-2×3.75m;
左右侧向宽度:LL-0.75m;LR-1.0m; 检修道: J-2×0.75m;
(2)隧道建筑限界净高: H-5.0m; (3)车行横通道(两隧道之间) 净宽:W-4.5m; 净高:H-5.0m; (4)人行横通道 净宽:W-2.0m; 净高:H-4.0m; (5)紧急停车带
宽3.5m(含右侧向宽度LR-1.0m);过渡段2×5m,净高5.0m。 2.2隧道截面比选 1、单心圆
7
d6h1d4车道中线d3S1?隧道中线Rd7d2d8O1S2d1SB2d0图2-2 单心圆内轮廓图
ASB1d9
(1)基本几何方程
单心圆的内轮廓形状如图2-2所示,与内轮廓有关的参数有:R、A、d0、d1、d2、 d3、d4、d6、d7、d8、d9、 h1。这些参数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存在以下的关系:
d1?R2?(A?h)2?SB2 (2-2-1)
d2?R2?(250?h?A)2?SB2 (2-2-2)
d3?R2?(400?A)2?(SB2?JL) (2-2-3) d4?R2?(H?A)2?(SB1?JR?ER) (2-2-4)
d6?R2?(H?A)2?(SB2?JL?EL) (2-2-5) d7?R2?(400?A)2?(SB1?JR) (2-2-6) d8?R2?(250?h?A)2?SB1 (2-2-7)
d9?R2?(A?h)2?SB1 (2-2-8)
h1?R?A?H (2-2-9)
SB1?WW?LR?JR?d0,SB2??LL?JL?d0 (2-2-10) 22式中 d0——道路中线与隧道中线的距离 A——圆心O距路线设计标高的距离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