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养鱼》斑鮰疾病防治
斑鮰的主要疾病与防治对策
陈昌福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 430070;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武汉430070)
斑鮰(Ictalurus punctatus)也被称为斑点叉尾鮰和沟鲶,属于鲇形目,鮰科鱼类。
商品化斑鮰养殖占美国有鳍鱼类养殖总产量的50.0%~85.0%,我国于1984年从美国引进后,因为这种鱼具有生长速度比较快、肉质细嫩、销售价格比较高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水产养殖业者的欢迎。迄今为止,在我国不少水产养殖比较发达的地区均开展了斑鮰的养殖,其养殖规模还正在逐步扩大。但是,近年来斑鮰的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对斑鮰养殖生产的威胁正在日益增加。作者收集国内、外关于斑鮰疾病与防治对策的材料并整理成此文,旨在为我国水产养殖业者有效地防治斑鮰的各种疾病提供帮助。
1 病毒性疾病
1.1 斑鮰疱疹病毒病(herpesvirus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
引起这种疾病的病原为斑鮰疱疹病毒(channel catfish herpesvirus,CCHV),该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病毒有囊膜,对乙醚、氯仿、酸、热敏感,在甘油中失去感染力。在25℃的池水中病毒能生存2 d,在池底淤泥中会迅速失活。该病毒在斑鮰卵巢上皮细胞(CCO)、鲑(Salmo salar)心脏上皮细胞(CHH-1)、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肾脏纤维芽细胞(EK-1)、黑尻鰺(Caranx melampygus)卵巢上皮细胞(JSKG)等株化细胞上可以生长,细胞培养病毒的适宜温度为25℃~30℃。
患这种疾病的病鱼一般都具有皮肤及鳍条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淡黄色,鳃丝苍白或出血,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病鱼头朝上垂直悬于水中,或呈旋转游动,解剖检查,肌肉、肝、肾、脾等组织有出血区,脾脏往往色浅呈红色、肿大,胃膨大,有粘液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等病理状态。
该病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最先发现其流行。在我国大多数养殖斑鮰的地区都曾受到过这种疾病的危害。自然发病主要危害10.0 cm以下的斑鮰鱼苗和鱼种,3~4月龄的斑鮰也可发此疾病。当饲养水温在25~30℃时呈现疾病流行高峰,病程比较短,大约3~7d,死亡率可以达到90.0%以上。在水温20~25℃时发病与死亡率均趋于下降,有研究者的观察结果证明,当饲养水温为19℃时,由此病导致斑鮰的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14.0%,而当水温在15℃以下时,病鱼的症状就不明显,也无死亡现象发生。该病毒主要通过鱼体接触和疫水而发生水平传播,带毒成鱼是其传染源;同时,现在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种病毒还可以经受精卵而发生所谓的垂直传播。
对于斑鮰的这种疾病可以根据病鱼规格、症状、病变和流行季节的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将病鱼脏器与肌肉做成除菌匀浆液,经注射途径接种健康鱼种可使之发病死亡;或者将该液接种敏感细胞,接种后2 d左右出现细胞病变效应(CPE)者;或者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CCHV粒子,就可以对该疾病作出准确诊断。
对这种疾病目前尚无渔用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主要依靠预防措施,如: ①
1
引进鱼苗和鱼种时严格实施检疫,避免引进带有病毒的斑鮰;②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饲养水质,控制斑鮰苗种的放养密度,在网箱中饲养成鱼的放养密度一般应不高于15尾/m3;③ 在水温比较高时,不要拉网作业,不要运输鱼种等。
根据作者的经验,预防斑鮰疱疹病毒病最好是能采用免疫接种的方法。这里介绍一例利用土法免疫接种预防斑鮰疱疹病毒病的方法与效果。2001年,湖北仙桃市的五湖渔场在泛水湖中共设置了528个3.0m×4.0m×2.0m的网箱,每个网箱放养体重为25.0~50.0 g的斑鮰鱼种1500尾,或者体重为250.0~500.0g斑鮰大鱼种800尾。2001年3月,由于网箱的整排迁移,对斑鮰造成强烈的应激性刺激,导致了饲养斑鮰的疾病爆发。
为了控制疾病的危害,养殖人员先后采用浓度为4.0 mL/L的福尔马林浸泡2 h;用终浓度为1.0 mg/L的强氯精泼洒;用终浓度为1.0 mg/L的呋喃唑酮泼洒;用浓度为10.0 mg/L呋喃唑酮水溶液浸泡;用添加量为60.0g/kg鱼体重的“三黄”合剂制成药饵投喂(比例为大黄、黄芩、黄伯=7:2:1)等各种方法治疗疾病,但是,均未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不断发展。
经过对病鱼的详细检查,确认其为斑鮰疱疹病毒病。在此基础上制备并注射接种土法免疫疫苗,过程与效果如下:
(1)从饲养网箱中收集具有明显疾病症状的斑鮰,取出肝、脾、肾及心脏等内脏,称重后,加入5倍的无菌生理盐水,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后,以3000 r/min冷冻离心机离心30 min,取上清液,加入福尔马林至终浓度达到0.5%,摇匀后放入37℃的恒温水浴中孵育72 h灭活,将灭活后组织液注射数尾健康斑鮰,作安全和效力试验,确认已经灭活后的组织液即为土法组织浆疫苗。制成后的疫苗用容量为500.0 mL玻璃瓶分装,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2)采用对胸鳍基部注射免疫接种法,接种量视鱼体大小而定,对体重为25.0~50.0g的每尾斑鮰鱼种注射0.15 mL;体重为50.0~250.0g的每尾鱼种则注射0.25 mL,对体重为250.0 g以上每尾鱼种注射0.35 mL。
(3)对免疫接种效果的跟踪调查结果证明,土法疫苗接种能成功地预防斑鮰疱疹病毒病。养殖户陈华有48个网箱,2000年12月投放入斑鮰鱼种共4万尾,于2001年3月8日(斑鮰疱疹病毒病发病前夕),全部实施注射免疫接种土法疫苗。2001年12月共收获成鱼36500尾,成活率达到91.2%。而与其相邻的养殖户陈小勤有网箱24个,2000年12月投放同一来源相同规格的斑鮰鱼种2万尾,饲养方法与所饲喂的饲料均完全相同,只是因故未注射土法疫苗,结果是在饲养期间发生了斑鮰疱疹病毒病并引起大量死亡,至2001年12月20日,共收获成鱼4400尾,成活率仅为12.0%。
此外,各按100.0 mg/kg鱼体重的用药量在饲料中拌病毒灵和维生素C做成药饵,连续投喂10~12d,实践证明对控制疾病有一定效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抽冷水入池,使饲养池水温降至20℃以下,可减少患病鱼体的死亡数量。
2 细菌性疾病
2.1 出血性败血症(haemorrhagic septicemia of channel catfish)
该病也被称为出血性腐败病。引起这种疾病的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患病斑鮰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
2
的出血点,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
此病多发于春季和初夏,主要危害成鱼,鱼种也可发此病。
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作出初步诊断,作出确诊时应分离和鉴定病原菌,或者采用血清学试验对病原菌作出快速鉴定。
在发病季节用0.3mg/L稳定性二氧化氯(含量在6.6%以上)全池泼洒,每隔1周左右施药1次,对该疾病的发生进行预防。
对已经发病的鱼按25.0 mg/kg.鱼体重的用药量,将盐酸土霉素拌和在饲料中,连续投喂5~7d;按25.0 mg/kg.鱼体重的用药量,将烟酸诺氟沙星拌和在饲料中,连续投喂5~7d。在制作药饵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增强疗效,用量为150.0~300.0 mg/kg.饲料。
对于由A. hydrophila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我国已经成功地研制出灭活细菌菌苗,可以采用注射或者浸泡的方式,接种菌苗达到预防这种疾病发生的目的。
2.2 斑鮰爱德华菌病(Edwardsiellosis of channel catfish)
该病也称为斑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病原菌为叉尾鲴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在美国,该病是严重危害斑鮰养殖业的病害之一。根据对设立在美国的Louisiana、Alabama和Missisippi州的部分诊断实验室的报告,仅从1987到1989年之间,每年由于ESC的流行就造成了这些州46.0%的斑鮰死亡,如果按疾病造成的损失占产量的10.0%,而其中有50.0%以上来自ESC计算的话,那么,每年因ESC所造成的总的经济损失约为1900万美元以上。
各种规格的斑鮰均可受E. ictaluri感染,发病多在春、秋季,夏季和冬季也偶有发生。当放养密度过高、饲养池中有机物质和底泥过多、饲养设施不适均可诱发该病,导致斑鮰大量死亡。ESC是一种急性败血症,病情发展的很快,通常的发病适宜水温在22~28℃之间。但是,在这个水温范围之外也可能发病,只不过病程发展的稍慢一些。E.ictaluri主要在鱼体内生长繁殖,在水中存活时间短,仅能存活1周左右,但是,在池底淤泥中可存活95 d以上。E.ictaluri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而在鱼体组织中不断增殖,引起感染的过程是很特别的。在人工灌喂感染后15 min之内,其肾脏组织培养中就会出现E.ictaluri。Newton等报道,在利用活菌浸泡攻毒后2 d之内,通过显微镜就能从试验鱼体中看见组织病变,而Thune和Jhnson曾报道在浸泡攻毒后5 d之内就有死亡现象发生。病情之所以发展的这样迅速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不但有菌体自身活动在鱼体内转移,而且还可能通过鱼体吞噬细胞的吞噬而将菌体的快速传递到全身,E.ictaluri能自由运动的一个前提就是它能抵抗补体介导的溶菌作用。Janda等和Reger等发现活的E.ictaluri能够逃避哺乳动物的杀菌作用,但是他们并没有清楚的阐述这种逃避机制。Stanley发现E.ictaluri的有毒株具有一个细胞外的囊膜,而无毒菌株则没有这个囊膜,目前还并不清楚有毒菌株与无毒菌株和杀菌血清反应时有什么不同,只是观察到有毒的E.ictaluri菌株比无毒菌株更容易粘附到斑鮰体内的具吞噬活性的白细胞上,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毒菌株可以在吞噬细胞中增殖,而无毒株则不能。
斑鮰的ESC症状在不同的鱼体中会有所不同,通常与斑鮰和其它鱼类因感染G-菌引起的败血症的症状是相似的。患病早期,病鱼食欲减退,严重时呈“吊水”状,即头朝水面,尾垂,当受到刺激时,作螺旋状快速翻转或不规划游动,这是濒死征兆。急性感染的病鱼,体表出血,尤以头部的颌、眼眶周缘腹部、体
3
侧或鳍基部为甚,随着病情的发展,体侧表皮损伤将形成小溃疡,眼睛突出,鳃片灰白、混浊、肿大。慢性感染显著症状是位于两眼之间的头颅顶中部被腐蚀成一个洞。病鱼变化主要是有血样或清水样腹水;脂肪组织、肝、肠、肌、体腔壁有紫斑样出血,肾、肝和脾脏肿大,脾呈深红色,肝组织有白色坏死灶。从患病或将要死的鱼体中分离致病菌,以血浆琼脂在30℃下纯培养24 h后,可以分辨出这种菌。这种致病菌的主要理化特性如下为G-,细胞色素氧化酶阴性,在葡萄糖O/F培养基中可以发酵产气,在30℃三糖铁(triple sugar iron,TSI)培养基中不产生H2S和吲哚,在25℃下可以活动,而在37℃下失去活动性。几乎所有的E.ictaluri都具有血清学的同源性,因此,一些血清学的手段,如荧光抗体和免疫酶技术均可以用于ESC的诊断。
对于这种可以在鱼类白细胞内寄生菌引起的疾病主要依靠预防,要从消除各种发病诱因入手,如清除饲养池塘淤泥,彻底消毒,控制放养密度、防止鱼体受伤等。其次,在发病季节,要定期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浓度为0.3 mg/L)、强氯精(用药浓度为0.4 mg/L)或漂白粉(浓度为1.0mg/L)全池泼洒,以消灭由带菌鱼体释放到水体中的致病菌。
对于已经出现病症的鱼体,按每60.0mg/kg.鱼体的用药量,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或者按30.0 g/kg鱼体重的用药量,在饲料中添加烟酸诺氟沙星,制作成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7d为1个疗程。
为了成功地预防这种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多年来不少的研究者在免疫预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多数研究是通过制备病原菌的各种全细胞灭活菌苗进行的,所获得的结果也大致相同。虽然制备的多种菌苗都能诱导抗体的产生,但是,抗体效价和免疫保护力的强弱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相关性,只有当抗体效价达到很高水平时才会有一些相关性。Thune等发现当用ELISA检测时,抗体效价达到2048以上的话,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和抗体效价之间才有比较明显的相关性。Vinitnantharat等曾报道指出,对受免鱼注射活菌攻毒后的死亡率随着抗体效价的上升而降低,但是,前提是凝集抗体效价必须达到256以上。在许多研究结果中,涉及到免疫接种效果的评价时,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难以避免实验鱼在自然状态下接触E.ictaluri,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接种的鱼体也可能产生抗体。Thune等推测在野外进行试验时,在非发病温度下,使免疫后的鱼适量的接触病原菌,对于免疫保护力的产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部分细胞灭活菌苗已经被用于野外试验性免疫接种,迄今为止,美国农业部已经先后批准了2种用于预防斑鮰被E.ictaluri感染的灭活菌苗。第一个获得批准的疫苗是1991年4月面市的由Seattle的Biomed 实验室制备的一种灭活菌苗,采用的是浸泡和口服相结合的接种方法。第二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疫苗,是1992年12月由水产动物健康有限公司(Aqua Health, Ltd.)制备的另一种经包被的口服灭活菌苗,而此时第一个获得批准的由Biomed制备的疫苗,已经停止了其市场销售,只是有部分斑鮰养殖者们自行制备使用了。现在Aqua Health的疫苗也已经停止生产了,这主要是由于使用这种疫苗的成本过高,在养殖业生产中难以被人们接受。
最近,人们正在致力于研究与开发效果好、成本低的疫苗。因为不同的E.ictaluri具有血清学的同源性,因此,以往对于该疾病的免疫预防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其全细胞灭活菌苗制备上,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这种菌体中唯一的一种经过提纯,并用于鱼类免疫接种而且已经证实了是一种有效的抗原成分。在筛选这种有效抗原的研究中,LPS只有和福氏完全佐剂(Freud’s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