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张德美开题报告
更能判断哪些学生存在学习失败的危险。①
(2)国内学者研究
国内关于教育领域内归因理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较多。如学者韩仁生就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归因理论对教育成效的影响、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改善女生的不适当归因方式、归因训练的具体实施等五个方面。②王见明认为,归因理论对分析学生成败归因与成就动机的影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运用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激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学会积极归因,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无助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③王雪梅认为,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发挥归因的教育作用。
④
二是中学英语、数学、化学等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多。魏玉宛通过问卷调查,
对初中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归因进行实证研究,了解目前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归因特点,寻找产生这些归因的原因,并摸索适当的方法,对学困生进行归因指导,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学好英语。⑤李娜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将数学学困生按照学习效率低的不同原因分成四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学习效率的改进办法。⑥王美娜根据调查问卷,分别对不同的性别、不同类型学校、学业成就不同、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归因程度做了比较,并根据结果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具体建议。⑦ 三、论文研究计划 1、论文主要框架
①
转引自尹福春. 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行为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不要转引学位论文中的话,找到直接的出处 ②
韩仁生. 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③
王见明. 归因理论与成就动机的激发[J]. 晋中学院学报,2005,(2):77. ④
王雪梅.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7.
⑤⑥
魏玉宛. 对初中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归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李娜. 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低的归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0 ⑦
王美娜. 初中生化学学业成就的归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0
5
韦纳归因理论视角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动机激发
――基于《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的实证研究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韦纳归因理论综述
(一)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韦纳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动机基本情况研究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情况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动机的归因分析 三、教师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
(一) 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 善用反馈,给与学生适当的评价。
(三) 引导学生正视挫折,进行客观准确的成败归因。
(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培养他们科学归因的习惯。 四、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一) 《搭起创新的桥梁》课程分析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法与学法
(二)《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过程设计 (三) 总结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归因的影响 结语(总结全文,展望) 2、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韦纳的归因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归因理论强调人有探索其行
6
为根源的倾向,这种倾向一般性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不同的解释会给行为者造成不同的暗示,对行为者随后的相关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对其学业成就因果关系的认知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和学习热情。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正确积极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下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不仅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敏感性,更重要的还是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远大的学习目标,并且主要通过适当的外来压力而不是一时的兴趣来获得思想品德学习的成功。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如果把成功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原因,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原因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学习。相反,如果学生把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甚至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将来成功的期望不高,也不愿付出努力。故正确、积极的归因意味着对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和稳定因素,对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使成功和失败都能强化学习的动力,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对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就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其行为的坚持性将更强,也愿意应付学业上的挑战;相反,如果进行消极的归因,学生将可能会因对自我缺乏信心而消极应付。因此,教师通过学生的归因可以精确地了解其学业成就与心理变化的关系,准确地确定其学业成就的认知误区,充分激发其学习的动机,为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3、拟突破的难题及攻克的难关
因归因理论源于西方,特别是韦纳的归因理论体系庞大,理论深厚,故对其理解还不是很深;另外论文还涉及到具体教学实证研究,如何将教学实证研究与具体理论研究相结合也是论文研究的最大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人将继续阅读相关书籍,深刻理解其精髓,积极向老师同学请教,并注重在实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用。 4、独创之处
从文献研究来看,我国近二十年来将归因理论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颇多,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教学领域研究较多,但用归因理论来指导教学与学习的研
7
究中,能把学习归因理论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相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能够运用初中思想政治课具体教学案例来进行实证研究的更少。因此,本文将试图从此角度进行相关的尝试和探索。 5、研究方法
(1)文献法:
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尽可能全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纵向及横向地对比、归纳和整理,借鉴其理论精华,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2)实地研究法:
作为一名职业教师,本人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可靠性。
(3)个案研究法:
它是指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一般是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个案研究只涉及某一个别事例,一般有事先的研究假设,而从研究的结果则从实践上对其进行验证或拓展。其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使调查者尽快进入情况,省时省力,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且把握的信息比较生动、细微、真实,可作为其他研究的基础,因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好途径。 6、写作计划
本论文预计用10个月的时间完成,具体计划如下: (1)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资料收集、理论研究。。 (2)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教案撰写及实证研究。 (3)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论文初稿写作。 (4)2013年7月至2013年8月:论文修改 (5)2013年9月:提交论文。
四、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一)专著: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