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肖丹凤 魏零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7年第12期
【摘 要】本文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论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结合、与网络数字化结合、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ITE(Information Technology Essentials)课程相结合,建立适应时代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网络数字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153-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阶段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能为后继的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大环境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互联网+”与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应时代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公共基础课,涉及全校各专业,教学内容广。目前采用的方式为课程组集体备课、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固定。这样操作的结果看似规范,实际课程内容的设置粗糙,与专业应用脱节,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不能兼顾学生专业差异,达不到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最终无法实现学以致用。
(二)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取的是“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机房合班上大课,通常是教师讲解一节课,学生练习一节课。教师授课时独霸课堂、以讲清或讲完知识点为目的,从上课讲到下课,而学生练习时整节课学生从头做到尾。整个教学或是教师满堂讲,或是学生满堂练,缺乏师生的互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