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法通论
“不”和“无”在语法上的分工是:“不”字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无”字是动词,它所否定的是名词。前面已经说过,“不”字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无”字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则用如名词。例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朱熹注:“常人溺於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可见无谄无骄不等於不谄不骄。)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朱熹注:“均则不患於贫而和,和则不患於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可见无贫无寡无倾不等於不贫不寡不倾。)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战国策?齐策)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同上) “无”字又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和“毋”字完全相同。见上文。 (7)“莫” “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如果要把它的意义译成现代汉语,可以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莫”字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例如: 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 (群臣没有谁回答。)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没有哪一种善事比这个更大。)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庄子?秋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前三个例子都有“莫”字所代替的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后两个例子没有。 上古时期“莫”字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於“不”。例如: 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 汉代以后,“莫”字常常用於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例如: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 (徇:示众。)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曲江二首) 古汉语通论(十) 疑问句,疑问词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例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何”“若??何”“奈??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诗经?齐风?南山) 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指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字读yua,其余“乐”字读la。)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何”字了。 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同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孰与”和《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里的“孰与”不同。第一个例子是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第二个例子含有“救赵与勿救孰得孰失”的意思。第三个例子是说“您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较,谁强谁弱?” “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门人问曰:“何谓也?”(论语?里仁)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例如: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先生坐,何至於此?(战国策?魏策)当它用作状语的时候,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吾何快於是?(孟子?梁惠王上)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2)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先看用作宾语的例子: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同上) (“恶乎”等於说“於何”。) 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 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战国策?赵策) “途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荀子?性恶)“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作为宾语,“恶”字只用於“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再看用作状语的例子: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赵策)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同上)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同上)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天曷不降威?(尚书?商书?西伯戡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作为状语,“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但是最后一个例子里的“曷”字是询问未来的时间的,这种用法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别的古书上很少见到。此外,“曷”字用作状语时,和“盍”字相通,表示“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