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化学
正确;
C. 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C~D段所发生的反应:CO32-+H2O+CO2=2HCO3-,A~B段所发生的反应:2OH-+CO2 =CO32-+H2O,所以A~B段与C~D段所发生的反应不相同,C错误; D. D~E段发生 BaCO3+H2O+CO2=Ba(HCO3)2反应,导致沉淀的减少,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C。
1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向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入SCNA 溶液 Cu与浓硫酸反应,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后,B 再向反应器中加入冷水 向盛有Na2SO3溶液的试管中向加入C BaCl2溶液,再滴入稀硝酸 电解Fe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电解一段D 时间后,在阳极附近滴加 SCN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 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结论不合理,故A错误;
B. Cu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铜,会有浓硫酸剩余,因此加水稀释时,一定要遵循浓硫酸加入水中,玻璃棒不断搅拌,不能相反操作,易发生危险,B错误;
C. Na2SO3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亚硫酸钡被氧化为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硝酸,故不能证明Na2SO4溶液已被空气中O2氧化,故C错误;
并无气泡产生 白色沉淀 阳极附近溶液变红,Fe2+的还原性强于Cl- 空气中O2氧化 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原Na2SO4溶液已被 溶液变蓝 溶液变红 现象 结论 稀硫酸能氧化Fe2+ 验证生成Cu2+ D.电解Fe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在阳极附近滴加 SCN溶液,阳极附近溶液变红,并无气泡产生,说明有铁离子产生,亚铁离子被氧化,而氯离子没有发生氧化反应,因此还原性:Fe2+的还原性强于Cl-,结论正确,故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18.下列实验设计及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A. 用盐酸酸化的MnO4溶液与H2O2溶液反应,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2MnO4-+6H++5H2O2=2Mn2++5O2↑+8H2O
B.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2C6H5O-+CO2+H2O→2C6H5OH+CO32-
C. 向NaAlO2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发生双水解反应:AlO2-+HCO3-+H2O=Al(OH)3↓+CO2↑ D. 等体积、等浓度的FeBr2溶液和氯水混合,发生反应:2Fe2++2Br-+2Cl2=2Fe3++Br2+4Cl-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盐酸酸化的MnO4溶液与H2O2溶液反应时,浓盐酸也能被高锰酸钾氧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从而不能确定是H2O2的还原性,故A错误;
B.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苯酚, 正确的离子反应为C6H5O-+CO2+H2O→C6H5OH+HCO3-,故B错误;
C. 因为碳酸氢根离子的酸性大于氢氧化铝,则向NaAlO2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没有发生双水解反应,故C错误;
D. 还原性:Fe2+>Br-,据题意可知n(FeBr2)=n(Cl2),如果2molCl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4 mol,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在2molFeBr2中,就会有2mol Fe2完全被氧化为Fe3,失去2 mol电子,而4molBr
-
+
+
2Fe2中只有2molBr-失电子被氧化为Br2,所以等体积、等浓度的FeBr2溶液和氯水混合,发生反应:+2Br-+2Cl2=2Fe3++Br2+4Cl-,故D正确;
+
综上所述,本题选D。
19.主族元素W、、Y、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最外层电子数 之和为10;W与Y同族;W与形成的化合物W2可与浓硫酸反应,其生成物可腐蚀玻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的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 B. 常温常压下的单质为气态 C. Y和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显碱性 D. W和Y具有完全相同的化合价
【答案】A 【解析】 【分析】
W与形成的化合物与浓硫酸反应,生成腐蚀玻璃的物质,说明生成HF;W与形成的化合物W2,且主族元素W、、Y、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所以W为F,又因为W与Y同族,所以Y为Cl,为Ca;则再结合W、、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可以推出为Na;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W与形成的化合物与浓硫酸反应,生成腐蚀玻璃的物质,说明生成HF;W与形成的化合物W2,且主族元素W、、Y、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所以W为F,又因为W与Y同族,所以Y为Cl,为Ca;则再结合W、、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可以推出为Na; A项,为Ca,其氢化物为离子化合物,故A项正确; B项,为Na,常温下为固态,不可能为气态,故B项错误; C项,Y和的化合物为CaCl2,溶液不水解,均显中性,故C项错误; D项,W为F,无最高正价,Y为Cl,最高正价为+7,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A。
【点睛】氟化氢气体在标况下为液态,氟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氢氟酸为一元弱酸,属于中强酸,强酸不能与二氧化硅反应,但氢氟酸就能够与二氧化硅反应,玻璃被腐蚀,这是氢氟酸的特性。 20.向体积均为10 mL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份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 一定量的CO2得到溶液甲L-1盐 酸。此时反应生成CO2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盐酸和乙。向甲、乙两溶液中分别滴加0.1 mol·体积间的关系如图所 示。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L-1 A. 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
B. 当0 D. 乙溶液中滴加盐酸后产生CO2体积的最大值为112 mL(标准状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NaOH和Na2CO3、Na2CO3、Na2CO3和NaHCO3、NaHCO3四种情况,没有产生二氧化碳时的反应可能为OH-+H+=H2O和CO32-+H+=HCO3-,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为 HCO3-+ H+=CO2↑+H2O;根据加入50mL盐酸时溶质为氯化钠及原子守恒计算出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图象可以知道,甲溶液中溶质只能为Na2CO3和NaHCO3,乙溶液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根据HCO3-+H+=H2O+CO2↑,计算出乙溶液中产生二氧化碳的最大值。 【详解】A.根据图象可以知道,当V(HCl)=50mL时,得到的产物为NaCl,由原子守恒可以知道0.05=0.005mol,则原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n(NaOH)=n(NaCl)=n(HCl)=0.1× c(NaOH)=0.005/0.01=0.5mol/L,故A正确; NaOH和Na2CO3、Na2CO3、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 Na2CO3和NaHCO3、NaHCO3四种情况,由图中HCl的用量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体积的关系可以知道甲溶液的溶质应该为: Na2CO3和NaHCO3,所以当0 C.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溶质不可能为NaOH、NaHCO3,根据图象可以知道,乙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故C错误; D.乙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阶段为HCO3-+H+=H2O+CO2↑,根据消耗了10mL盐酸可以知道,0.01=0.001mol,标况下0.001mol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为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1×22.4×0.001×103=22.4mL,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A。 21.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 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 100mL 0.1mol/L 的溶液.配制过 程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配制氯化亚 铁溶液时所用溶剂需除去溶解其中的氧,除去水中氧的简单操作为__________,用饱和氯 化铁溶液制备 Fe(OH)3 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