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巫溪县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定稿2011.12.23(1)
余大部为嘉陵江灰岩、白云质灰岩,成土母质为它们的坡残积物。该区域地表水下渗强烈,水田少,耕地以旱作为主,生产水平较高,但常受干旱、冰雹、大风的威胁,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3)峰丛中山。分布于石柱坪山以南,湾滩河以东,巴岩子河以西的岭谷地带,海拔700-1800m,属双河至后背槽、咸水至兰英两背斜南翼和田坝村至龙寨村、店子村、泰和村背斜,其岩溶特点是:朝阳洞至通城一线,各种岩溶地貌形态十分发育,其西部山脊多为二迭系硅质灰岩,山体嶙立;东南部为嘉陵江组、大冶组灰岩,地表呈峰丛洼地、岩溶槽谷、漏斗、落水洞十分发育,山形多呈馒头形孤山,由于该区峰丛多,旱地分散,土壤肥力较低,又因岩溶渗漏,人畜用水困难,作物以旱粮为主,林,牧业发展前途大。
(4)中切割单斜低山。分布在巫溪县泰和山以南的红岩、蒲莲及青庄等地的全部或少部地区,其地层以侏罗系沙溪庙组、新村组和三迭系须家河组地层为主,岩层组合为砂岩、紫色泥岩、页岩,属望山寺至岩湾村向斜北翼,因侵蚀切割,而形成南坡较缓,北坡较陡的单斜低山;依北一带为须家河组地层,其余为侏罗系地层。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洋芋、红苕为主,红岩乡沙溪庙组岩石发育的土壤生产的大米品质好,为巫溪县之冠。该地带具有发展油桐、柑桔、茶叶等经济林木的优越条件,但坡陡土薄,水土流失较严重。
(5)中切割中山。主要分布在巫溪县北部两河口至前河一线和湾滩河谷两岸志留系地层,遭到强烈冲刷侵蚀而成的“V”形山谷。海拔280-1000m,为粗骨性土壤。近河边分布有少量水稻土,主要农作物有洋芋、玉米、水稻,但旱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易受旱灾,产量低而不稳。植被有松、杉、茶、油桐、桑等。
(6)向斜峰脊中山。分布在巫溪县巴岩子河以东、湾滩河以西,石柱坪山以北碳酸盐岩出露地带,海拔800-2000m。该地带由于岩层褶皱紧密,倾角大,侵蚀切割剧烈,灰岩形成峰丛状山脊,河谷深切成峡谷,当河谷横切厚层灰岩时可见嶂谷,悬岩陡壁发育普遍,在谷底到峰顶的不同高程上常镶嵌有“U”形岩溶槽谷。主要农作物以玉米、洋芋为主,因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
(7)深切割中山,主要分布在巫溪县北部铜罐沟至康家坪背斜一带的震旦系地层出露地带。为火山碎屑岩地貌的山体,海拔500-1800m左右,土壤多砾石,耕
25
地分散且坡陡,不宜发展粮食生产。但山场宽广,主要植被有松、杉、杂灌等,兼有其他多种经济林木,故发展林、牧业很有前途。
(8)台原状中山。分布在巫溪县1800-2500m高程的一,二级夷平面上,即天子城至大官山一线的台原槽洼地带。相对高差50-200m。石丘直径为数百公尺,洼地成微凹形,规模常较石丘小。因土层深厚肥沃,自然养分含量高,给林草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成土母岩、母质
巫溪县地处大巴山弧型构造与淮阳山字型构造西翼反射弧的结合部位,大部分地区居于南大巴山弧型构造挤压带,地质构造复杂。全县由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弧型褶皱和冲断裂群组成。
在石柱坪山以北,主要出露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和二迭系的灰岩、泥灰岩;石柱坪山以南主要出露:三迭系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和少数第四系;在文峰、大同、菱角一线为三迭系中统巴东组紫色页岩和泥灰岩;在青庄到蒲莲一线为须家河组长石石英岩。由于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岩溶发育强烈,使之漏斗、落水洞、天坑、溶洞星罗棋布,大泉、地下河分布广泛。
表1-4 巫溪县成土母质类型
编号 1 成土母质类型 第四系新冲积黄色潮土 侏罗系沙溪庙组、新村组紫色页岩、泥岩风化物 巴东组紫红色砂、页岩和泥岩风化物 侏罗系新村组、三迭系的须家河组黄色石英砂岩风化物 形成的土壤的主要特性 土壤中性,有石灰反应,物理性砂粒为主,矿质成分复杂,养分含量较高,卵石较多。 中性,无石灰反应,物理性粘粒为主,矿质养分含量较高。 微酸至微碱性反应,物理性粘粒为主,但含一定砾石,矿质养分含量较高。 酸性,无石灰反应,物理性砂粒为主,严重缺磷。 2 3 4 5 三迭系、二迭系、奥陶系、寒武系、中性至微碱性,有石灰反应,物理性粘粒为主,钾素震旦系的灰岩、白云质灰岩风化物 含量高,严重缺磷,部分含有碎屑岩。 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砂、页岩风化物 微酸至中性,无石灰反应,物理性砂粒为主,钾素丰富,严重缺磷,多为砾石土,含岩石碎屑较多。 6 26
三、土壤类型的分布
全县土壤分布深受地貌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制约,其分布规律多是以背斜轴线和向斜轴线为中心线,依次在两翼迭次分布,地质构造呈东西条带状走向,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面的宽窄,主要取决于岩层倾角的大小,一般是倾角小,分布面则宽,倾角大,分布面则窄。由于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全县土壤具有山地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1、土类的分布规律。全县共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黄棕壤和棕壤七个土类。紫色土是一种隐域性的土壤,分布在向斜浅丘槽坝,中切割单斜低山地带;潮土分布在柏杨河下段宽缓地带,即河谷浅丘低坝地貌上;黄壤和石灰岩土主要分布于峰丛中山,向斜峰脊状中山、中切割中山、深切割中山的岩溶和侵蚀构造地貌上,呈复域分布;水稻土是在人为因素的控制下为主要成土过程的泛域性土壤类型,与前四类呈零星的、不连续的镶嵌状分布,黄棕壤是黄壤和棕壤之间的过渡土类,分布在海拔1300-2100m之间的向斜峰脊状中山、深中切割中山,台原状中山地貌上,棕壤分布在台原状中山地貌上,形成于黄棕壤之上。从总的情况看,全县土类组合顺序自下而上是:1300m以下镶嵌分布着潮土、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1300-2100m之间为黄棕壤;2100m以上为棕壤。
2、土属的分布规律。土属分布主要受母岩类型的影响,其分布规律是:(1)由第四系新冲积物构成的阶地(坝),分布着黄色潮土土属和潮泥田水稻土土属。(2)由侏罗系沙溪庙组紫色页岩和三迭系巴东组紫色泥岩构成的中切割单斜低山,向斜浅丘槽坝地区,分布有沙黄泥土属,暗紫泥土属以及相应的暗紫泥田土属。(3)由三迭系须家河组长石石英砂岩构成的低中山地带,分布着冷沙黄泥土属和山地黄泥田土属。(4)岩溶盆地、洼地及灰岩地区较平缓地段为矿子黄泥土属、黄色石灰岩土属和山地黄泥土属。(5)由古生界地层的沙页岩构成的中切割中山,深切割中山地区,分布着粗骨性黄泥土属及少量的山地黄泥田土属。(6)由三迭系,二迭系及古老地层灰岩构成的峰丛中山、向斜峰脊状中山、深切割中山及向斜浅丘槽坝地区,由于冲刷大于沉积,土壤长期处于幼龄状态,分布着黄色石灰岩土属和零星的黑色石灰岩土属。(7)在台原状中山及向斜峰脊状中山,深中切割中山顶部,分布着山地黄棕土属。(8)在台原状中山,分布着山地棕壤土属和草甸棕壤土属。
27
3、土种的分布规律。土种分布规律主要取决于地形、坡度、坡向和水文动态变化及不同岩性而异。因此,多数土种分布呈垂直状和平行状的规律。
(1)垂直状分布。即在同一母质上,因地形和水文运动的方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土种。由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大冶组灰岩构成的峰丛洼地区域,一般是从坡顶到坡脚,从支冲到正槽,因水文垂直运动引起坡地不断冲积,下部的沉积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土体内质地逐渐由粗到细,由粘到壤,由薄到厚,抗旱力由弱到强,土性由劣到优,土种分布是,山体上为石渣子土、黄泥夹石渣子土,糯黄泥、小黄泥、黄泥土,槽内多为黄泥大土,面黄泥或灰包土。在向斜峰脊状中山、深切割中山地区,从坡顶到坡脚,因水文垂直运动和坡陡,引起土体不断冲积,土壤质地逐渐由细到粗,由少砾石到多砾石,由壤到粘,土层由厚变薄,抗旱力由强到弱,耕性由优到劣,土种分布多是灰包土、黄泥夹石渣子土、石渣子土。在向斜浅丘槽坝、中切割单斜低山、中切割中山地区,一般是从上到下,从支沟到正沟,因水文的影响,母质的冲积,质地由粗到细,由壤到粘或由多砾石到少砾石,土层由薄变厚,土种多是红沙土、皮沙土、沙土、油沙土、泥土或红沙田、大土田、沙田、黄泥田、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冲积沟积水的地方,则形成堰硝田或冷浸田。
(2)平行分布。即主要受成土母岩性质的影响而形成的土种,例如沙溪庙组紫色页岩、泥岩形成的红沙田、红沙土,泥土、大土田。三迭系嘉陵江、大冶组灰岩则形成黄泥土、灰包土、石渣土等。志留系砂质页岩则形成皮沙土、扁沙土等。须家河组黄色砂页岩形成冷沙黄泥的盐沙土等。含燧石结核形成的火连渣等。以及相应的水稻土,黄泥田、盐沙田等。一般随岩层出露状况呈带状分布,即平行或近似平行分布。
总之,巫溪县土壤的分布规律受地形地貌、母岩特性,水文气候等因素的控制和制约。 四、自然植被
自然植被是土壤类型的生物景观。巫溪县土地辽阔,热量充足,水资源丰富,土质较好,自然条件优越,故植被资源丰富。由于巫溪县山区立体气候的影响,决定着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植被,而形成明显的气候——植被——土壤的立体生态结构。
2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