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套精选试卷合集】天津市津南区名校2019-2020学年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模拟题5答案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若x+1=0,则( ) A. x=1 B.x=﹣1
C.x=2
考点: 相反数. 分析: 移项即可得解.
解答:
解:由x+1=0得,x=﹣1.
D.
以上都不对
故选B. 点评:
2.一个圆锥体按如图所示摆放,它的主视图是( )
本题考查了相反数的定义,是基础题.
A. 考点: 分析: 解答: 故选A. 点评:
B. C. D.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找到圆锥体从前面看所得到的图形即可. 解:圆锥体的主视图是一个三角形.
本题考查了三视图的知识,主视图是从物体的前面看得到的视图.
3.如果长方体长为3m﹣4,宽为2m,高为m,则它的体积是( ) A. 3m3﹣4m2 考点: 分析:
单项式乘多项式;单项式乘单项式.
由长方体长为3m﹣4,宽为2m,高为m,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的运算公式,可得它的体积
B.m2
C.6m3﹣8m2
D.
6m2﹣8m
是:(3m﹣4)×2m×m,然后根据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
解:∵长方体长为3m﹣4,宽为2m,高为m,
∴它的体积是:(3m﹣4)×2m×m=6m3﹣8m2.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知识.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
算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不等式组A. x<2 考点: 专题: 分析: 解答: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计算题.
先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其公共解. 解:
,
的解集为( ) B.﹣1≤x<2
C.1≤x<2
D.
x≥1
由①得,x<2, 由②得,x≥1,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x<2.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求法,其简便求法就是用口诀求解.求不等式组
解集的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无解). 5.如图,AB∥CD,点E在BC上,∠BED=68°,∠D=38°,则∠B的度数为( )
A. 30° 考点: 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求出∠C,再根据两直线平行,
B.34°
C.38°
D.
68°
内错角相等列式求解即可. 解答:
解:∵∠BED=68°,∠D=38°,
∴∠C=∠BED﹣∠D=68°﹣38°=30°, ∵AB∥CD, ∴∠B=∠C=30°.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
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6.已知,如图,BC为⊙O的直径,过点C的弦CD平行于半径OA,若∠A=20°,则∠C的度数等于( )
A. 20° 考点: 分析: 质即可求解. 解答:
解:∵OA=OB, 圆周角定理.
首先利用等边对等角证得∠B=∠A=2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
B.30°
C.40°
D.
50°
∴∠B=∠A=20°, ∴∠AOC=∠B+∠A=40°, ∵OA∥CD, ∴∠C=∠AOC=40°.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等边对等角、以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正确理解定理是
关键,本题是一个基础题.
7.一个质点在第一象限及x轴、y轴上运动,在第一秒钟,它从原点运动到(0,1),然后接着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即(0,0)﹣(0,1)﹣(1,1)﹣(1,0)…},且每秒移动一个单位,那么第35秒时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是( )
A. (4,0) 考点: 专题: 分析: 解答:
点的坐标. 压轴题;规律型.
根据质点移动的各点的坐标与时间的关系,找出规律即可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质点移动的速度是1个单位长度/每秒,
B.(5,0)
C.(0,5)
D.
(5,5)
到达(1,0)时用了3秒,到达(2,0)时用了4秒,
从(2,0)到(0,2)有四个单位长度,则到达(0,2)时用了4+4=8秒,到(0,3)时用了9秒; 从(0,3)到(3,0)有六个单位长度,则到(3,0)时用9+6=15秒;
依此类推到(4,0)用16秒,到(0,4)用16+8=24秒,到(0,5)用25秒,到(5,0)用25+10=35秒.
故第35秒时质点到达的位置为(5,0),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这
是中考的常考点.
8.如图,Rt△ABC的直角边BC在x轴正半轴上,斜边AC边上的中线BD反向延长线交y轴负半轴于E,双曲线
的图象经过点A,若△BEC的面积为4,则k等于( )
A. 16 考点: 分析:
反比例函数综合题.
先根据题意证明△BOE∽△CBA,根据相似比及面积公式得出BO×AB的值即为|k|的值,
B.8
C 4
D.
2
再由函数所在的象限确定k的值.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