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年秋汽车机械制图电子教案(古春燕)
古春燕
五、作业
1.习题:讨论完成习题集3-6(3)(4)、3-7各题。 2.思考:教材P67 8、9题。 【板书设计】
参考相应的PPT文集。 教后记:
17
古春燕
装配图(19-20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相贯线的概念和性质;
2、熟知两圆柱正交时相贯线的形式及变化趋势和作图方法。 3、熟悉用辅助平面法画相贯线。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两圆柱正交时相贯线的近似画法。
2、能正确识读和画出两圆柱不同情况相贯时的相贯线。 三、素质目标
充分利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相贯线的画法,相贯线的近似画法。 [难点分析]
内表面相贯线的画法;圆锥体与圆柱体正交时的相贯线画法。 [分析学生]
1.相贯线画法是比较难的,学生虽有点投影、辅助平面法的基础,教学中及时掌握动态,及时讲清难点,一步步往下教;
2.将点连成光滑曲线,也颇有技巧,通过不断练习,加以掌握;
3.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发现不当处,及时引导和帮助。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 [教学安排]
2课时(90分钟)
课时分配:复习、导入:10分钟;新课讲授:75分钟;总结:5分钟。 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10分钟)
1.简述圆柱的截交线、圆锥的截交线的画法;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3.预习检测:相贯线是怎样形成的?是平面曲线的吗? 二、导入新课
简述本次课概念、要点、作用和地位;导出学习目标。
前面已讨论了平面切割几何体形成的截交线,现在开始学习两个几何体互相贯穿形成的相贯线。
三、新课教学(75分钟) 1、相贯线的概念和性质; 2、相贯线的画法
教师结合网络课程演示,分别讲授表面取点法、近似画法和辅助平面法画相贯线的方法;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圆锥体与圆柱体正交时的相贯线。
2.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18
古春燕
教师讲授相贯线的几种特殊情况;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圆柱体与圆柱体正交、两回转体有公共轴线、圆柱与圆柱(圆锥)轴线相交并公切于一圆球、两圆柱轴线平行或两圆锥共顶相交时的相贯线。
讲授圆柱与棱柱相贯时交线的形状和求作方法。
课堂练习:安排学生作习题集3-8(1)(2)小题,教师注意对内表面相贯线的情况加以指导点拨。
四、小结(10分钟)
简述相贯线的画法,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五、作业
1、习题:习题集3-8(3)(4)、3-9、3-10各题,3-11、3-12选作。 2、思考题:教材P67 11、12。
3、预习:轴测图 找出相关概念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参考相应的PPT文件。 [教学后记]
19
古春燕
展开图(21-2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圆柱、圆锥的形成和三视图特征;
2、掌握在圆柱、圆锥表面上求点的投影的作图方法。 3、熟知基本体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的画出圆柱、圆锥的三视图和在它们表面上求点的投影。 2、具备正确标注基本体尺寸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及对空间形体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圆柱、圆锥三视图特征和投影分析、视图画法、表面上点的投影; 2、看图、绘图、标注尺寸三大能力的培养。 [难点分析]
空间概念的建立和训练;圆锥表面上点的投影作图方法。 [分析学生]
1、具有学习本次课应有的知识水平基础;
2、具有学习画平面立体三视图和求它们表面上点的投影的能力水平基础;
3、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注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策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相互激励,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等。 [教学安排]
2课时(90分钟)
课时分配:复习、导入:10钟;新课讲授:75分钟;总结:5分钟。 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10分钟)
1、简述棱柱、棱锥的视图特征和画图步骤,求棱锥表面上点的投影的方法; 2、反馈、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3、预习检测:圆柱和圆锥是怎样形成的?圆柱的三视图和四棱柱的三视图有什么不同? 二、导入新课
简述本次课概念、要点、作用和地位;导出学习目标。
圆柱体和圆锥体都是机器零件上应用最广的基本几何体之一,本次课主要讨论两基本体的视图分析,并通过分析,熟练掌握其三视图的读、画和标注方法和能力。
三、新课教学(75分钟) 1、圆柱、圆锥的形成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和网络课程,演示、讲解形成过程,重点掌握回转轴线、母线、素线(可以同时介绍纬圆)等基本要素及概念,特别是引出并讲清“轮廓素线”(或称为转向轮廓线)的概念和意义。这为解决其表面交线(截交线、相贯线)的求作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