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效果检测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精析)剖析
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世界大战的打击;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6分) 【解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能力,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讲的是忠、信、仁、义”、“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等,结合伏尔泰的民主思想来解读,主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A.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统治者施仁政;B.伏尔泰的民主思想主张,即主张开明君主制。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同时牵涉到两个小问的考查,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背景”,从中国和西方分别把握,相对比较简单,即A.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启;B.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功开展。关于第二小问的“条件”,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归纳、概括材料关键信息,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注意把握以下维度:A.中国国内:需要建立民主制度;B.国外:民主、自由等西方资产阶级道德文化的传播等。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两则材料,把握“西方人对儒家文化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第一小问的“变化”,相对简单一点,即由不认可,到认可(推崇)。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难度较大,需要结合20世纪以来世界相关重大事件来解读,诸如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民主的冲击、世界统治中心的转移(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欧洲中心地位)等。
26.文句①信息:商人活跃且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1分)
分析: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繁荣;(2分)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2分) 文句②信息:贵族养士蔚然成风。(1分)
分析:诸侯兼并,各国为增强国力,招揽人才;(2分)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学术思想的活跃。(2分)
文句③信息:百家争鸣。(1分)
分析:社会动荡,民生痛苦,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2分)促进思想解放,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分)
【解析】该题中的代码①、②、③分别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与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贵族养士与士阶层活跃、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影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可依据所学按照试题的要求,即代表的社会现象、其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一一展开即可。
27.(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托古改制(答主张学习古
人治国经验也可);未提出未来社会建设方案,没能跳出传统儒家的藩篱;看待历史有偏激和绝对化倾向.(8分)
(2)核心内容:“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通过改良或革命,建立西方民主制度;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学。
理解:在三次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连续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10分)。
(3)表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为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提供舆论准备。(4分) 原因:
政治条件:前者处在封建社会末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领导力量:明清之际新的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新阶级尚未形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未能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极其脆弱;中共的正确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思想本身:明清之际是借用儒家的民本思想,近代是西学东渐;后者始终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8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要从“批判君主专制、带有鲜明的民主启蒙色彩、但是并没有彻底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也及其有限的”的角度概括即可,既要强调它的进步之处,也要强调它的明显的不足之处即可。
(2)首先一定要明确三次“突破”分别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所以核心思想就可以非常容易的概括为“中体西用”洋务思想、康梁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思想,本题并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一
个考查。“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指的是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并没有解放中华民族,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相继失败的。 (3)首先必须明确材料三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其实就是回答各自的意义即可,前者主要是突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后者主要是突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摆脱姓“社”姓“资”束缚,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的阶段。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一定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例如,政治方面,前者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和国家是不独立的,后者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民族和国家是独立的。再例如,领导阶级方面,前者的领导阶级力量是小的,并且还存在着阶级局限性,而后者是有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