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春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单元-1 古诗三首 教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喜爱 赞美 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出示课件13】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补充《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句,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激发学生收集和阅读田园诗的兴趣。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板书 内容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 ,也傍 学种瓜 。 1. 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 ( )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 一、1.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2.① ① 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教学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设计意图 杨万里(1127 -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 导入 为一代诗宗。 ( 8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 分钟 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 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读准“稚”。 新课 教学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 30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分钟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 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诗句中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