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讨BIM技术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应用 - 图文
探讨BIM技术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应用 --福建省闽侯县荆溪镇
张大镇(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闽侯县荆溪镇 350001) 黄晓冬(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叶建彪(福建省闽侯县荆溪镇)
【摘要】 荆溪镇作为福建省21个小城镇建设的试点乡镇,建设量大,任务繁重,在这一前提下,探讨引入BIM技术,以安置保障房建设中应用BIM技术为例,解决安置房建设全生命周期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以便镇政府在专业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对工程质量的把控和村民对小城镇建设的正确认识。 【关键字】 小城镇 BIM 安置房 三维规划图
1 荆溪镇基本情况介绍
荆溪镇地处福州西郊、闽江北岸,距省会福州市中心16公里,距闽侯县城6公里,全镇面积131平方公里,共管辖13个行政村6个社区,人口5.1万。2010年荆溪镇被省委、省政府列入21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规划作为福州西部的后花园,以休闲度假居住、现代物流为主的宜居宜业的山水新城。小城镇规划范围,东至软件园二、四期西侧,西至民和县城甘蔗镇,南至闽江,北至桐口林场及山体,总规划用地为34.1平方公里。总体形成“一带、一心、三轴、六片区”的规划结构,图1-1为荆溪镇近期规划图。
图1-1 近期规划图
2 荆溪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但是荆溪小城镇建设却步步维艰,推进速度极慢,这不是政府不重视、村民不配合,而是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尚未得到合理解决。
1
张大镇(1984.11--),男,福建省连江县,暖通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工作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闽侯县荆溪镇人民政府,地址:福建省鼓楼区通湖路188号,邮编:350001,电话:13489033632,邮箱:bzsc2003@163.com
2.1镇政府部门缺少相关专业人员
乡镇干部大多来自基层,他们熟悉乡镇情况,了解村民想法,但是对小城镇建设并不了解。小城镇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岩土勘察,到建筑单体设计、施工验收,如若全程委托给代建方,那么镇政府就如同耕牛一般,被人牵着鼻子走,及其被动;另一方面,村镇干部更换交流频繁,而小城镇建设却是个长期连续性的任务。因此,镇政府只有拥有自己的相关专业人才,才能在小城镇建设中掌握主动权。如果从社会招聘相关专业的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干劲,但缺乏经验,不能马上上手;以现在的社会经济状况,极少数有经验的工程师愿意割舍当前高收入的职位来支援小城镇建设。所以,唯有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培养传统的二维设计人才却需要相当长的时日;若将当前勘察设计行业公认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BIM技术应用到小城镇建设中,基于BIM技术可视化、信息化等特点,政府干部通过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就能看的懂设计图纸,结合荆溪镇的实际情况把控设计质量,解决人才欠缺的问题。
2.2村民对小城镇建设的担忧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多数村镇村民的生活现状,土地是村民的经济来源,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征地,掐断村民的经济来源,村民自然不愿意;自家小洋房或是祖辈的老宅要被拆迁,加之现阶段的安置保障房多数被认为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村民的住房问题没有保障,使得多数村民宁愿守着“三亩良田”过一辈子。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惠及全镇人民的德政工程,荆溪镇小城镇建设近期规划中,以徐家村为小城镇建设启动片区,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医疗、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并大量保留荆溪镇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元素;远期规划中留有收储用地,以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荆溪镇政府曾经请各村村民代表看过小城镇建设的三维宣传片,由于三维宣传片仅具有视觉冲击力,并未直观体现荆溪新城近期规划的详尽信息,村民代表无法理解小城镇建设为自身带来的利益,导致被村民代表批为“华而不实,这哪是荆溪?各个大城市都是一个样!”。
3 BIM技术在小城镇安置保障房建设中的应用
安置保障房属于重复性高、标准化的项目,非常适合应用BIM技术。在荆溪镇小城镇近期规划建设中,安置保障房建设有九大片区,所占比例相当大。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安置房详情 序号 1 安置房所在地 向莆铁路安置房港头村地块 向莆铁路安置房光明村地块 向莆铁路安置房永丰村地块 绕城高速安置房(桐口村) 小城镇起步占地面积(亩) 42.83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7.6 总投资(亿元) 3.01 备注 已完成报批,总平设计已结束,完成地质勘探。 完成报批和地质勘察,完成填方。 已完成地质勘察,施工图设计完成并通过审图,完成桩基工程设计和预算编制。 桩基工程已完成,正进行1-3号楼的主体施工 总平面方案已获批,建筑单2 38.33 6.8 2.5 3 88.19 16 5.32 4 48.96 7.8 2.6 5
312 40 2
10.2
区徐家村片区安置房 6 7 8 9 关西村土地整治安置房 仁洲村土地整治安置房 溪下村安置房 光明村安置房
200 168.4 166 52 未明确 未明确 未明确 未明确 1.5 1.5 6 2 体设计正在编制中,安置地A4地块的桩基工程已完成招标。 批地自建,已完成土地整理50亩。 批地自建,已完成土地整理27.86亩。 正在进行项目报批,完成拆迁约4.1万平方米。 完成总平设计,土地农转用报批,正在进行项目建设前期准备。 3.1 规划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
安置房建设出资方绝大多数是政府部门,部门内部相关专业人员比较稀缺,多数人二维图纸看不懂,三维效果图只是个表象,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沟通有障碍,导致无法精准把控设计质量。
采用BIM技术,规划从三维入手,CITYPLAN三维互动设计规划软件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平面设计”模式,使得原本抽象的二维图纸具体化、形象化,实现设计指标与图形、三维模型与平面图纸相互关联以及三维仿真可视化漫游等功能。
设计人员利用三维规划图与业主进行方案沟通、讨论、认定。熟悉地块地形的村镇干部和村民代表结合三维规划图,查看安置房布局、外立面效果、道路走向、景观等,通过属性参数查看建筑面积、基地面积、层数、容积率、绿化面积、限高、退距、日照等等指标参数,如图3-1某小区三维规划图所示。无需专业知识就能看得懂设计意图,沟通方便,便于业主精准把控设计质量。
图3-1某小区三维规划图
3.2设计、施工阶段应用BIM技术
施工图设计阶段创建BIM模型,自动生成平、立、剖面图纸,通过深化形成施工图。在设计过程中形成标准户型库,通过户型组合,建立标准层模型,应用三维辅助设计软件自
3
带的“粘贴到选定标高”功能,快速、精准的创建其他标准层模型。BIM技术具有相互关联、一处修改处处修改的特点,三维模型的完成意味着相关平、立、剖面的完成,修改平面图纸,与之相关联的立面、剖面也自动关联修改。利用模型自动生成门窗统计表、工程量清单,同时进行日照、通风、照度、能耗等建筑性能分析,直接使用模型进行节能设计,实现从方案阶段到施工图阶段的可持续设计,并有唯一且可靠地建筑数据信息做支持,不会因二次建模不完整而导致错误,提高了生产效率。
所有设计文件整改完成后,形成最终设计模型,并设计室内漫游路径,形成完整的动画文件,配以音效及文字说明,提交给审图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在图纸交底中,将二维的图纸以三维实体的形式展现,加深相关人员对设计文件的了解,便于发现图纸的错漏碰缺等问题,并便于与前期三维规划图做对比,把控设计质量。图3-2为应用BIM技术辅助设计的某安置房三维施工图。
安置保障房户型少,设计院建立标准户型库后,通过标准户型合理组合,形成施工图,并保证施工图质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也可以减少镇政府对设计费用的支出,节约工程造价。
图3-2 某安置房三维施工图
3.3运行维护阶段应用BIM技术
施工过程中的微调,反馈到设计模型中,最终形成竣工模型。一方面将竣工模型导入到三维规划图中,避免出现规划与最终成品出现大相近庭的结果;另一方面将竣工模型应用到运行维护阶段,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BA)、消防自动化系统(FA)、安保自动化系统(SA)、通信自动化系统(CA)等完成运行维护模型,便于后期运营管理。
3.4BIM技术给村民带来的利益
应用BIM技术的安置保障房建设从项目初始到项目结束,各个阶段的模型及工程现场照片或影像都可以发布到互联网,便于村民代表实时查看安置保障房建设进展情况,并时刻监督工程建设质量,等同于自家盖房子。而以往的安置保障房建设,村民无法参与其中,只有等拿到钥匙才知道自家房子“长相”。
竣工模型发布到互联网,进行网络销售,村民看到的不是专业的二维图纸,也不是单纯的三维模型,而是富含建筑相关参数的三维信息模型。村民无需具备建筑专业知识,就能看得懂房子的户型、朝向、日照、通风、层高等信息,结合自身的购买能力心仪的房子。 应用BIM技术的安置保障房,能让村民意识到安置房廉价但并不廉质,完美解决村民对拆迁后住房问题的顾虑。
4.结束语
BIM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交互的平台,安置保障房建设全生命周期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完成,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简化设计流程、降低建设成本。BIM技术已成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方向,BIM技术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应用,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设单位、
4
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建筑设计全生命周期中各参与方的全面支持,共同推进。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