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6 诗人谈诗[苏教版][名师教案]2N
十五、诗人谈诗(《一个深夜的记忆》) 第 一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课时编号:051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品析诗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1.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深入体味诗歌的意境。 2.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并能清晰地表述。 复 备 栏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积淀出浩如烟海的文化硕果,散发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不仅有同学们熟知的古诗词,现代诗歌也是其中的奇葩。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补充诗歌鉴赏的知识 1.诗歌语言的美 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的特点,在语法上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成分等。阅读时要调动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2.知人论世 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能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把握意象,揣摩意境 意象即倾注了诗人思想和情感的客观物象。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时,应透过“象”、“境”,揣摩“意”。 三、反复诵读,赏析诗歌 1.读诗 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 2.悟诗 联系诗歌鉴赏的只是、方法,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诗旁。 3.品诗 (1)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2)把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对于重点,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①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准确。第一节 “月光流进门槛”中哪一个字用得非常精练? “流”字,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又使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②“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为什么不马上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还把它诉诸成文字? 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这里的阳光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③“开门,还是深夜”,这一句只是对错觉的纠正吗? 此句是含有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④小结:一个深夜的记忆 第1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2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3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板书要点, 以板书的形式梳理。 4.疑难解答:如果仍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四、再读原诗,品味涵咏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对原诗进行再创作,丰富诗的意蕴。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进而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选做题: ①选取自己对这首诗最有感触的一点,融入联想和想象,写一则小评论。 ②品读卞之琳的《断章》,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 要求: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附原诗: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板书设计】 月光 沉睡 宁静—— 动中有静 风 音响 意境 山影 压 深沉—— 静中有动 万物 沉睡 教后反思 附赏析: 《断章》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W·Blake)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诗人想说,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
自由与超越。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一旦读懂了《断章》,哪一个富于想象的读者不会在自己的精神空间升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呢?(孙玉石文,见《中国现代诗导读》)
十五、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第 二 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课时编号:052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 理解评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1.体会曾卓对诗歌独到的体会与见解,并与自己的感受相比较。 2.学习诗歌评论的方法。 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及角度。 复 备 栏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学生背诵自己喜爱的诗歌,谈论喜爱的理由。) 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 2.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诗人谈诗》。 二、自读感悟 思考:曾卓对此诗的评价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圈画出作者的观点,讨论明确: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 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此处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再次,作者说:“用了‘感觉到’这个词,就使这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