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设计指导书(建筑、结构)

毕业设计指导书(建筑、结构)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0 7:09:49

入屋盖荷载之中,故梁截面高度应减去板厚,且梁两侧的粉刷层重量也应计入梁自重内。

3.女儿墙重:包括女儿墙墙体、混凝土压顶及装饰层的重量。 4.柱重:柱的高度应减去板厚。

5.墙体重:包括内外墙砌体、内外墙装饰和门、窗的重量。

以上荷载均可从《荷载规范》中查取单位体积或面积的标准值计算,最后合计为顶层的总荷载值。 2.3.2 楼层恒荷载

1.楼盖重 2.楼面梁重 3.柱重 4.楼梯重 5.墙体重

楼层各部分重量的组成及计算方法与顶层相同,但应注意:计算首层的柱和墙体重时,构件的高度应从基础顶面算起。各层各部分的重量最后均需合计为该层的总荷载值。

2.4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变形验算

2.4.1 计算简图及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1.计算简图

对于多层框架结构,应按集中质量法将各层之间的结构重力荷载、屋面和楼面的可变荷载集中于屋面和楼面标高处,将其简化为多质点弹性体系。一般情况下,对于具有n层的框架,可简化成n个多质点弹性体系;对于局部突出屋面的房间,因其面积和荷载均很小,不单独作为一个质点。简化方法及计算简图可参见教材郭继武编著《建筑抗震设计》(以下简称《抗震设计》)中图3-8所示。

2.重力荷载代表值Gi计算

集中于上述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应按《抗震设计》中表3-5采用。对于局部突出屋面的房间,应将其重力荷载折算到主体结构顶层的荷载中。 2.4.2 框架刚度计算

1.梁、柱线刚度计算

计算中注意:在计算梁的线刚度时,可以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有利影响,即板作为梁的翼缘参加工作。计算时,梁均先按矩形截面计算其惯性矩I0,再乘以增大系数求得I,增大系数可查《抗震设计》中表4-8。

2.柱的侧移刚度

柱侧移刚度计算公式为:D??kc12,式中h为各层框架柱的高度,Kc 为框架柱的线刚度,α2h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详见《抗震设计》中表4-7。

计算出每层各柱的侧移刚度后,尚需根据每层各柱的根数,计算出每层柱的总侧移刚度。 2.4.3 框架自震周期计算

1.侧移计算

为计算框架的自震周期,可假设各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水平作用于相应质点上,计算其产

5

生的侧移。该侧移的计算过程可采用《抗震设计》中表4-13的格式进行。

2.周期计算

采用能量法的计算公式为:T1?2?T?Gu?Gu2iiii

采用顶点位移法的计算公式为: T1?1.7?TuT

式中?T为结构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填充墙体影响的折减系数,民用框架结构取0.6~0.7。 最后取周期T1 为以上两式计算结果中的较小值。 2.4.4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位移计算

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时),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其水平地震作用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等效重力荷载系数,取?=0.85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为: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为:Fi?GiHi?Gj?1nFEk

jHjFEk(1??n) ,?Fn??nFEk

若T1>1.4Tg 时,则上式改为:Fi?GiHi?Gj?1njHj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楼层地震剪力及楼层层间位移的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4的格式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区段下降较快,结构按上述公式算得的水平地震作用可能太小,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规定按底部剪力法所算得的结构层间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VEKi???G

i所以在按表4-14计算时,应增加该项计算,式中剪力系数?之值可按《抗震设计》中表3-7查取。 2.4.5 框架层间弹性位移验算

框架结构房屋的层间弹性位移应满足下式要求:

?ue?[?e]h

式中:Δue为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层间弹性位移;h为计算楼层层高;[θe]为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抗震设计》中表3-15采用。

2.5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

2.5.1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计算

6

有关计算公式为: 柱剪力:Vi??Fi Vik?DikVi D?ik柱端弯矩:y?y0?y1?y2?y3 M上?Vik(1?y)h M下?Vikyh

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5的格式进行。 2.5.2框架梁端弯矩和剪力、柱轴力标准值计算

1.梁端弯矩Mb计算:框架梁端弯矩可根据柱端弯矩由节点平衡求得。

2.梁端剪力V、柱轴力N计算:梁端剪力可根据梁端弯矩由梁杆件的平衡求得,柱轴力可根据梁端剪力由节点平衡求得。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6的格式进行。 5.2.3 框架内力图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别绘制相应的框架内力图。

1.框架柱剪力图 2.框架梁、柱弯矩图 3.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

2.6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

2.6.1 无地震作用时

1.框架梁上荷载 2.框架柱上集中荷载

以上两项荷载计算时应注意:①应根据所设计的某榀框架的具体受力情况分层、分跨进行计算;②在分别计算出恒荷载和活荷载值以后,按恒荷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计算荷载的设计值;③顶层的活荷载应采用屋面均布活荷载值。

3.重力荷载设计值作用下框架弯矩计算

(1)荷载计算简图:将上述计算的荷载值绘制在框架计算简图上。

(2)梁、柱转动刚度S及相对转动刚度S:应根据计算简图和各杆件的线刚度按结构力学中的规定进行计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8的格式进行。

(3)各节点杆件弯矩分配系数:μ= S/ ∑S,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9的格式进行计算。 (4)梁固端弯矩计算:按照结构力学中的有关计算公式,分层、分跨计算各梁端的固端弯矩。 (5)弯矩分配与传递、杆端弯矩计算

计算方法及步骤可参见《抗震设计》中图4-20所示,计算中应注意: ①梁固端弯矩:对杆端顺时针转动为(+)。

②第一次弯矩分配: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梁固端弯矩之和)改变(+)、(-)符号后进行分配。 ③弯矩传递:将所分配的弯矩向各杆件的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均为1/2,且不改变弯矩符号。 ④第二次弯矩分配:再次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各杆件传递弯矩之和)改变(+)、(-)符号后进行分配。

⑤上述4项弯矩之和,即为框架梁、柱的杆端弯矩。 (6)梁端弯矩的调幅

框架结构梁端的负弯矩较大,配筋较多,因而不便施工。由于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塑性内

7

力重分布的性质,所以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可乘以调幅系数β,适当降低梁端弯矩。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可取β= 0.8~0.9。梁端弯矩调幅后,不仅可以减少梁端配筋数量,达到施工方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柱的安全储备,以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7)梁的跨中弯矩计算:根据梁上的荷载和调幅后的梁端弯矩计算各层、各跨梁的跨中弯矩。 4.梁端剪力计算:梁端剪力可根据梁端弯矩和梁上的荷载由梁杆件的平衡求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0的格式进行计算。

5.柱轴力计算:柱轴力可根据梁端剪力和框架柱上集中荷载由节点平衡求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1的格式进行计算。

6. 框架内力图

(1)框架梁、柱弯矩图:调幅后的梁端弯矩和相应的跨中弯矩值可用括号表示。 (2)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 2.6.2有地震作用时

1.框架梁上荷载 2.框架柱上集中荷载

以上两项荷载计算时应注意:①各层梁上、柱上的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基本相同;②在分别计算出恒荷载和活荷载值以后,按恒荷载取标准值、活荷载乘以组合值系数后计算重力荷载的代表值;③顶层的活荷载应采用雪荷载值。

3.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框架弯矩计算

(1)荷载计算简图:将上述计算的荷载值绘制在框架计算简图上。 (2)梁固端弯矩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3)弯矩分配与传递、杆端弯矩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4)梁端弯矩的调幅:取调幅系数β= 0.8。

(5)梁的跨中弯矩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4.梁端剪力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5.柱轴力计算:计算方法与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6.框架内力图

(1)框架梁、柱弯矩图:调幅后的梁端弯矩和相应的跨中弯矩值可用括号表示。 (2)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

2.7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2.7.1梁端截面弯矩计算

在框架梁、柱端部截面配筋计算中,应采用构件端部截面的内力,而不是轴线处的内力,见《抗震设计》中图4-28所示。由于梁端截面弯矩、剪力较柱轴线处的小,柱端截面内力较梁轴线处的小,因此需求出构件端部截面内力。

1.地震作用下梁端弯矩MEK

2.重力荷载设计值作用下梁端弯矩Mq 3.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梁端弯矩MGE

2.7.2 梁弯矩组合

梁端负弯矩,取下式两者较大值:

8

搜索更多关于: 毕业设计指导书(建筑、结构)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入屋盖荷载之中,故梁截面高度应减去板厚,且梁两侧的粉刷层重量也应计入梁自重内。 3.女儿墙重:包括女儿墙墙体、混凝土压顶及装饰层的重量。 4.柱重:柱的高度应减去板厚。 5.墙体重:包括内外墙砌体、内外墙装饰和门、窗的重量。 以上荷载均可从《荷载规范》中查取单位体积或面积的标准值计算,最后合计为顶层的总荷载值。 2.3.2 楼层恒荷载 1.楼盖重 2.楼面梁重 3.柱重 4.楼梯重 5.墙体重 楼层各部分重量的组成及计算方法与顶层相同,但应注意:计算首层的柱和墙体重时,构件的高度应从基础顶面算起。各层各部分的重量最后均需合计为该层的总荷载值。 2.4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变形验算 2.4.1 计算简图及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1.计算简图 对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