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棉花一生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棉花的常见病及防治措施
摘要 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更是棉农的主要经济来源,棉花能否丰产直接关
系着棉农的收益,而棉花的病虫害及其防治一直是困扰广大棉农的难题。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 棉花 病虫害 防治措施
引言
棉花害虫种类很多,而且世代重叠,交替发生,对棉花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抗虫棉品种的推广与发展,有些原来的非“靶标性”害虫,前些年在棉花上的危害很轻微,现在已上升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比如绿盲蝽、棉蓟马等.
下面我把棉田常发生常见的危害明显的一些害虫作阐述:
1棉花几种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棉花病害常多达20-30种,有的病害在整个生育期中都可能发生危害,有的则危害某一阶段或某一器官,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炭疽病、立枯病、褐斑病、轮纹斑病、红腐病等。但以炭疽病和立枯病发生比较普遍,危害也比较严重;这些病害往往是混合发生,不是单一的。
1.1棉花立枯病
它的病原菌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
1.1.1发生特点
这种立枯病丝核菌对不良的环境抵抗力比较强,比如:高温、冷冻、干旱等。在土壤中一般能存活2-3年或者更长,立枯病的初次侵染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病菌,当然带菌的种子也可传染;它的发适温(5cm土壤温度在20℃以下),所以一旦遇到寒流或者低温多雨时就会大发生。发病的时间:在出苗后半月内,幼茎没有木质化时极易得病,半月后发病减轻。另一个特点:病组织上的菌丝可以向四周扩散,进行继续侵染危害,所以会引起成穴或成片的棉苗发病甚至死亡,这种病害,不但在苗期发生,到棉花的成株期乃至现蕾开花期,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也能发生。
1.1.2病苗症状
棉苗受立枯丝核菌侵染后开始在近地表的幼茎上产生黄褐色斑点,然后逐渐扩大,病斑相连,环绕茎的一周。由于发病部位失水过多,产生凹陷内缩,病部变细,成为“蜂腰状”。此时,若从土中拔出病苗,可见幼根上有附着小土粒,随风飘动;随病部发展,病部颜色变
2
成黑褐色,并腐烂,严重时枯死或萎倒,发病的部位较炭疽病低。
1.1.3防治方法
在病害的防治策略上,提倡“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1) 苗床管理
苗床增施钾肥,注意适时通风炼苗,晒床散湿,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轻苗病。 (2) 药物防治
每亩地苗床(15m2)用50%多菌灵0.25Kg或65%敌克松0.2Kg处理钵土;下种后在种子上面和种子上覆土后,分两次用五氯硝基苯毒土撒施(每15m2苗床用50-100g)。待子叶平展后,可喷保护性药剂1:1:200波尔多液;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65%敌克松800倍或恶霉灵5g+代锰锌15g+杜邦克露10g+营养肥进行喷药防治。
(3) 注意事项
上述几种药剂要与波尔多液间隔5-7天后再喷;波尔多液配制时不能用铁器,配制顺序不能错,否则会影响药效;甲基托布津和代森锰锌不能与含铜制剂混配(比如多菌灵),防治各种病害时,注意杀菌药与营养肥同时使用,这样能起到治病与恢复、增强棉苗抗性的明显效果。
1.2棉苗炭疽病
病原主要是普通炭疽菌,只危害棉花。
1.2.1发病特点
种子外部和内部均可携带炭疽病菌,病菌可随风雨可昆虫等传播,形成再次侵染。该病流行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温度与湿度,在多雨潮湿低温时棉苗最易得病,致病适温是25℃-30℃;在温度适宜时,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该病就会加剧危害。秋季如遇连绵秋雨,棉铃炭疽病也会严重发生;该病的死苗高峰期常在棉苗出土后的15天左右,较立枯病偏晚(立枯病在棉苗出土后10天左右)。
1.2.2病害症状:
(1) 子叶病斑黄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上面有桔红色粘性物质,即病菌分生孢子;
(2) 幼茎下部感病后,产生褐色梭形条斑,以后逐渐扩大变褐,略微凹陷,病斑上有桔红色粘性物质,可使幼苗枯死,有的也叫烂根病;
(3) 真叶受害后,会产生圆形或不规则的暗褐色斑点,病斑边缘呈紫红色,叶柄和茎秆上也能产生红褐色长条型病斑,易断。
(4) 铃上病斑初为暗红色小点,扩大凹陷后变为灰褐色,上面也有桔红色粘性物质,病铃腐烂形成僵瓣。
1.2.3防治方法
3
在苗床除用防立枯病的药剂外,另外也可用5%井冈霉素灌根(方法是泼浇或去掉喷片);在蕾铃期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均匀喷雾,两种药交替使用。
1.3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世界性的棉花的病害,一旦发生是很难根除的世界性棉花大难题,但是这两种病害又有着明显区别。
1.3.1病原菌
枯萎病的病原菌为真菌中的半知菌类,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种;黄萎病的病原菌为真菌中的半知菌类,轮枝菌属,大丽轮枝孢菌种。
1.3.2发病特点
枯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是土壤中的病残体,这种病菌在土壤中一般能存活8-10年,一旦温湿度适宜,病菌便会从棉花的根毛或伤口处侵入,进入木质部的导管,进行繁殖,然后随植物的营养液输送到各个部位;同时由于病菌大量繁殖堵塞导管,影响了下部水分的输送,加上产生的毒素,使植株萎蔫枯死,它可出现两个发病高峰,一是在6月中、下旬,二是在秋季多雨、温度下降时,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影响枯萎病发病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品种的抗病性;
(2) 温湿度:5月下旬-6月上旬气温在22℃左右,常常引起发病高峰,32℃以上时,该病菌受到抑制,隐蔽下来。
(3) 耕作栽培方面:若常年种植棉花病害重,经常进行轮作倒茬,可减轻病害,地洼积水,地温低,单施N肥,病害重。
(4) 黄萎病的侵染过程与枯萎病基本相似,只是在温度与时间上与枯萎病有些差异,第一次发病高峰较枯萎病偏晚,气温在25℃-28℃为黄萎病发病适温,高于30℃发病缓慢,高于35℃症状隐蔽,进入7-8月份花铃期达到发病高峰造成大量落叶、落蕾。
1.3.3症状:
枯萎病
▲苗期有5种类型:
(1) 即叶脉褪绿成黄白色,叶肉部分保持绿色,呈黄白色网纹;
(2) 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先从叶缘部分开始,叶片的局部或整个叶片变黄,但不出现黄白色网纹;
(3) 紫红型,子叶或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变成紫红色,叶脉呈深紫红色,叶片枯萎、脱落; (4) 青枯型,叶色呈深绿,叶片变软下垂,青枯干死;
(5) 皱缩型,顶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型,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缩短,植株变矮。 ▲成株期表现为:
(1) 黄化型,中、下部叶片的局部或全部叶脉变黄呈网纹状,或叶片的局部或全部叶脉变黄呈网纹状,或叶片的局部或全部变黄;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