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师大古代汉语期末试题
借对 流水对 联 二、选择题
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 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之 B、貌 C、之貌 D、为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 朋,同志 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 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如 C、犹 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5.“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其八)所用的修辭方式是( ) a. 委婉 b. 誇飾 c. 並提 d. 倒置 e.起興 6.下列劃線的詞中,不屬於借代这一修辭方式的是( )
a.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資治通鋻?漢紀》 b.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c. 至於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d.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前出師表》 e.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詩經?豳風?東山》 7.下列字母屬於全濁音的有 ( ) a. 並 b. 奉 c. 定 d. 從 e.见
8.下列注疏中不正確的列項是( ) a. 《尚書正義》 漢 孔安國傳 唐 孔穎達正義 b. 《儀禮注疏》 東漢 何休注 唐 徐彥疏 c. 《禮記正義》 晉 杜預注 唐 孔穎達正義 d. 《春秋左傳正義》 東漢鄭玄注 唐 孔穎達正義 e. 《周易正義》 魏 王弼、晉韓康伯注 唐 孔穎達正義 5.d 6.a、e 7.a、b、c、d 8.c
三、填空:(15分)
1、三十六字母的喉音是____、____、____、____;牙音是____、____、____、____。 2、《十三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古音是指??? ________的语音,一般以_______音系为代表。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5分) 1、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 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1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目: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
1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 1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
1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1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走、打败; 1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18、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1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漂亮;
2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奴虏:名词作状语,象对待奴虏一样; 21、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名词使动用法,使??作将军。 2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名词用为动词,用肘撞;
23、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2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2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变绿;
26、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存:动词使动用法,使?存在; 2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8、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遥远; 29、豕人立而啼。人:名词作状语,象人一样
30、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君王; 3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32、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33、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34、左右欲刃相如。
3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3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7、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3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9、公子怒,欲鞭之。 40、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41、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4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3、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 4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5、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46、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47、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4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49、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50、 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熟,是天下之事也。(《荀子?富国篇》) 水 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不水”,意思是不遭受水灾。
51、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家颐《教子语》)广 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拓广”。
52、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汉书?路温舒传》) 贵 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以“治狱之吏”为贵。
53、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兵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 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秦将逃跑。
54、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汉书?董仲舒传》) 日 为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每日”。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5分) (一)
1、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3、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5、且古之志士,至於耄老,猶且居不求適,維道是奮。 (二)
1、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2、敢问何谓也? 3、是炎帝之少女。 4、蔓草犹不可除。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孔子曰:“何陋之有?”
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9、天下者,高祖天下。 10、子也,言伐莒者? 11、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12、南冥者,天池也。
13、曰:“奚冠?”曰:“冠素。”
1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5、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6、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17、巫妪弟子是女子,不能白事。
1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9、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20、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1、彼且奚适也?
22、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2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4、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5、许子奚为不自织?
26、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7、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29、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30、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辭方式。(5分) 1、晉國,天下莫強焉。
2、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3、明日,子路行,以告。 4、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5、遲任有言曰:“人唯求舊;其非求舊,唯新。” 七、
(1)簡述:為什麽說“古無舌上”音。
(2)請按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寫出中古三十六字母。
(3)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B、敢问何谓也?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郤克伤于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