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附20套中考模拟试卷】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学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
A、碳素墨水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书写的档案能保存很长时间,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一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选项说法正确;
D、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是因为它们的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点睛】
掌握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A 【解析】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
试题分析: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不能彻底将污染问题解决,不利于环境保护。故选C.考点:环境保护 7.D 【解析】 【详解】
①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由酸和碱反应,故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②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它是盐,③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故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④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碳酸钙中含有碳元素,它是无机物,观察选项,故选D。 8.A 【解析】 【详解】
A、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氨气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是错误的; B、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正确;
C、加热“铜绿”时,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故现象为: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正确;
D、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正确;
故选:A。 9.C 【解析】 【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
1
+1X↑+4H1O可知,反应前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3、8、8、1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氢、氮、
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8、6、1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1X分子中含有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O。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A、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石油中含有碳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水无法变成石油,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C、分子之间有间隔,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均属于碱,溶液都都含有OH-,都能使酚酞变红,选项正确,故选D。 11.C 【解析】
12g X2与XY3反应生成24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XY3的质量=24g-12g=12g。物质反应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计量数之比,那么2x:x+3y=12:12,故x:y=3:1 。故选C。 12.D 【解析】 【详解】
A. 纯净的水几乎不导电,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可增强水的导电性,此选项正确; B. 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氧气,此选项正确; C. 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此选项正确;
D. 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氢气,它们的体积比是1:2,此选项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Ne NH3?H2O CO(NH2)2 C2H5OH+3O2【解析】 【详解】
点燃2CO2+3H2O
(1)氖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故保持氖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Ne。 (2)不含金属元素的碱NH3?H2O。
(3)氮肥是含有氮元素的肥料,一种有机氮肥CO(NH2)2。 (4)乙醇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14.高锰酸钾C + CO2 【解析】
2CO2CO + MnO2
点燃2CO2+3H2O。
Mn + 2CO2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白色沉淀变棕色
(1)KMnO4读作高锰酸钾;(2)生成金属锰的过程:①C + O2CO2;② 碳和二氧化碳高温条件下反应生
成一氧化碳,产生还原剂,方程式为:C + CO2 2CO;③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锰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
成锰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2CO + MnO2Mn + 2CO2;(3)由题中信息可知Mn(OH)2↓是白色沉淀,
MnO(OH)2 是棕色沉淀, 若向盛有Mn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静置,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白色沉淀变棕色。 15.OH﹣、Na+ HCl+NaOH═NaCl+H2O 【解析】 【详解】
(1)向NaOH溶液中滴入HCl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盐酸是由氢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故横线上图形表示的离子从左到右分别是氢氧根离子(OH)、钠离子(Na+)。
(2)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16.两种溶液中都存在大量的氢离子 增大 C 【解析】 【分析】
(1)根据酸具有通性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化肥的分类、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化肥的作用以及铵态氮肥的性质来分析。 【详解】
(1)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两种溶液中都存在大量的氢离子;故填:两种溶液中都存在大量的氢离子;
(2)做电解水实验时常加少量NaOH以增强导电性。电解过程中NaOH不发生反应。随着水的减少,溶
﹣
液的碱性增强,则电解后溶液的pH变大;故填:增大;
(3)A.(NH4)2SO4中只含氮、磷、钾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错误; B.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主要有氮、磷和钾三种,还有其他元素,故错误; C.氮肥能促进茎叶生长,使叶色浓绿,故正确;
D.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会释放出氨气造成肥效降低,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酸具有通性的原理、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化肥的用途与性质等,难度不大。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长颈漏斗 2KClO3MnO2Δ2KCl+3O2? C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
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B 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液变红色 【解析】 【分析】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生成氯化钙和水和氨气。 【详解】
(1)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B装置试管口没有棉花,属于固体加热装置,则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Δ2KCl+3O2?。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能溶于水,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故应选择的装置为C;判断集气瓶内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①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故制取氨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 ②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则在图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液变红色。 【点睛】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能溶于水,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 18.Fe3O4+4CO【解析】 【分析】
装置图分析:将1中的甲酸注入到加热的浓硫酸2中,甲酸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而甲酸也具有挥发性,故采用3中的氢氧化钠来吸收水和挥发的甲酸,得到较纯净的一氧化碳进入到4中与四氧化三铁发生反应,
高温3Fe+4CO2 在位置5的末端放置一盏点燃的酒精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