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洞庭湖治理规划
主要矛盾。因此,在三峡大坝建成和四水上游控制以后,洞庭湖区仍有必要进行彻底改造。初步设想是:澧水从津市起,改道经黄山头南麓、团山寺、鲇鱼须、华容城北直出荆江门,设计流量1.2万秒立方米,沿途拦截三口入湖的全部水量;沅水从白沙河口经黄土包、石湖包、鲇鱼口纳入湘水;资水从毛角口改道经临资口走湘水西支到芦林潭入湘水。这样,湘、资、沅、澧四水形成一直三横的格局,划分洞庭湖区为四大片,然后进一步围垦目平湖、南洞庭湖,再把东洞庭湖建成蓄洪垦区,控制面积700平方公里,有效蓄洪容量40亿立方米,可以解决重现1904年型洪水时荆江对洞庭湖的蓄洪要求。
该计划估计:实现近期规划后,可以缩短防洪堤线388公里,大堤抗洪能力一律达到20年一遇的大洪水加六级风不漫溃;完成6大片蓄洪堤垸的安全建设,可承担160亿立方米蓄洪任务;旱涝保收农田能达到828万亩;彻底消灭外洲钉螺面积50万亩,占总面积的27%;扩大耕地117万亩,总耕地面积达到945万亩;逐步形成内外都能通航的水运网。实现远景规划后,三口及澧水洪道缩短,流速增大,有利于束水攻沙,加大和稳定长江三口入湖流量,减轻荆江防洪负扭,腾空洪道总长58上公里,充分利用作为自流排涝干渠,加上围垦天然湖泊1335平方公里,留出内湖蓄纳渍水,配合电力排涝,减轻群众负担;澧水新洪道形成后,可以利用澧水水源,西水东调,北水南流,实现灌溉自流,彻底解决春灌缺水问题:通过湖泊围垦和土地平整,可以继续扩耕100~150万亩,湖区总耕地将可达1000至1100万亩,还有利于发展水运、水产事业,消灭血吸虫危害。 四 洞庭湖区防洪蓄洪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由湖南省水利厅于1982年4月编制上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湖区的治理不能等待三峡建坝和四水上游建库拦洪,也不能等待荆江分洪道工程的实施。从现实情况出发,当务之急主要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证一般年份能够夺丰收、争贡献,在特大洪水来临时,也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划提出的具体工程措施有四点:一是加高加固大堤。计划加固大堤1742公里,培修间堤421公里,险堤护坡护脚和填塘固基279公里。另外,进行长江崩岸治理8处,长16.9公里。重点堤垸大通湖、沅澧、育乐、华钱、烂泥湖、湘滨南湖、安造、安保、澧阳、沅南等10大片共计耕地532万亩,人口357万人,防洪堤长1179公里,要求按50年一遇的防
洪标准加固,一般堤垸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固。二是大力进行洪道整治。重点是澧水、沅水和南洞庭湖的清淤扫障和洪道疏挖,目前必须彻底刨毁阻水巴垸、废堤残埂和行洪过水断面以内的芦苇杨柳,以畅洪流。三是建好安全转移设施。在重现1954年特大洪水情况下,洞庭湖区可采取确保重点堤垸的办法,使实际有效分蓄洪量不低于16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任务。经推算一般堤垸20处,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计耕地238万亩、人口129万人,计划修建一定数量的安全台、安全屋,并置备一些安全船只等,以便在堤垸一旦溃决的情况下,临时转移,就近躲水。四是实现内修配套。按1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留足一定比例的内湖,加高加固渍堤,渠系建筑物配套齐全,并适当增加电力排灌装机,提高排涝能力。 五 洞庭湖区近期治理工程总体规划
水利电力部在1983年12月3 1日《关于洞庭湖近期治理工程安排的批复》中提出:洞庭湖的全面规划,留待长江流域规划修订补充时一并进行;近期先安排一些急办的堤垸加高加固、蓄洪安全建设和扩大洪道等工程。湖南省水利部门于1984年10月编制了《洞庭湖区近期防洪蓄洪工程初步设计书》,其中第三章的第三节洞庭湖区近期治理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治理的主要内容: (一)堤垸防洪蓄洪工程
选定重点堤垸进行防洪设计,选择与确定的原则有四:一是在湖区遭遇特大洪水情况下,能保证每人有一亩左右的基本农田,做到大灾之年粮食产量基本自给,并有立足之地进行生产自救,恢复家园,取得抗洪救灾的主动权。二是要求地区与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防洪与蓄洪任务之间大体平衡,都有一片基地或立足点,以有利于开展工作,有利于团结,有利于恢复生产和减少国家负担。三是选定的重点堤垸一般应是现有抗洪能力相对较高、堤线较短、保护面积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对国家贡献较大,以及在其范围内有比较重要的工矿企业、交通枢纽、主要城镇,而一旦分洪溃垸之后,则又损失严重,短期内
难于恢复元气的骨干堤垸。四是根据1954年典型洪水重现的实际情况,考虑分水系、分地区之间的蓄泄关系,希望能够大体上平衡,使成灾洪水既吞得进又泄得出,但也不拘泥于算死帐,搞纸上平衡。
根据上述原则,最终确定大通湖、沅澧、华容护城、烂泥湖、松澧、沅南、育乐、,安保、安造安尤和湘滨南湖等10个防洪大圈作为湖区重点堤垸。总面积942万亩(折合6278平方公里),占湖区堤垸面积的60%;保护耕地513万亩,占湖区总耕地的59%;保护人口357万人,占湖区人口总数的60%。防洪堤长1154公里,占湖区防洪堤总长的33%;每万亩耕地防洪堤长为2.25公里,仪占湖区每万亩耕地堤长4公里的56.3%,这说明防洪堤线相对较短,较有利于防守。 (参见表)
蓄洪堤垸的任务主三要是解决全江性的特大洪水,特别是解决城陵矶河段蓄泄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控制莲花塘水位是为了控制城陵矶以下河段安全泄量和控制汉口水位不超过29.73米。至于湖区内部和湘、资、沅、澧四水尾闾的防洪问题,不受防洪控制水位限制,能防则防到底,能顶要顶到头,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作出人工开口蓄洪的决策。根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历年来有关文件,重观1954年型洪水时为了控料莲花塘水位不超过33.95米(1980年会议决定提高到34,4米),需要在洪湖和洞庭湖分蓄洪水各160亿立方米。因此,对于蓄洪堤垸的安排有如下两点考虑:一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城陵矶设防水位,蓄洪堤垸以尽可能靠近控制点附近的东南洞庭湖区堤垸作为选择对象,以充分发挥调蓄超额洪水量的功能;二是尽可能选择靠近山岗丘阜地带和交通条件较好、便于群众安全转移的堤垸,避开隔江隔湖和距离重点堤垸较远的孤立无援的堤垸。根据上述考虑,选定蓄洪堤垸30个,总面积448.29万亩(折合2988.6平方公里),耕地239.5万亩,人口143.65万人,堤长1246.81公里,蓄洪容量171.8亿立方米。 湖区重点堤垸情况表
(二)洪道扫障与疏挖工程
这项工程包括澧水洪道与南洞庭湖洪道两部分。
澧水洪道全长87.8公里(上段由津市至石龟山35.95公里、下段由石龟山至南咀51.85公里),其中:沙河口以上河面宽1200~1900米,有400米为深水河槽;沙河口以下河面宽1900 -3200米,则为1954年冬整修洞庭湖时破垸成河,没有深水河槽。凶于洪道上窄下宽,上深下浅,致使上下游河槽均遭受淤淀。随着洲滩不断淤涨,芦苇、鸡婆柳迅速发展,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形成澧水洪道的严重危机。据万分之一地形图量算,洪道总面积27.78万亩(185.2平方公里),其中芦苇、鸡婆柳密集面积16.73万亩(占总面积的60.22%),在1980年和1983年的洪水期间,突出暴露了洪道中芦柳阻流的恶果。洪道范围内的矮围巴垸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