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苏教语文 必修三 课时达标训练 十八
1.解析:A项,闻:学识。 答案:A
2.解析:A项,均表被动;B项,①代词,俗语的内容,②结构助词“的”;C项,①面对,②假使;D项,①道理,②方法。
答案:A
3.解析:A项,“辩”同“辨”,分辨,区分。 答案:A
4.解析:A项,“至于”是“到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B项,“面目”用的是本义,即指“脸”;现代汉语中指面子,脸面。C项,“以为”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D项,“大方”指深明大道理的人;现代汉语中则是指: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答案:C
5.解析:A项,“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节。B项,“非”形容词作动词,非难、指责。D项,“美”形容词作名词,壮美(之景)。
答案:C 6.解析:例句是宾语前臵句,“莫己若”即“莫若己”。A项,省略句,即“百川灌(于)河”。B项,宾语前臵句,“自”应为“利”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以亏人利自也”。C项,否定判断句。D项,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答案:B
7.解析:C项,“非攻”指反对进攻性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有区别。 答案:C 8.答案:(1)如今我看到你这(无边无际)难以穷尽的样子,我要是不到您这里来,那就危险了。
(2)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 (3)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9.解析:A项,乱:混淆。 答案:A
10.解析: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关系。C项,副词,就;副词,甚至。D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
答案:D
11.解析:③④是君主不善用人的表现。 答案:C
12.解析:B项,“晋文公鼓励”不合文意。 答案:B 13.答案:(1)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2)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
(3)用成了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危险。 参考译文: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分明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接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任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所以在国内没有心怀怨恨的祸乱,在国外没有像赵括那样轻敌冒进的祸患。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
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这样一来,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听别人说:“办事不出差错,就是尧也做不到。”而社会从没有平安无事的时候。做君主的不肯放手赏给臣下爵禄和富贵,就不能解救危亡的国家。所以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过去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逃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臣子安于量才录用,而苦于身兼二职。所以明君除去君臣苦恼的事,设立君臣快乐的事。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不考察大臣私下的活动,轻率地考虑重大的事情,过重地处罚犯轻罪的人,长期怨恨臣下的小错,频繁地用恩惠来补偿给人造成的灾难,这就像砍断手臂而接上玉一样。
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燕人被憎恨,就不能尽力来求得功劳;鲁人被喜爱,但不能冒死罪去亲近别国君主。如果这样,臣子就成了缝隙一样的隐患,君主就会陷于孤立。用成了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危险。
放弃靶子而胡乱发射,即使射中很小的东西也不算技艺高超;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甲犯了罪,祸归于乙,怨恨就产生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喜怒,所以圣人能达到治国的极致;建立刑法,但不逞私威杀人,所以奸人服罪。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就没有殷、夏亡国的祸患,臣下就没有比干剖心的灾难,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法术普遍地实行于天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14.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
15.答案:墨家所谓的神灵其实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珍惜民生、热爱和平的理想 16.解析:原句是一个假设关系复句,要整合成单句,首先要找准陈述对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然后将假设的条件整合成“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定语。 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