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科护理试题85
8.简述脓疱疮的预防和治疗?
9.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的适应证有哪些? 10.荨麻疹有哪些致病原因? 正确答案: 一.单选题 1.A 2.B 3.D 4.A 5.D 6.B 7.A 8.D 9.A 10.C 11.A 12.A 13.C 14.D 15.B
二.多选题 1.B,D,E 2.A,B,C,D 3.A,B,C 4.A,B,C,D 5.B,D,E 6.D,E 7.A,B,C,E 8.A,B,C,D,E 9.A,B,C,D,E 10.A,B,C,D 11.A,B,C,E 12.B,D,E 13.A,B,C 14.A,B,C 15.A,B,C 三.是非题 1.B 2.B 3.A 4.B 5.B 6.A 7.A
8.A 9.A 10.B 11.A 12.A 13.A 14.B 15.A
四.填空题
1.斑疹,结节,丘疹,水疱,脓疱,风团 2.寻常型,落叶型,增殖型,红斑型 3.头部及四肢伸侧,银白色鳞屑,点状出血
4.鳞屑,痂,糜烂,溃疡,抓痕,皲裂,瘢痕,萎缩,苔藓样变 5.水泡型,糜烂型,鳞屑角化型
6.保护作用,感觉作用,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和参与免疫反应 7.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 8.霜剂,油剂,乳剂,水剂
9.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 10.带状疱疹病毒,群集疱疹及神经痛
11.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
12.皮肌炎,儿童皮肌炎,皮肌炎伴恶性肿瘤,皮肌炎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病,多发性皮肌炎 13.开放式,封闭式 14.真皮浅层,黏膜
15.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皮肌炎 五.名词解释
1.溃疡被新生结缔组织及新生表皮覆盖愈合后形成瘢痕,呈隆起的表面光滑、无毛发、索状或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略硬的斑块。
2.常发生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系由经常搔抓或不断的摩擦使角质层及棘细胞层增厚,真皮有轻度慢性炎症而形成的肥厚隆起的斑块状损害,呈灰褐色,可有色素增加及轻度细屑,皮肤纹理变深,皮嵴隆起呈多数小多角形丘疹,群集成片,边缘清楚,有剧痒。 3.是指由于疾病的变化或因治疗、机械性刺激而发生的损害。 4.是表皮或黏膜上皮的皮肤局限性缺损,愈后不留瘢痕。
5.凡是药物经口服、注射或由皮肤黏膜吸收,进入体内,而引起的皮肤炎症性反应,称为药物性皮炎。
6.皮肤褶皱处长期潮湿及浸水,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变白变软,称为浸渍。
7.是局限性、实性、隆起损害,直径一般小于0.5cm,表面可扁平,可圆形或呈乳头状。 8.为真皮浅层急性水肿引起的略隆起损害,常有剧痒,可呈淡红色或苍白,周围有红晕,发作较急,增大迅速,边缘不规则,呈伪足状,一般经数小时即消退,可呈一过性红斑,最后不留痕迹。
9.是指由于皮肤直接变化而发生的损害。
10.由于细胞内张力原纤维与桥粒脱离,桥粒变性分解,棘细胞间失去连接而松解。 11.是局限的皮肤颜色改变,损害与周围皮肤平齐,触诊时既不高起也不凹下,斑疹分为红斑、色素增加或减退斑及出血斑等。
12.是深达真皮的皮肤局限性缺损,愈后常留瘢痕。
13.是含有液体,高于皮面的损害,直径小于0.5cm者称为水疱。
14.指表皮角质层异常增厚。
15.是较硬的圆形或类圆形,限局性较深在、实性损害,常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中。可由真皮或皮下组织炎性浸润,代谢产物沉积或皮肤组织钙化等引起。 六.简答题
1.预防感染及交叉感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床上用品及衣服,要经高压灭菌后使用。
(2)换药用物一律无菌。
(3)测血压前应在袖带里面垫上无菌治疗巾或无菌沙布。
(4)室内空气消毒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2次,用含氯消毒剂洗泡医疗用具、擦抹桌椅及擦拖地面。
(5)实行保护性隔离,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带手套。
(6)口腔护理。吃饭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液漱口或擦洗口腔创面,有霉菌感染时,用苏打水或1%克霉唑溶液漱口。
(7)做好眼部及鼻腔护理。经常用生理盐水擦洗,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清洁。
(8)激素治疗时,应注意其副作用,观察有无精神症状、血压改变,必要时查尿糖,大便潜血等。
(9)在治疗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切勿再用致敏药物及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并在病历及床尾注明致敏及禁用药物。
(10)注意有无药疹及过敏,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要调查过敏原,告诉病人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避免接触可致敏的化学物质;避免食用易引起变态反应的异性蛋白质,如鱼、虾、蟹等;避免外用致敏性强的化妆品。对于有药物过敏的患者,尽量找出致敏的药物,向病人及其家属交待清楚,不要再用有关的致敏药物。 3.
(1)固定型药疹。
(2)荨麻疹型药疹。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4)湿疹型药疹。
(5)多形性红斑型药疹。
(6)紫癜型药疹。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9)痤疮样药疹。
(10)光感性药疹。
4.红、肿、胀,伴有渗出、糜烂的急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脓皮病及带状疱疹等。
5.急性湿疹的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有剧烈痒感,抓破后呈明显点状渗出和糜烂面,浆液可不断渗出,合并感染时可形成脓疱,脓液渗出可结黄痂而形成急性湿疹的多形性皮损。亚急性湿疹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可有少数丘疱疹。慢性湿疹的临床特点是皮面粗糙增厚,可覆有少数鳞屑,抓破后可结痂,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 6.在皮炎急性期渗液多时,用软膏类药物无益于溢液的吸收,并阻滞了热量的散发,不但造成渗液增多而且局部温度增高,使患部更为糜烂,而且还能使周围正常的皮肤被浸软,使皮炎扩大并利于细菌持续生长,采用湿敷疗法则渗液可以吸收于敷料上,防止了渗液四溢及健康组织受累。一般都是用开放性冷湿敷,特别是创面水肿显著、渗出液多时,通过敷料不断更换和渗液的蒸发冷却作用,使局部的温度下降,血管收缩,水肿很快消退,渗液减少,创面就很快清洁而干燥。
7.适应证:大疱性表皮松解及剥脱性皮炎、重型药疹或天疱疮。
8.开展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患者要适当隔离,患者接触过的衣物要注意消毒。皮损广泛伴有发热和淋巴结炎者要全身用药,应及时给予抗生素。对水疱和脓疱可用消毒针穿破,以无菌棉球吸取脓液,避免疱液溢到正常皮肤上。皮损处可外涂1%龙胆紫溶液或新霉素软膏。
9.适应证有重症药疹、接触性皮炎、重症多形性红斑、非感染性的急性荨麻疹、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天疱疮等。 10.
(1)食物:如鱼、虾、蟹、鸡蛋或牛奶等。
(2)生物性因素:如蚊、昆虫叮咬、注射动物血清等。
(3)植物性因素:如花粉等。
(4)化学因素:接触或吸入某些化学物质或药物等。
(5)物理因素:如冷、热或机械性刺激等。
(6)胃肠障碍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便秘、甲状腺疾患、月经不调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