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计核算基础
1404 1406 1461 1524 1525 1601 1602 1603 1701 1702 1703 1801 1901
材料成本差异 库存商品 存货跌价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 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待摊费用 待处理财产损溢 4101 4103 4104 5001 5101 6001 6051 6101 6111 6301 6401 6402 6405 6601 6602 6603 6701 6711 6801 盈余公积 本年利润 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 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五、损益类 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税金及附加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资产减值损失 营业外支出 所得税费用 (二)账户
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必然引起资产、负债、所
21
有者权益以及收人、费用、利润的增减变动。为了反映这些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就有必要使用一种有组织、有系统而又便于整理的方法,将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及时、连续地予以记录;会计期末,再将这些记录加以汇总,编制财务报表,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种方法就是设置账户。
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系统、连续记录的一种手段。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之一。账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能分类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每一个账户都应当有一个科学而简括的名称,能反映特定的经济内容,而各个账户之间既有严格的界限,又有科学的联系。
(三)账户的结构
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记录经济业务,用以反映特定的经济内容,以便取得各种必要的指标。
前已述及,各项经济业务会引起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增减变动。这种变动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从纯数量关系上看,不外乎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必须有分别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增加数和减少数两部分;同时为了反映增加、减少变化后的结果,账户还要反映其结余数。账户名称加上登记增加额和减少额的左右两方,就构成了账户的基本结构。在实际工作中,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见表1-3):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和摘要,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和内容; (3)凭证号数,即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 (4)增加金额、减少金额和余额。
表1-3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第 页 日期 凭证号数 摘要 增加金额 减少金额 余额 上列账户的基本结构中,账户左右两方的金额栏,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余额按其表示的时间,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所以,账户中所记录的金额有: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这四个金额称为账户结构的“四项目”。
本期增加额又称本期增加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账户中记录的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又称本期减少发生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账户中记录的减少额。期初余额和本期增加发生额之和与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就是期末余额。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就是下期的期初余额。
账户结构“四项目”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为方便起见,可将上列账户格式简化为“T”型格式,如图1-2所示:
22
左方 账户名称 右方
图1-2
至于账户左右两方,哪一方登记增加金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金额,余额在哪一方,则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的性质及类型。
(四)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所作的科学分类。但只有会计科目还不能完成记账任务,要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结果,必须设置和运用账户。账户按照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名称就是账户名称。账户能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及结果进行全面、连续而系统的记录。账户的名称界定了所记录的经济内容。会计科目由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或会计制度统一规定,可用一张科目表的形式全部列示出来,不存在结构问题,而账户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以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另外,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区别还表现在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会计科目则是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或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
会计科目与账户又有密切联系,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成记账任务。没有会计科目,就没有办法设置账户;而只有会计科目,无法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记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会计科目界定的核算内容就是账户应记录反映的经济内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把会计科目作为账户的同义词,当然这种做法并不严谨。
[想想看]资产类账户、费用成本类账户记录增加和减少的方向正好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相反,这是为什么?
解答提示:从“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这一平衡公式进行分析,它用不同的方向进行记录,符合了对立统一的性质,给会计核算(如试算平衡等)带来方便和科学性。
三、复式记账法
为了核算和监督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首先应当设置会计科目,并根据会计科目开设账户,但要取得反映企业全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资料,满足经济管理上的需要,还必须采用专门的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是将企业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根据一定的原理,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在账户中予以登记的方法。记账方法按其记录是否完整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又称复式簿记,它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
23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会计恒等式。企业经济业务的变化可以通过六个会计要素的变化概括反映,而会计要素之间又存在着数量上平衡相等的关系,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会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加、减少,但并不破坏这种平衡关系。也就是说,经济业务的发生或者引起等式两边的会计要素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或者引起等式一边的会计要素一项增加另一项减少。为了如实地反映这种变化,必须在账户中作复式等量记录。从资金运动的角度理解,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必定有其来源和去向,即资金从何处来,又流向何方。例如,用银行存款5 000元购买材料,资金的来源是企业的银行存款,去向是用于购买材料。为此,在会计核算上,必定一方面要反映银行存款的减少,另一方面反映存款用于购买材料这一事实。这样就必然要对账户进行复式等量记录。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记账符号、账户设置、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复式记账法由于其四个方面的内容的不同,我国曾使用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等复式记账法,从1993年开始已全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账法。
四、借贷记账法
(一)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下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化。在会计上“借”(debit,简写为Dr)和“贷”(credit,简写为Cr)只是纯粹的记账符号,既不能按其本来的含义去理解,也不能直接当作增加或减少。它只是表示在账户中的两个对立的记账部位和记账方向。每个账户都分为借、贷两方,分别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加额或减少额。
(二)账户结构
前已述及,为了反映经济业务数量上的增减变化,我们用“左”、“右”来记录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在借贷记账法下,由于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长期以来人们在会计核算中习惯将左方定为借方,右方定为贷方。其一般格式如表1—4所示。
表1-4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日期 在借贷记账法下,将账户的一般格式用“T”型账户的形式,账户的基本结构如图1-3所示。
借方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贷方
凭证号数 摘要 借方 贷方 借或贷 余额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