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②戴维斯将城市金字塔的规模等级边界规范化:
当城市规模按两倍数分级时,发现世界与城市体系发育的大国基本符合各规模级城市的数目随着规模级的降低而倍增的规律
㈣位序——规模法则:一个城市的规模与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规律。 ①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城市人口符合以下关系:
②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满足关系:
③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2、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㈠城市分布规模的类型:
㈡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贝里,盖里森】 动态模式【艾尔·沙克斯】 ㈢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贝里检验过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也没有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是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所决定的,反之,已经形成的城市规模分布又会推动或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2、关于城市规模发展的战略讨论: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讨论:
小城市重点论/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㈠小城市重点论: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认为缩小以致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
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均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裂的条件。
㈡大城市重点论:
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的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
快,毕总人口增长更快
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③有些学者论证了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应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应、环境规 模效应、建设规模效应方面的种种优势。 ㈢我国城市规模与工业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
①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我国城市按人口平均和按工业职工平均的工业产出水平确实村在着逐级提高的态势 ②单个城市的产出水平和城市规模之间在统计上是一种弱正相关的关系,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补充: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㈠ 相互作用的分类【1972 海格特】
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传导: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表现为货币流 辐射: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等 ㈡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厄尔曼】(美)
互补性:
中介机会:当货物在A、B两地间输送时,A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中介机会 可运输性: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中的距离说衰减规律 货物的可运输性是由单位质量的价值所决定的。
㈢ 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①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是各种网络中的节点。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城市对区域的影响类似于磁场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对周围区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并最终被附近其他城市的影响取代。结节影响和人口规模成正比。
不同规模的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②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H. L. 格林: 5项指标】:
ⅰ、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 ⅱ、报纸发行范围 ⅲ、电话呼唤方向 ⅳ、公司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ⅴ、纽约和波士顿之间的平均地界 【W. J. 赖利(1931): 零售引力规律】
【P. D. 康弗斯 (1949):断裂点】
③相互作用模式: ⅰ、引力模式:
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 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ⅱ、潜力模式
㈣空间扩散:【哈格斯特朗】(1953)
20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2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⑴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①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做渐进、连续的空间扩散
②等级扩散:在现象扩散过程中,社会等级、城市规模等级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③重新区位扩散: ⑵空间扩散的研究
①阻力的作用:新事物接受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②障碍的作用:自然障碍、文化障碍、社会障碍、政治障碍、精神障碍
一般地,现象的空间扩散会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从而表现为一条下降的连续曲线。但当空间扩散遇到障碍时,原先的曲线将会改变。 【R. 莫里尔】: 不可渗透的完全障碍、可渗透的部分障碍 【L. A. 布朗】: 创新的源生地、仔细选定扩散的中心和制定一份周密细致的扩散战略对扩散成功极为重要。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 20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2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㈠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①理想地表: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他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
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②经济人: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益,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间隔尽可能的大,消费者为
了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接近中心地购买货物获得服务。
③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的居民【尤指农村地域】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④中心货物与服务: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
⑤中心性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的意义的总会。
⑥服务范围:中心度提供的货物和服务都有可变的范围,其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
远距离。
⑦需求门槛:最低必须销售距离。 ㈡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⑴六边形网络的形成:
①基于长时期农业市场服务中心的演化,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或附属区,市场区的范围是六边形。
②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所谓嵌套原则,就是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
被高一级中心地和市场区所包括,高一级的中心地和市场区又被更高一级的市场区所包括,整个体系都是如此。 ⑵理论模型:
①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
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系统。
等级序列:
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连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连接再一等级的中心地。这是一种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②交通原则: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位于连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K=4 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社会中实现,效率最高的交通网。
③行政原则:K=7时,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使得周围6个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最适合行
政管理实施,其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最差的
⑶三个原则的适用方法:
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加重要,年轻的国家和新开发的地区,交通线对移民来说是最重要的,交通原则占优势。 补充:市场网:六边形的面积最接近圆形的面积。 3、廖什景观:
建立在假设的均值平原上【具有资源平均分布、交通成本均一,人口及消费需求成有规律的连续性分布】
从最低级货物的需求门槛开始,向上建立他的中心地体系,不存在超额利润,每一个供应商只是刚好有盈利。廖什的中心地更加一般。
4、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㈠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①假设与现实情况的关系 ②适应范围:单纯农业区
③忽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④强调城市等级联系,忽略同级城市间的横向联系
5、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 ㈠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①均衡增长:【R.纳克斯】
贫困的恶性循环·多部门平衡发展、投资·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②不均衡增长:【A. O.赫西曼】
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与资本同等重要
资金有限,不发达国家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
㈡增长极理论:
【F. 普劳克斯 (1950) M. 汉森】
定义: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
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㈢核心——边缘理论
【J. F. Friedmann 1966】
核心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的基础,是内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根源。 空间系统发展动力:核心区产生的大量革新
空间作用过程:①革新的扩散:社会文化类型改变【现代化空间组织】
②决策:权力关系类型改变
③移民:经济类型活动改变【经济空间组织】 ④投资:聚落类型改变
注意:不对称作用力:
①核心到边缘:革新扩散、决策 ②边缘到核心:投资、移民
⑴核心边缘的关系是一种控制与依赖的关系:三四阶段
①核心区的主要机构对边缘的组织有实质性控制,只有组织的依赖
②依赖的强化,核心区通过控制效应、咨询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关联效应以及生产效应等强
化对边缘的控制
③边缘获得效果的阶段,革新有核心区传播到边缘,核心与边缘间的交易、咨询、知识等交流增加,促进边缘的发展
④边缘进一步的发展,可能形成较高层次的核心,甚至可能取代核心区。
⑵ 核心和边缘的联系:①前向联系:②后向联系:
⑶核心对边缘有两种效果:①负效果:②正效果:
4、网络城市理论
①当以前相互独立但功能存在潜在互补的两个或更多城市在快速交通和通信设施支撑下,争取合作并增加就业机会经济,网络城市由此应运而生。
②网络城市利用了城市规模在单中心形态下形成产生的不经济,它们独有的多中心结构和弹性功能形成了垄断优势。
5、城镇密度: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城市经济影响区:确定的基本方法:构造城市经济影响力的复合指标——按复合指标将各城市分成不同的等级——
按城市间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原理,主要用新断裂点公式求解各级城市影响区。
城市经济区:中国的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
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城镇体系演化规律: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
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
㈠城市土地的概念: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他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分为三个层次: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城市行政区划辖区范围的土地 ㈡城市土地的特征:
⑴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⑵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效益递减性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⑶法律特征
㈢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2、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补充:棕地:因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已经废弃,或者因污染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土地或地上建筑物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Ⅰ:是指经营较优等土地的土地使用者获得的并最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Ⅱ:指由于土地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垄断地租:是指由于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3、我国的土地制度
①1988年12月,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公布,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②199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转让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家按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立的原则,实行城镇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 ③我国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土地市场逐渐形成。 补充:招标、拍卖、挂牌转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