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市发展村集体经济典型实例资料汇编
群众代表先后多次到威海、烟台、龙口等地参观学习,最后形成共识,决定以集体出资为主、吸收。专业户投资入股为辅的方式筹建冷藏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占地5.5亩,总投资135万元,贮藏量250吨的低恒温库建成投产,村集体持股60%的居村冷藏食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公司严格按照“产权清晰、职责明确、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效益连年增长,并带动了全村养殖和屠宰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养殖、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的产销格局。2002年,公司实现产值1000万元,利税4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但两委干部不敢懈怠。去年4月份,村集体又以土地和40万元资金入股,寻找合作伙伴,在村南建一处大型的牲畜销售市场,专门经营驴、马、牛等大牲畜交易,建成开业后,预计每年可给村里创造收入lO万元,而且还能为本村的屠宰加工业提供稳定充足的货源。同时,村两委还积极实施村办企业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最近居村食品冷藏有限公司新上了一条驴肉真空包装生产线,预计投产后,能创造年产值500万元,利税5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
- 29 -
农业兴村 民营立村 努力壮大集体经济
莒南县筵宾镇沙汪头村
我村共有679户,2176人,耕地2724亩。近几年来,我们立足自身条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按照“面向市场,服务为先,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的指导原则,一手抓结构调整,以农业兴村,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以民营立村,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002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900万元,实现利税9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560元,村集体收入18万元,集体积累78万元。
我村地处平原,历来有种菜、植桑养蚕的习惯,但一直沿用老习惯、老做法,规模上不去,效益不明显。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首先从应用和推广良种良法入手,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先后与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联系,引进了秋延迟辣椒、“中甘十一”甘蓝等一批名优蔬菜。由两委干部带头示范,领着群众干,先后总结出了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的种植模式,使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有的亩收入超过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目前,全村已发展大棚蔬菜600多亩,露天蔬菜300亩,桑园550亩,林木花卉苗圃150亩,村集体年收承包费达8万余元。其次,发动群众搞养殖。村里规划兴建了2个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各类养殖大户25个,年出栏生猪、牛、羊等牲畜5000余头(只),肉鸡20万只。村集体每年收取场地使用费3万余元。
- 30 -
同时,我们利用位于三个乡镇交界地带的优势,规划了占地60亩的民营经济园区,由村集体投资20万元,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规定凡是到园内投资创业者,在子女入学、立项、考察、厂房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引进镇外资金的,视规模大小,由村集体按照0.1一l%的比例奖励引资人员。同时,积极争取本村籍在外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打好“乡亲牌”。到目前,经济园内已有26家企业安家落户,累计投资1600万元。村支部副书记李宏春投资200万元创办了宏春琉璃瓦厂,年产值3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建陶生产企业,并为60名农村劳动力提供了致富岗位。2002年,园区各业户累计上交税款60余万元,同比增长30%,村集体收取承包费5万余元。今年,我村经济园区被确定为县级民营经济园。
- 31 -
开山治山养山 走持续增收之路
平邑县临涧镇黄天村
我村座落在海拔625米的四海山上,由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72户,905人,耕地584亩,荒山面积8000亩,是个纯山区村。近年来,我们立足石材开发,走出了一条开山、治山、养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2002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6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48万元。
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掀起石材开发的热潮,我们村两委干部也打起了满山石头的主意。他们带着石头样品,背着干粮,先后三次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鉴定,结论是:黄天村的石头密度高、质地硬、色泽艳、耐腐蚀,属优质花岗石,有很大的利用价值。1985年,北京大理石一厂和我村签订了1200立方的买卖合同,并付给我村5000元订金。两委干部利用这笔订金,带领群众开始了石材开采和加工。到1990年,黄天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材村,全村有开发矿点8个,年开采量达8000立方米,村办石材加工企业12家,资产累计800万元,年加工板材l0万平方米。1992年至1996年,我村石材产业连续4年总产值突破千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80万元。
石材属天然不可再生资源,我村石头再多,也会有枯竭的时候。村干部意识到了这个危机,决心寻找能实现黄天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1年冬季,村两委发动群众对全村6000亩荒山进行
- 32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