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专题hhhhhhhh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C.前人之述备矣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感极而悲者矣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11、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 , ;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_ 。(4分) 12、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2分)
【答案】(一)15分
8、每对1个得1分,共3分 ①国都 ②日光 ③完全 9、D 2分
10、每对1句得2分,共4分, 注意关键词“观”、“微”、“归”和句式的把握。 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共事)呢? 11、对1句得1分,共4分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2、2分,指出名句及言者各 1分
如,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8.(2010·石狮市,6---10,15分)(一)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6——10题。(15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_______(朝代)文学家。(2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A.余拏一小舟( ) B.上下一白( ) C.客此( ) D.及下船( ) 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焉 B.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宋无罪而攻之 是日,更定矣 问其姓氏 C.是 D.其
是进亦忧,退亦忧 其如土石何 9.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21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10.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一)6、张岱 明末清初 7、携、带,全、都,名词活用为动词 客居,等到 8、C 9、(1)(2分,“绝”0.5分,句子翻译1分,语意通顺0.5分)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2)(3分,“惟”0.5分,句子翻译2分,语意通顺0.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10、D(侧面烘托)
29. (2010·四川省成都市,4-6,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处处志之 .
延:邀请 足:值得
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B.见渔人,乃大惊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其如土石何 ..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2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
4.D(志:做标记) 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30. (2010·四川省内江市,7—9,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7—9题(8分)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语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4分)
⑴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机变: ..⑵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 .⑶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 .⑷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9.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2分) 【答案】 8. ⑴巧妙的方式 ⑵通“御”,抵挡 ⑶入侵 ⑷即使 ( 4分,每小题1分) 9. 我知道您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现在不说(2分,“所以”1分,全句通顺1分) 10. ⑴不想放弃攻打宋国 ⑵心虚,想恐吓墨子(2分,每点1分)
31. (2010·湖北省襄樊市,12-16,10分)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10分)
- 23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www.zk5u.com 中考资源网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答案】
12.(1)交错相通 (2)计划 (2分,每小题1分) 13.B (2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进入桃花源 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32. (20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7-10,10分)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l0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24 -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