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
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如下: 板带位置 截面 M(kN?m) ?s?M?1fcbh02边区板带 离端边跨跨中 第二支座 中间跨中 边跨跨中 中区板带 离端第二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中间支座 4.65 -4.65 3.13 -3.58 4.65 -4.65 2.50 2.79 0.109 0.109 0.073 0.084 0.109 0.109 0.058 0.065 ?b 0.116 0.116 0.076 0.088 0.116 0.116 0.060 0.068 (??b) As?M/?sfyh395 395 259 300 395 395 205 232 选 钢 A8@120 A8@120 A8/10@120 A8@120 A8@120 A8@120 A8@120 A8@120 筋 实 际 402 402 279.5 302 402 402 252 252 配 筋 位于次梁内跨上的板带,其内区格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M2、M3)和中间支座(Mc)计算弯矩可以减少20%,其他截面则不予以减少。
为了便于施工,在同一板中,钢筋直径的种类不宜超过两种,并注意相邻两跨跨中及支座钢筋宜取相同的间距或整数倍(弯起式配筋) 6、确定各种构造钢筋:
包括分布筋、嵌入墙内的板面附加钢筋,垂直于主梁的板面附加钢筋。
7、绘制板的配筋示意图: 可用弯起式或分离式配筋。
三、次梁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次梁主梁当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 中跨: l0?ln 边跨: l0?1.025ln?ln?a (a?240mm) 当跨差不超过10%时,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2、荷载计算:
由板传来: 板恒载×次梁间距 = 7.30 kN/m 次梁肋自重: b(hc?hB)×钢筋混凝土容重 = 1.92 kN/m 梁侧抹布 = 1.2 ×0.25×(0.4-0.8)×25=0.192 kN/m 恒载:g= 9.42 kN/m 活载: q=1.3×8.0×2.0=22.88kN/m 合计: g +q = 32.3 kN/m
12
计算简图 3、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边跨 L01=Ln1+h/2=<5.2-0.25/2-0.24/2>+0.24/2=5.075m L01=1.025Ln1=1.025*4955=5074m 两者取小值 L1=5.075m 中间跨 L02=L03=Ln2=4.950m 跨度差 (5.075-4.950)/4.950*100%=2.52%<10% 故允许采用等跨度连续梁的内力系数计算,计算如图所示 α值: β值: 其中: M??(g?p)l02 V??(g?p)ln 4、正截面强度计算: 1)、次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的翼缘宽度b'f按b'f?l且b'f?s0?bc考虑。支座截面按bc?hc矩形截面计算。所以确定b'f? 。13并判断是第几类T形截面。 2)、钢筋截面计算如下:
截 面 M(kN?m) 1 B 2 C 2?1fcbh02(?1fcb'fh0) ?s ?b (??b) ?s As?M/?sfyh0 选 择 钢 筋 实 际 配 筋
截 面 V(kN) 0.25fcbh0 0.7ftbh0 (=Vc) A B左 B右 C 箍筋肢数、直径 Asv?nAsv1 s?1.25fyvAsvh0/(V?Vc) 实配箍筋 5、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要求,绘制次梁配筋示意图。 四、主梁设计(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 1、计算简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