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生物技术实践第43讲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讲义(新)
7H2O 1.4 g 2.1 g 0.2 g 10.0 g 1.0 g 定容至 1 000 mL (1)该培养基只允许分解尿素的细菌生长,这种培养基称为________培养基。该培养基会抑制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其原因是该培养基______________。
(2)若要通过统计培养基中菌落数来估计样品中的细菌数,上述培养基中还需要添加的成分是________,接种时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该方法接种培养后的菌落,不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___。
(3)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后,要对其做进一步的鉴定,可在上述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指示剂,培养该菌后,如果指示剂变________,可初步鉴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6
(4)某同学用0.1 mL稀释液在稀释倍数为10的平板中测得菌落数的平均值为163,则每mL样品中的细菌数是________。
答案:(1)选择 以尿素为唯一的氮源 (2)琼脂 稀释涂布平板 D (3)酚红 红
9
(4)1.63×10
3.(2016·河北邯郸一模)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纯净“目的菌”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操作时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456
(6)某同学计划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他选用10、10、10稀释液进行平板划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目的菌”,故培养基中添加的化合物A起选择作用。(2)微生物正常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无机盐等,由培养基中添加的物质种类知:化合物A应该给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氮源。培养过程需振荡,说明目的菌是需氧型微生物。(6)统计污水池中的“目的菌”时应设置空白对照,以用于检验培养基是否灭菌严格。
答案:(1)筛选目的菌 选择 (2)化合物A
异养需氧型 (3)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4)接种环
13
灼烧 (5)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6)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 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4.(2016·山东潍坊一模)地球上植物产生的纤维素中有40%~60%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利用,从土壤中分离并研究这些微生物有利于人们更有效地利用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请回答:
(1)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宜从________的土壤中取样。纤维素分解菌之所以能够利用纤维素,是因为其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
(2)培养基除含有碳源、氮源、水和多种无机盐外,还应含有____________。其中,碳源主要为________。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纤维素分解菌纯化培养中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添加刚果红的培养基上,可通过是否产生________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解析:(1)在腐殖质较多的土壤中富含纤维素,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应该从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取样。纤维素分解菌细胞内含有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而加以利用。(2)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有的还需要某些特殊的营养物质(生长因子)。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的主要碳源为纤维素。对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的目的是杀死细菌的芽孢和孢子。(3)纤维素分解菌纯化培养中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纤维素与刚果红染液反应呈红色,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培养基中的纤维素,从而使添加刚果红染液的培养基出现透明圈,可以通过透明圈的产生与否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1)富含纤维素 纤维素酶 (2)某些特殊的营养物质(生长因子) 纤维素 杀死细菌的芽孢和孢子 (3)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透明圈
5.(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________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____。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培养 基甲 培养 基乙 酵母膏 + + 无机盐 + + 淀粉 + + 纤维 素粉 + - 琼脂 - + CR溶液 + + 水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乙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解析:(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能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能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2)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3)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而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并且培养基中需含有纤维素,才能与CR形成红色复合物,有纤维素分解菌时才能形成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答案:(1)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红 透明圈
(3)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不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
1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