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史鉴篇讲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史鉴篇讲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8:24:22

刚刚建立察举时不需要通过考试。三是从唐朝后期开始,科举成为中高级官吏的主要 来源,科举制度在选官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察举只是选官制度中的一项,而 且其地位时高时低,作用时大时小。

贡举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由礼部侍郎或临时指定 的官员负责,称为知贡举。主持考试官员的级别大大提高。

明经、进士考试合格,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就可以参加铨选。

唐代官员的选授,五品以上高级官员和六品以下中下级官员在方法和程序上是不 同的。五品以上官员由宰相提出名单,皇帝批准后制授,授官前不经过考试。五品以上 官虽然不考试,但在达到五品职位前也是经过一次次考试,不断升迁才达到的。而且在 授予官职前,还需要宰相在政事堂讨论,然后奏请皇帝批准。对其才学、政绩也是经过 严格考核的。六品以下官敕授,由尚书省负责,其中文官由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铨 选。

铨选的具体程序是:先由应选者投状,到他的本郡即原籍,或是故任所,就是原来

担任官职的地方,取得解状后,十月份到尚书省。吏部根据应选人的解状、籍书、资历, 还有考课情况,进行审核,然后根据四才三实,定其留放。所谓“留”“放”

就是授与官职, 就是不授予官职。

“四才三实”是当时考试的科目和授官的标准。,取其体貌丰伟。二

“四才”一曰身,

曰言,取其言辞辩正。取其楷法遒美。取其文理优长。,

三曰书,四曰判,“三实”是德行、

才用和劳效。才用就是才能,劳效就是劳绩。应选者集中以后,审查合格,就先要试判两 道,以观其书判。试判之后,进行面试,以察其身言,谓之铨。试铨之后,即可定其优劣而 决定留放。留者还要面谈,询其便利而拟其官,谓之注。选人对所注之官如不同意,可以 提出。如果三次都不同意,可以参加下一次铨选。吏部确定任官名单,以奏抄的形式送 门下省审核,然后上闻。中书省以敕旨的形式批复后,由吏部发给告身。

唐初制度,入仕后升迁以四考为限。对于在职官吏,唐朝还建立了考课制度。考课 具体的做法,跟现在的做法大同小异,但透明性更强。具体做法是本人先写一份工作总 结,然后由长官召集本部门人员,由长官对大家宣读,大家评定,并根据本部门各类考 第的比例限制,决定考第。最后申报到尚书省,审核评定后宣布考核等第和结果。

考课的标准有四善二十七最。一是德义有闻,现

“四善”属于现在所谓的政治标准,

在也叫德。二是清慎明著,做官是否清廉、谨慎。唐朝非常强调做官清廉。三是公平可

称,就是处理政务要公平。四是恪勤匪懈。这是对各级官吏的基本要求。

“二十七最”中,擢尽才良,,

“铨衡人物,为选司之最”就是人事部门在铨选人才的

时候,能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决断不滞,为判事之

就是最佳表现。与夺合理, 最”,就是一般的办事部门在决定事情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把事情办完,而且合乎制度、 合乎情理。“礼义兴行,肃清所部”,就是地方治安很好。后来唐朝政府在对地方官的考 核中,出了新的标准。

“四善”主要是品质方面,很具体很关键,如果做官真正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应该 是一名好官了,这四条很准确很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唐朝的一个特点,就是能 够抓住事情的一些关键,用最简单、最明确、最白的方式表现出来。考课的多少,考课的 等级,就按照“善最”的多少决定。比如一最以上,有四善的就为上上。政事粗理,无善无 最的为中下。没有大过,为中下。“爱憎任情,

也没有大善,这是对官员最起码的要求。 处断乖理”、、这些都是下等,得了上考、中考,

“背公向私”贪污,要解除职务的。中上考、

就可以正常升迁。四考中中,就可以升一级。四考中上,就可以升两级。考课的等第和 升官联系在一起,而且跟官员的经济利益也联系在一起。中上以上的,可以每年加一季 禄,中下以下,就要夺禄。

流外官也有考第,流外官主要负责一些具体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清谨勤公”,要 清廉要谨慎,要勤劳要为公。“居官不怠”是中等。

这是上等。就是勤勤恳恳地办事,“不 勤其职”是下等。

以上就是唐朝确立下来的一整套选举制度,包括铨选制度、考课制度。其中心就是 要选拔出适合不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人才,保证政务的正常运行。 唐朝前期,唐太宗、唐玄宗在用人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君子用

武则天、唐太宗说,

人如器,各取所长”。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用人必须用其所长。这就突破了曹操 所说的“乱世用其才,治世重德行”的思想。唐太宗还说过,“所以择贤才,为求安百姓”, 不以亲故为限,用人为了老百姓。为民的思想在唐朝有很大发展。唐朝后期柳宗元有一 个很有意义的说法,就是做官不是要劳役老百姓,而是要“役于民”,是给老百姓当差。 这是很高的思想。当然在真正的政治实践中间能够做到这样的官员,那是太少了。

武则天的用人,在唐代在后代都受到很多人的赞扬。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

○五)中说:“滥以禄位收取人心”就是武则天为收取人心,广泛吸收人才做 (武则天),

官,大开制科,还可以自己推荐,“然不

通过考试吸收各种有用人才。也鼓励下属推荐,

称职者,寻亦黜之”,就是如果不称职,马上就会被罢免、刑诛甚至于被杀。

“挟刑赏之柄

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就是在选拔人才的时候, 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另一方面,明察善断,严格考察人才。所以当时能够把 一些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自己的周围。武则天不仅在当政时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像李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刚刚建立察举时不需要通过考试。三是从唐朝后期开始,科举成为中高级官吏的主要 来源,科举制度在选官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察举只是选官制度中的一项,而 且其地位时高时低,作用时大时小。 贡举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由礼部侍郎或临时指定 的官员负责,称为知贡举。主持考试官员的级别大大提高。 明经、进士考试合格,就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就可以参加铨选。 唐代官员的选授,五品以上高级官员和六品以下中下级官员在方法和程序上是不 同的。五品以上官员由宰相提出名单,皇帝批准后制授,授官前不经过考试。五品以上 官虽然不考试,但在达到五品职位前也是经过一次次考试,不断升迁才达到的。而且在 授予官职前,还需要宰相在政事堂讨论,然后奏请皇帝批准。对其才学、政绩也是经过 严格考核的。六品以下官敕授,由尚书省负责,其中文官由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