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临床医学实践技能考试操作步骤
轴延长(有时须据功能和外观选择延长切口的方向),深筋膜也应当做相应的切开,彻底止血,小的渗血可压迫止血,较大出血予以结扎,尽量取净伤口内的异物,剪除伤口内失去活力的组织,由浅人深仔细清除,但不应将不该切除的组织一并切除。对于手、面部及关节附近的伤口更应特别注意。脂肪组织易发生坏死、液化而至感染,失去活力的筋膜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均应尽量予以切除。
6.去除坏死和失去活力的肌肉组织 凡夹捏不收缩,切开不出血或无颜色改变的肌肉组织,都要彻底切除或剪除。污染明显与骨膜分离的小碎骨片可以去除,较大的游离骨片或与软组织相连的小骨片,予以保留,放回原位,以恢复解剖形态及功能,关节囊内的小游离骨片必须彻底清除,并将关节囊缝合。
7.血管伤的处理不影响伤口血液循环的断裂血管,可予以结扎。若主要血管损伤,清创后需进行动、静脉吻合或修补。将损伤的血管近、远端剥离清楚,用无损伤血管钳夹住两端阻断血流,用小剪刀将血管外膜去除一端,将断端修剪整齐后对合两断端。用细丝线在两侧各做一褥式缝合,用生理盐水放人少许肝素冲洗管腔,以防凝血块再凝固,将两缝线牵紧,用连续缝合法缝合前壁,翻转血管按前法缝合后壁。放松远端血管夹,检查吻合口是否严密,如无缝隙,即去除近端血管夹,恢复血运。
8.缝合伤口 遵循清创缝合原则完成符合缝合要求的伤口,经上述步骤处理的伤口则为清洁伤口,再用无菌盐水冲洗伤口。如手术台面无菌巾已浸透,则应加盖无菌巾。清理伤口,由深层向浅层按局部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避免遗留无效腔,防止形成血肿,缝合时松紧度要适宜,以免影响局部血运。用间断缝合法缝合皮下组织后,采用70%乙醇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间断缝合法缝合皮肤。对齐皮缘,挤出皮下积血,再次用70%乙醇消毒皮肤,覆盖无菌纱布,并妥善包扎固定。
9.伤口表浅,止血良好,缝合后没有无效腔时,一般不必放置引流物。伤口深,损伤范围大且重。污染重的伤口和无效腔可能存在有血肿形成时,应放置引流物。 【注意事项】
1.清创术前需综合评估病情,如有颅脑伤或胸、腹严重损伤,或已有轻微休克迹象者,需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切除污染创面时,应由外向内、由浅人深,并防止切除后的创面再污染。 3.清创需彻底,异物需彻底清除,深筋膜需充分切开,有效解除深层组织张力。
4.术后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并根据伤情给予合适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5.引流物在24~48h后,按分泌物的质与量决定是否取出、更换敷料。
十九、脊柱损伤的搬运
用担架、木板或门板搬运。先使伤者两下肢伸直,两手相握放在身前。担架放在伤员一侧,三人同时用手平抬伤员头颈、躯干及下肢,使伤员成一整体平直托至担架上。注意不要使躯干扭转,特别注意勿使伤者呈屈曲体位时搬运。对颈椎损伤的伤员,要另有一人专门托扶头部,并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引。
二十、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
【目的】
急救时的固定主要是对骨折临时固定,防止骨折断端活动刺伤血管、神经等周围组织造成继发性损伤,并减少疼痛,便于抢救运输和搬运。 【物品准备】
1.木质、铁质、塑料制作的夹板或固定架。 ’
2.就地取材,选用适合的木板、竹竿、树枝、纸板等简便材料。 【操作步骤】
1.上臂骨折固定 将夹板放在骨折上臂的外侧,用绷带固定;再固定肩肘关节,用一条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式悬吊前臂于胸前,另一条三角巾围绕患肢于健侧腋下打结。若无夹板固定,可用三角巾先将伤肢固定于胸廓,然后用三角巾将伤肢悬吊于胸前。
2.前臂骨折固定 将夹板置于前臂四侧,然后固定腕、肘关节,用三角巾将前臂屈曲悬吊于胸前,用另一条三角巾将伤肢固定于胸廓。若无夹板固定,则先用三角巾将伤肢悬吊于胸前,然后用三角巾将伤肢固定于胸廓。 3.股骨骨折固定 ①健肢固定法:用绷带或三角巾将双下肢绑在一起,在膝关节、踝关节及两腿之间的空隙处
- 17 -
加棉垫。②躯干固定法:用长夹板从脚跟至腋下,短夹板从脚跟至大腿根部,分别置于患腿的外、内侧,用绷带或三角巾捆绑固定。
4.小腿骨折固定 用长度由脚跟至大腿中部的两块夹板,分别置于小腿内外侧,再用三角巾或绷带固定。亦可用三角巾将患肢固定于健肢。
5.脊柱骨折固定 将伤员仰卧于木板上,用绷带将脖、胸、腹、髂及脚踝部等固定于木板上。 【注意事项】
1.有创口者应先止血、消毒、包扎,再固定。
2.固定前应先用布料、棉花、毛巾等软物,铺垫在夹板上,以免损伤皮肤。 3.用绷带固定夹板时,应先从骨折的下部缠起,以减少患肢充血水肿。 4.夹板应放在骨折部位的下方或两侧,应固定上下各一个关节。 5.大腿、小腿及脊柱骨折者,不宜随意搬动,应临时就地固定。 6.固定应松紧适宜。
二十一、人 工 呼 吸
病人仰卧,术者位于病人一侧,低头观察病人胸廓无呼吸起伏动作,口鼻亦无气息吐出,颈动脉搏动消失,判断其呼吸心跳停止,呼叫同事抢救的同时,迅速松开其领口和裤带、并抽去枕头,用纱布或手帕清除病人口鼻分泌物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手抬起患者颈部,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压迫病人前额保持其头部后仰位置,使病人下颌和耳垂连线与床面垂直;一手将病人的下颌向上提起,另一手以拇指和示指捏紧病人的鼻孔。术者深吸气后,将口唇紧贴病人口唇,把病人嘴完全包住,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吹气,时间应持续1秒以上,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此时,立刻脱离接触,面向病人胸部再吸空气,以便再行下次人工呼吸。与此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并松开捏鼻的手,观察胸部恢复状况,并有气体从病人口中排出乙然后再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开始时先迅速连续吹人3~4次,然后吹气频率维持在每分钟12—20次,吹气量每次500~600ml。
二十二、胸外心脏按压
则病人神志突然消失,同时病人胸廓无呼吸起伏动作,口鼻亦无气息吐出,如果颈动脉搏动消失,则判断其呼吸心跳停止。呼叫同事抢救的同时,置病人于平卧位,躺在硬板床或地上,去枕,解开衣扣,松解腰带。首先用拳头在病人心前区迅速叩击三下。术者站立或跪在病人身体一侧。术者两只手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l/3交界处。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重力向病人脊柱方向按压。按压应使胸骨下陷4~5cm(婴幼儿下陷l一2cm)后,突然放松。按压频率100次/分钟。单人抢救时,每按压30次,俯下做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30:2)。按压5个循环周期(约2分钟)对病人作一次判断,主要触摸颈动脉(不超过5秒)与观察自主呼吸的恢复(3~5秒)。双人抢救时,一人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负责维持呼吸道通畅,并做人工呼吸,同时监测颈动脉的搏动。两者的操作频率比仍为30:2。 【注意事项】
1.按压必须要与人工呼吸同步进行。
2.按压不宜过重、过猛,以免造成肋骨骨折,也不宜过轻,会导致效果不好。 3.按压放松时手掌不要离开原部位。
4.因抢救需要(如心内注射,做心电图),停止按压不要超过15s。 5.婴幼儿心脏位置较高,应按压胸骨中部,频率100次/分钟。
二十三、电 除 颤
成功复苏的关键是快速转复到有效的心脏电机制,因此,当监测到心室颤动时,必须立即以200了进行除颤,如果不成功则可给予300了、甚至360了的电击。有时在心跳骤停的急救中,为了争取时间尽早复苏,在不能及时做心电图或监测的情况下,也可盲目电击除颤。 【操作步骤】
立即将电极板涂导电糊或垫以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按照电极板标示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2~3肋间和胸前心尖区或左背,选择按非同步放电钮,按充电钮充电到指定功率,明确无人与病人接触,同时按压两个电极板的放电电钮,此时患者身躯和四肢抽动一下,通过心电示波器观察患者的心律是否转为窦性。
- 18 -
【注意事项】
1.若心电显示为细颤,应坚持心脏按压或用药,先用1%肾上腺素1m1静脉推注,3~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使细颤波转为粗波后,方可施行电击除颤。
2.电击时电极要与皮肤充分接触,勿留缝隙,以免发生皮肤烧灼。
3.触电早期(3~10分钟内)所致的心跳骤停,宜先用利多卡因100mg静注。
二十四、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目的】
1.维持和增加机体通气量。 2,纠正威胁生命的低氧血症。 【适应症】
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的抢救及麻醉期间的呼吸管理。 运送病员 适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作特殊检查,进出手术室等情况。
临时替代呼吸机 遇到呼吸机因故障、停电等特殊情况时,可临时应用简易呼吸器替代。 【物品准备】 简易呼吸器。 【操作步骤】
抢救者站于病人头顶处,病人头后仰,托起病人下颌,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L/分钟,扣紧面罩;一手以“EC”手法固定面罩,另一手有规律地挤压呼吸囊,使气体通过吸气活瓣进入病人肺部,放松时,肺部气体随呼气活瓣排出;每次送气400~600ml,挤压频率为每分钟成人12~20次,小儿酌情增加。 【注意事项】
面罩要紧扣鼻部,否则易发生漏气
若病人有自主呼吸,应与之同步,即病人吸气初顺势挤压呼吸囊,达到一定潮气量便完全松开气囊,让病人自行完成呼气动作。
- 19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