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何谓地方 - 现代性视野中的 - 地方 - 思想 - 耿波

何谓地方 - 现代性视野中的 - 地方 - 思想 - 耿波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0:55:15

2015年第5期总第123期

民俗研究

FolkloreStudies  

No.5,2015SerialNo.123 

何谓地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地方”思想

耿 波 张安琪

“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  摘 要:

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现象学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性特征,

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建构”还是“根“著”于人之存在体验的分歧。海德格尔及其思想同道认为,地方”的意义来自于“建构”与“根,著”的合题。“地方”的本义是人借助于“物”实现“差异性聚集”由此“聚集”而实现一种“整体”,性,在此“整体”性的庇护中人“能栖居”由此“能栖居”而获得“地方”体验。海德格尔的“地方”观念同时包含危险,他所指认的“物”本身的非现实性使“差异性聚集”有成为“差异性游荡”的倾。后结构主义阵营的部分思想家发展了“向,由此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游荡的地方”游荡的地方”的地方观念,索亚、德·塞图等人则在将“地方”观的建构引向现实博弈的意义上提出了值得关地方”思想。注的“

关键词:地方;建构;根著;差异性聚集;游荡的地方DOI:10.13370/j.cnki.fs.2015.05.002

。在古代,人为什么对地方眷恋不舍?地方对人莫名其妙的吸引力,构成了“地方之谜”人类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与独守一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自己所处身的地方沉浸其中却无知无觉。人类文明发展,总体趋向于变动与迁居,尤其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与扩张,几乎所有人都被,日益剧烈的迁居裹挟其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扩张所产生的迁居中,人们发现了“地方”并由此产生了对“地方”的种种致思。一、地方的意义来自“根著”还是“建构”

(“一)空间”与“地方”因地方自觉而产生的地方之思,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性思想传统。在此地方性思想传统中,对于地方之意义的辩诘是关键。人为什么会对地方恋恋不舍?即,地方对人的意义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在人文地理学的学“术传统中有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意见认为,地方”的意义存在于不同地方间对比而发生的建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地方”的意义与建构无关,于人而言,地方”自身就具有自成一体的启示中;价值,即所谓具有“根著”的意义。在西方,地方问题的自觉发生于资本主义的扩张,集体体现为“空间”对“地方”的挤压。资本必然地将一切都变成了可用于交易流通的资本,举凡所有被当做原材料而能进主义的资本扩张,入流水线的物件都被明码标价推向了市场。至2资本扩张达到了新的高潮,标志性0世纪上半叶,“特征就是“空间”的资本化。在古典资本主义阶段,空间”的使用价值是被忽略的,在当时的资本 );张安琪,)。作者简介:耿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北京10002400024

14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

家眼中,资本大潮席卷万物,而“空间”只不过是承载资本巨涛的载体而已。但随着资本大潮延展的尺度越来越广阔,资本家们明白了一个事实:不是资本所裹挟的生产资料多少决定了一个经济而是资本到底能被允许扩张到多大尺度决定了经济体的霸权地位。在此意义上,体的霸权地位,“空间”的价值在资本视野中凸显出来,并随着资本扩张的加剧其价值也越来越高。至20世纪上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福特式资本主义”向“弹性资本主义”转型,资本扩张的全球化达到高叶,潮,而“空间”资本化也达到了高潮。“在资本扩张的推动下,空间”霸权赫然凸显并向全球迅速扩张。作为对“空间”霸权的反击性“回应,地方”思想应时而生。“地方”与“空间”的同异何在?“地方”与“空间”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具有容纳、包藏的意涵,而其不同之处则相对幽深。“空间”的意义,在于通过“空间”这个容器而对其中所涵纳的社会个体进行规训与监禁,这是以福柯为代表的空间哲学家提出的一个关键论点。对西方文明中“空间”之霸权脉络隐现的考察,构成了福柯多本著作的主题。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这本名著中,福柯探讨了西方监禁制——视觉监禁。他从1度中特殊的形式—层层深入,提出了现代规训8世纪法国被展览的酷刑谈起,与监禁的一种特殊形式,全景敞视主义,并在英国哲学家所设计的“圆形监狱”中找到了现实对应物。福柯的“视觉监禁”思想必然地引出了“空间”问题。“视觉监禁”的要义在于施禁者和被禁者之间不平等的、差异性观看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差异”化观看关系要被昭示才能保持权力的正常“运行,而“差异”关系要被昭示、看到,必须诉诸一个可使此“昭示”凸显的空间。福柯说:有鉴于,此,边沁提出了一个原则:权力应该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所谓‘可见的’即被囚禁者应不,无人确知的’即被囚禁者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断地目睹着窥视他的中心瞭塔的高大轮廓。所谓‘知道自己是否被窥视。为了造成监督者的在与不在都不可确知,使被囚禁者在囚室中甚至不能看按边沁的设想,不仅中心瞭望厅的窗户应装上软百叶窗,而且大厅内部应用到监督者的任何影子,隔板垂直交叉分割,在各区域穿行不是通过门,而是通过曲折的通道。这是因为任何一点音响、一①权力关系被“”束光线甚至半开的门的光影都会暴露监督者的存在。看到”的要求呼唤出一个“空。资本主义的霸权“间”存在,而此“空间”就成为保证权力得以运行的霸权“空间”空间”偏向于展。示“可见”的经济性“差异”“出于对这种可见性“差异”关系的反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中出现了现象学,因此,地方”观念首次凸显。作为一种思潮,西方现象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现象学运动可上溯至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哲学家黑格尔;狭义现象学则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还原”还原”的主旨在于“搁置”人与对象间“对象化”的认识论关系,提倡以人与对象间在实践中存在的先验关系即意向性关系作为哲学研究的起“点。胡塞尔说:于是现象学的还原这个概念便获得了更接近、更深入的规定和更明白的意义……它的地盘是在绝对自身被给予性之中的先天。因而这样就描述了这个地盘,它是一个绝对认识的地盘,对它来说,自我、世界、上帝和数学的杂多性以及那些科学的客观性被搁置着,它们并不独立于这些绝对的认识,无论人们是否与那些怀疑论者有关,它们仍起着它们应有的效用。这一切因把握排除了任何有意义的被给而都保留下来。但这一切的根本都在于把握绝对被给予性的意义,②现象学“”予性的意义,一言蔽之,把握绝对直观的、自明的明证性的意义。还原”所开启的先验境①②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2003年,16页。[《,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1986年,3-14页。

何谓地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地方”思想

15

①与“。界,首要特征是“渊深”与“朴素”空间”霸权恰好相对,现象学“还原”将其立足之处从自上而下的霸权俯视转向了自下而上的社会个体之渊深实践;把握现象学“先验”含义的关键,在于认识现象学的“先验”并非神启境界而是在人的具体实践中时间整体性显现。正是通过由还原而开到,启的“先验”境界,现象学实现了对“空间”性规训即显示可见性“差异”的摈弃。现象学的“还原”如何使“地方”得以凸显?现象学还原对“先验”境界开启的关键,是对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显形。胡塞尔以人的“记忆”为例,说明了何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显形”他说:谈到‘回忆’它不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它提供了各种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象形②胡塞尔认为,”式和被给予形式。人之主体性的体验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主体对“当下”的认识性把握,即人的“现在”性;另一层次,这是关键,人的体验并非如简单的机器式识别,而是一种““人对于“当下”的认知其实是在对“过去”当下”未来”值时间整体性先行把握延展性的把握方式,中的显形,也就是说人对“当下”的把握,本质上是对时间整体性把握的先行把握。通过对主体体验这种独特特征的强调,胡塞尔将“时间整体性”而非“碎片化时间”作为人之体验的真正对象。在时间整体性的视野中,人与对象间关系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功利性关系,而是在当下功利性关系未曾实现前就已先行存在的先天整体性关系。问题仍然没有解答,现象学对“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性显形”的开启,又怎么引出“地方”““的观念呢?在西方,时间”观念建立在单线性思维观念之上,时间”被认为是“过去”向“未来”射“出去的箭矢,一去不返,在这种单线性时间视野中,空间”仅被视为“时间”之箭运行的载体而已。“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空间”霸权的深层意涵即是乞灵于时间单线思维,空间”霸权中被展示的差异”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先后的差异。与之相对,现象学确定人之体验的真正对象是可见性““,时间整体性”将人与对象间关系回置于“时间整体性”的先天视野中,这就打破了一往无前的“时观,而使得原先仅仅作为载体存在的“空间”凸显出来。但在此凸显的“空间”不是在权力扩张间”,。这种逻辑中作为规训之资源而出现的“空间”而是从个体自身的对象实践中涌现出的“空间”“空间”是自下而上的产物,它的指向不是权力对个体的规训,恰恰相反,而是指向社会个体在现实“实践中并通过现实实践而实现的现实升华。在“空间”霸权中,空间”是规训得以进行的保证;而“在现象学的“空间”中,空间”是现实个体在实践中通过实践而实现升华的保证。这种在时间之中。而离心于时间的“空间”即是“地方”(二)现象学的“地方”探索引出的争论:地方意义来自“根著”还是“建构”,现象学通过“还原”而使得个体的对象化活动呈现为“时间整体显形”在此意义上使得“地方”成为现象学思想中的隐义,呼之欲出。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管是广义现象学还是胡塞尔的狭义现象学都没有提出成熟的“地方”思想,究其原因,在于现象学运动在根本上是一场哲学运动,西方哲学的形而上传统使其能在逻辑推,演中提出“地方”却无法将之作为思想体系的中心而加以建构。“真正将“地方”思想发扬光大的是2地方”一直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学。在西方,)“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命题。骚尔(在他的《地景生态学》中认为,地理学的事实就是地CarlSauer ,“,方事实”哈兹宏在《地理学性质的观点》中写道:地理学想要分析的就是随着地方而变的整合”而另一位地理学家普瑞德则认为“无论如何武断地定义,定居的地方与区域都是人文地理学探索③。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对“的核心”地方”的关注,在传统上可上溯至1但9世纪后期的区域地理学,①②③

[《,法]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1986年,4页。《,[法]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51986年,6页。

[《,英]蒂姆·克雷斯韦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宏、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第22006年,8-29页。

16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

在现代的强势崛起,却是与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扩张与流动所引起的广泛失居有关。“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资本急剧扩张,空间”话语变得强势,这激起了人文地理学的愤慨,如有“自柏拉图以降,西方哲学(往往得神学和物理学之助)将空间奉为绝对、无限与普遍人所评论的:①。在现代西方人文地理学家那里,的,却将地方限定于特殊、有限及受限的区域”他们对“地方”的认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可度量的地方,而是作为一种观念的、概念的,即在现象学思想传统中。人文地理学发挥了现象学“作为人的在世存有方式的“地方”地方”通过人的现实实践而涌现的、思想的基本传统,即将“地方”视为从人的现实实践而涌现的在世存有方式,按照英国人文地理学)的说法,即是将“地方”的意义看做是对人而言的“根著”性。家蒂姆·克雷斯韦尔(TimCresswell 倡言此论最力者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两位中坚人物,段义孚与瑞尔夫。段义孚被称为“人文,地理学之父”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文地理学”一词,1976年他在《因此确立了这一交叉学科。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思想受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影响很深,他的许多奠基性观点来自于胡塞尔、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中,个体在空间中的他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核心。现实实践与生命意志被给予了高度关注,“段义孚对以“空间”研究为标尺的传统地理学给予了强烈反对,他说:地方可以像房间里的角或者和地球一样庞大:地球使我们在宇宙中的地方……多数的地方定义显然都很武落一样微小,断。地理学家倾向于认为地方像个聚落般大小:里头的广场或者也算是个地方,但个别房屋通常②这是对“”壁炉旁边的老旧摇椅肯定也不是。空间”科学推崇大尺度之偏见的直接反不算是地方,“驳。他直接提出了“地方”与“空间”的不同:空间没有定型且难以捉摸,也不会是能够直接描述和分析的实体。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到空间,或能够解释空间,几乎总是会有一些相关的地方感或地③“”空间似乎为地方提供了脉络,却从特殊地方来引申其意义。地方”为作为脉方概念。一般说来,空间”赋予意义,这是“地方”性理论研究的核心论断。“地方”为何具有优先于“空间”的意络性的“义?段义孚认为,因为“地方”是在人的“经验”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是人的“经验”借助自己的身体()在其《空间与地方》又译为《经验透视中的空间与地方》中与周围空间的互动而形成的意义结构,他集中论述这一观点。段义孚的“地方”观念是对现象学传统中“地方”思想的忠实传承,前后相继,都强调了“地方”作为特殊的“空间”之意义其实是来自于人的现实实践与经验,是植根于人在世存有的“根著”性存在。另一位人本地理学家瑞尔夫继续发展了这一传统。瑞尔夫自称,自己的“地方”观明确来自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哲学,特别是“此在”观念。瑞尔夫的“地方”观念比段义孚更为激进,他认“地方”作为一种意义结构,根本就无需“空间”作为其脉络定位,地方”在游荡不定中就可以产为“)“生。他引述哲学家兰格(的话来说明自己的这一观点。兰格说:不断变换位置的SusanneLaner g船舶,仍然是个自己自主的地方,吉普赛营地、印第安营地或马戏团营地也是地方,不论它们多常④瑞尔夫实际上隔断了“”改变大地测量地上的定位。空间”对“地方”的区位设定意义,着意强调其出自人的现实实践的特征,这是对现象学传统与段义孚学说的强化表达,但也使此传统中的“地方”思想显露出了危机。这一危机的内涵为:当把“地方”视为隔断了的“空间”脉络,而仅仅诞生于人的现实实践和生命意志的时候,实际上就将“地方”从“空间”格局中割裂出来,这从“空间”本身其实是一权力架构①②③④

[《,英]蒂姆·克雷斯韦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宏、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第32006年,4页。[《,英]蒂姆·克雷斯韦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宏、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第32006年,6页。《,[英]蒂姆·克雷斯韦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宏、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第32006年,7页。[《,英]蒂姆·克雷斯韦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宏、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第32006年,9页。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5年第5期总第123期民俗研究FolkloreStudies  No.5,2015SerialNo.123 何谓地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地方”思想耿 波 张安琪“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  摘 要: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现象学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性特征,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建构”还是“根“著”于人之存在体验的分歧。海德格尔及其思想同道认为,地方”的意义来自于“建构”与“根,著”的合题。“地方”的本义是人借助于“物”实现“差异性聚集”由此“聚集”而实现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