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静静的顿河与白鹿原的景物描写 - 图文
? 网首页 ? 网首页 ? 术社团 ? 术期 刊
? 学所 ? 学系 ? 士后 ? 问学者
? 学评论网络版 ? 学遗产网络版 ? 学年鉴网络 版 ? 学人类学通讯
文?
界要闻 ? 创文天
地 ? 界文学 文?
外汉学 文
? 者风采 ? 人访谈 ? 著评 介 ? 术争鸣
? 究
专用户 :
密码 :
题研?
诗
注册 会员中心 投
文鉴稿指南 联系我们
赏 ? 理 ? 献
书目文
古籍整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世界文学 > 比较文学 阅读数[860] 收藏文章 景物描写:《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之
比较
周访问排行
? 月访问排行
亚裔美国文学
总访问排行
李建军
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与文学传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在民族文学格局和世界文学系统中有着多重可比性的世界。在本世纪的中国长篇小说中,《白鹿原》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的博大的人道情怀,独特的历史意识,圆整的人物塑造,巨大的艺术成就,都使它具备了与世界上优秀文学作品的可参比性。
在森林般的世界文学巨著中,《白鹿原》无疑与《静静的顿河》有着更多的契合点: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战争观,站在两种冲突原则之间的第三种立场上的叙述态度,对妇女命运和境遇的关切和同情,悲悯的生命意识,对正义、爱情等美好事物的热情赞美,对民族苦难的深切体察和难以释怀的忧患,等等。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白鹿原》是从《静静的顿河》这棵大树上摇落的一粒种子,它因缘际会,在二十世纪暮色苍茫的中国文坛上,爆燃出一片奇幻美丽的火树银花。陈忠实少年时期便如痴如醉地读了《静静的顿河》[1],后来,当他写出了《白鹿原》,在举例说明“民族间的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交流的最好手段,便是文学”的时候,所举的例子,便是《静静的顿河》。[2]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对陈忠实的文学创作,确实有着深巨的影响。但是,吸纳是为了生长,借鉴是为了超越,因此,脱不出前人范围的文学努力,都是失败的。对此,陈忠实的认识很清醒:“一个在艺术上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的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风姿,永远不能形成独立的艺术个性,永远走不出被崇拜者的巨大荫影??必须尽早甩开被崇拜者那只无形的手,去走自己的路。”[3]陈忠实以一部《白鹿原》,不仅从作为小说家的精神追求上超越了他的老师柳青,而且也在艺术上显示了他的作品与包括《静静的顿河》在内的母本作品
批评与?后现代、后现代理论 ? ? ?
论英法喜剧与从“新民”小说阅读世界文学
中国现代喜剧分流 到“人的文学”
的挑战与对策——大卫·达姆罗什的《怎样阅读世界文学》 ?
两个异域男性作家视角中的美丽女性形象 ? 化 ? ? ?
翻译:不可能白璧德新人文对伟大诗人的现代性、后现
代主义与中国现代
完成的任务 主义之新与旧
全新观照——读《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 ? 受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德国古典文学
在中国的传播与接
的迥异的风貌。本文试图通过对《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
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
员,请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注册成为新会员?
诸位网友,敬请谨慎网上言行,切莫对他人造成伤害。 验证码:
的非情节性因素之一—景物描写的比较,来揭示这两部作品在某些方面的异同及其成因。
一、敛约与横恣:《白鹿原》与《静静的顿河》对景物描写的不同策略。
议论、抒情、描写等构成了小说的非情节因素。在一部具有客观倾向的现实主义性质的小说中,议论和抒情往往是比较节制的,常常潜隐在情节与场景的客观展示中。但描写作为叙事文学的次于情节叙述的第二大表现手段,在一部本质上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小说中,却总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发挥着重要的艺术功能。
《白鹿原》是一部浓缩度极高的长篇作品。它含涉了悠广时空中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篇幅却并不算长,接近50万字,这与《静静的顿河》译成汉语的155万字相比,就象一首律诗与一首排律相比一样。造成这一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这两部作品对待非情节性因素的策略有所不同。陈忠实立意要将《白鹿原》写得简短一些,“原计划不超过40万字,结果写到50万。”[4]而要把小说写得精炼而丰厚,就不仅要求作者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倚仗语义指涉繁丰的高密集度的叙述,同时也要惜墨如金地对待描写,尤其是景物描写。《白鹿原》的策略是重情节轻心理,重显示轻宣抒,重叙述轻描写,重省笔渲染,这样,《白鹿原》在景物描写上,采取的便是古人所说的“极省法”,它通常将景物描写掺融于叙述之中,又绝不让景物描写阻滞或间断叙述的气势和连贯,而是使之服从于叙述的需要,这便使得《白鹿原》的景物描写显得极其节制非常简约,例如:“田野已经改换过另一种姿容,斑斓驳杂的秋天的色彩像羽毛一样脱光褪尽荡然无存了,河川里呈现出喧闹之后的沉寂。灌渠渠沿上堆积着刚刚从田地里清除出来的包谷秆子。麦子播种几近尾声,刚刚播种不久的田块裸露着湿波渡的泥土,早种的田地已经泛出麦苗幼叶的嫩绿。秋天的淫雨季节已告结束,长久弥漫在河川和村庄上空的阴玻和沉闷已全部廓清。大地简洁而素雅,天空开阔而深远。”[5]这段描写,除了第一句有一个比喻,其他全是素净的描写。前边一句是总括性的中景描写,中间几句分别描写
了三个近景的物象,最后两句又将笔墨荡开,优美而简练地对天空和大地进行远景勾勒,总体看来,简洁明丽的一幅宁静的乡村风景画,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舒心悦目的美感。又如:“祠堂门外的嘈杂声,搅扰了徐先生的安宁。后晌放学以后,孩子们背上竹笼,提上草镰去给牲口割草,徐先生就到河边去散步。杨柳泛出新绿,麦苗铺一层绿毡,河岸上绣织着青草,河川里弥散着幽幽的清新爽朗的气息。他一边踱着步,一边就吟诵出长短句来。待回到祠堂里,就记到纸上。现在已有一厚探了,题为《滋水集》,’(P99)第二十章写鹿三去杀小娥,走进村巷时,“月亮已经沉落,村巷一片漆黑”。(P351)第十六章写白嘉轩与鹿三铡草:“切断的首楷草齐刷刷扑落到脚面上,散发出一股清香的气味,从土打围墙上斜泄过来的一抹夕阳的红光照在主仆二人的身上。”(P266)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白鹿原》的景物描写优美而简洁,紧紧附丽于情节叙述,对于叙述的节奏,起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调节,而
不是阻断情节叙述的张力,影响叙述气势的流贯,其中有的描写甚至干脆就简化为一个修饰性的句子成分(如上述最后一例)。
与《白鹿原》的景物描写以节制、简净取胜相反,《静静的顿河》的景物描写则采取“极不省”法,浓墨重彩,横恣繁复,以期体色揣称,穷形尽相,如流云排天而过,如江河铺地而来,常常阻断叙述,形成巨大的休止间隙。《静静的顿河》凝重、悲怆的景物描写,如荡气回肠的交响乐,为整个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展示,构设出苍凉的黑色背景。“哥萨克沉默着走到连队宿营的地方。天色己经大黑了。微风从西方吹来大片的黑云。从某处的池塘里吹来一阵一阵的河湾、潮湿的泥泞和淡薄的腐烂的气味。??黑云在森林的上空飘动,使好些投落在大地上的、黯淡的和非常忧郁的黄昏色彩更加黑暗更加浓厚了。”(《静静的顿河》、金人译本,P414。)“米希卡·珂晒活依和‘丁钩儿’直到第二天夜里才从卡耳根斯克走出来。雾气弥漫住了草原,在山谷里盘旋,往深沟里钻,遮蔽住断崖的斜坡。被云雾弥漫着的土岗闪着亮光。鹌鹑在嫩草当中鸣叫。月亮在高高的天空中飘着,很像是丛生着芦苇和棒子的池塘当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