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届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 --种群 单元测试
(1)该研究中体现的生物间关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如果鹰的数量下降,鸽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鸽群数量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调查中被标记个体因受到过惊吓而不容易被再次捕获,这会使调查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选填“偏小”“基本不影响”或“偏大”)。
(3)鸽群生活的地方有一片种植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生长着大豆、杂草和田鼠等生物。杂草中的菟丝子通过蔓状茎扎入大豆茎中呼吸营养,而后菟丝子的根退化、叶子黄花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杂草和大豆的关系包括 。
(2) 该生态系统中的大豆、杂草、田鼠及细菌、真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一场大火将该农田烧毁,一段时间后农田中又出现了杂草、田鼠等生物,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演替。
(3)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应采用_______法。该方法常用语调查活动能力强、 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模拟该调查方法,生物小组同学使用玻璃球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5个,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2个(其中红色球4个),则布袋中原有玻璃球_______个,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 _______。
(4)假设农田中的田鼠种群每年以λ倍“J”型曲线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则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1= 。
24.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
(2)图甲的生物种群密度将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乙图中 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在增长。
试卷第5页,总6页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示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 值,对应在乙图上的 点。同一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生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多于老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定进行分析,原因在于大熊猫所处的 。 (4)调查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变化一般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如果调查人员提供的数据为“较多”。这说明调查人员统计方法为______________法。
试卷第6页,总6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A、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故A选项正确;B、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故B正确;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故C选项错误;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故选:C.
考点: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2.B 【解析】
试题分析: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故选:B. 考点: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3.B 【解析】
试题分析: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主要是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加快物质循环,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种类,降低害虫在群落中地位与作用,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4.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中A是生产者,B、C、F都是第二营养级,E为最高营养级。生物群落必须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因为缺少分解者,A 、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上一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效率为10%~
试卷第7页,总8页
20%;图中B、C、F三者总共的同化能量为A固定太阳能的10%~20%,C错误;若E捕食D的比例增加,由于食物链A→C→D→E比A→B→E长,所以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损耗变大,所以则最终对A的消耗量增大,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B 【解析】
试题分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由于随着酵母菌不断繁殖,种群数量先不断快速增加,之后缓慢增加达到K值,保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内呈S型增长,A正确;由于培养液的量一定,所以随着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到达K值后,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和PH值减低,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增加,酵母菌种群数量会减少,B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吸取培养液前轻轻震荡,目的是使菌体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以便计数准确,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底部才能观察计数,D正确。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相关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6.C 【解析】
试题分析:处于衰退型的种群通常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所以性别比例的变化会使种群的繁殖潜力产生差异,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二者不分主次,C错误;种群会通过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在某一数值上下波动,D正确。 考点: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7.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λ的含义,1-3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A错误;3-9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在第9年时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所以D错误;种群在第2年时由于种群数量还在减少,所以不可能是增长型,B错误;第3年后种群先快速增加,
试卷第8页,总8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