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七章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七章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3 3:43:39

第七章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南渡词人: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以李清照、朱敦儒、张干元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等为代表。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创作风格:分为两个阶段。

(1)前半生是在徽宗时期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周邦彦、贺铸等人所遮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靖康之难后,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开始改变。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口号,并日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用词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人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现代感和现实感。

第一节 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出生于官僚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旧党人士。十八岁时嫁给赵明诚。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

一、“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李清照提出了“别是一家”之说,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着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如此才能不失去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占有独立的地位。 李清照和苏轼词论的比较

①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这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

“其文如其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②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见上文。

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二、李清照的创作词风(前后变化)

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的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期:

1.前期:前期生活基本平静、幸福,与丈夫赵明诚夫妻恩爱。

(1)轻盈妙丽的望夫词:由于赵明诚经常在外为官,夫妻离别,因此相思离愁就成为李清照词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2)自然景物词:李清照还欣赏自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对禽鸟花草的眷顾,反映出博大情怀与仁慈心性。

2.后期: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后期的作品主要抒发心灵的痛苦哀伤,把自己的个人悲剧和国家的时代悲剧联系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三、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1.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示自我的内心世界。 2.语言独具特色。(1)无论书面语口语,一经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2)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3.善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语言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四、朱淑真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因婚姻不幸,所嫁非人,她的词主要是表现没有爱情的婚姻所引发的忧愁怨嗟、孤独寂寞。是她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

第二节 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词集名《樵歌》。南渡以前,就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抒情自我化的传统,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点。他是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表现自己一生行藏指处、心态情感变化的作家之一,另一个是辛弃疾。

一、创作历程以及创作风格

1.青年的放浪形骸:朱敦儒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西京洛阳畸形繁华的环境中度过。疏狂放浪的行为和寻欢作乐的心理中,也包含着藐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

2.中年的漂泊忧愤:靖康之难让朱敦儒陷入漂泊的难民逃难生活中,其间他的词清晰地记录了他南奔的行程和感受,词风由飘逸潇洒变为凄苦忧愤。其间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漂泊流离的悲伤,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战乱时代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词人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在民族收到压迫蹂躏时开始转变,并激发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晚年的的逍遥自在:晚年的朱敦儒对功名事业已灰心失望,因不附秦桧议和而被罢官,干脆任性逍遥,不问世事。

4.创作风格:朱词的风格随着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早年以婉丽明快为主,中年以悲壮慷慨为特色;晚年以清疏晓畅见长,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二、地位和影响

朱敦儒是两宋词坛上,是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表现自己一生行藏指处、心态情感变化的作家之一(另一个是辛弃疾)。朱敦儒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抒发自我的个人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的现实情怀

一、张元干

1.张元干,字仲宗,号芦川居士。

2.南渡之前,生活上疏狂放荡(百万呼卢,拥越女吴姬共掷),创作上模拟“花间”,内容不出酒畔花前,词风绮艳轻狭。

3.靖康之难中,投笔从戎。目睹民族的灾难,他扼腕痛恨,词风也转向东坡一路,变得慷慨悲凉。题材取向上则直面山河残破的悲痛现实。即使是在传统感伤型的抒写个人离愁别恨的送别词中,也难忘触目惊心的苦难现实。

二、叶梦得

1.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居士,词集《石林词》。 2.早年以吟唱婉丽的“睡起流莺语”而闻名。

3.经过战火的洗礼,南渡以后也高唱战歌,洋溢着战斗的豪情。

4.但是由于权奸当道,壮志理想不得伸展,一些词中也含有苦闷压抑之情。

三、陈与义

1.陈与义用敏锐的艺术感受表现战乱时代普通人的种种体验。词中带有着漂泊之感和怀旧情节。

2.时代动乱,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流寓不定。地域环境差异,风土人情陌生,引发了种种忧伤不适。区域方言的不通,也会引起漂泊者与当地人之间的隔膜,那些初到南方的“北客”,常常因“不解乡音”而焦虑。

3.战争毁灭了和平与安定,和平时期的一切美好欢快只留能存在记忆中,于是今昔盛衰之感和怀旧之情成为南渡后整个社会无法释然的情结。

第四节 李纲和岳飞等英雄词人的呐喊

南宋四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一、李纲

1.李纲,字伯纪,南宋的首任宰相。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2.李纲的七首咏史词,借历史上敢于平定内忧外患的英明君主来激励宋高宗振作精神以抗击金人,表现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性,词的言志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二、赵鼎、李光、胡铨

赵鼎,字元镇,号德全居士。李光,字泰发。胡铨,字邦衡,号澹庵。都是力求主战反对求和的名臣。他们的词作虽不多,但各自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他们坚强刚毅的生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岳飞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七章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南渡词人: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以李清照、朱敦儒、张干元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等为代表。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创作风格:分为两个阶段。 (1)前半生是在徽宗时期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周邦彦、贺铸等人所遮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靖康之难后,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开始改变。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口号,并日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用词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人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现代感和现实感。 第一节 李清照词的别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