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近现代史浪潮中的芜湖
近现代史浪潮中的芜湖
作为一个地道的芜湖人,我曾经在春雨淅沥的季节拜谒过戴安澜将军在赭山上的衣冠冢,曾经在秋风落叶扫地的季节参观过王稼祥纪念馆,曾经在在炎炎夏日躲到改造后的防空洞中纳凉,亦曾在白雪纷飞的寒冬腊月随信基督的朋友一起聆听过天主教堂的祷告声,而我的家就在纪念渡江战役的五一广场旁??虽然我生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硝烟、枪炮声早已不存,引领风骚的英雄人物们大多已作古,一切风云变化的改革在我成长的年代似乎也已经消失殆尽,但伴随着我的成长,芜湖这个皖南小城却给了我一个可供学习可以感受的历史环境,下面我就简略说说近现代浪潮中的芜湖。
芜湖,濒临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要冲,逆水可上安庆九江武汉,顺流直下南京镇江上海,万顿巨轮畅行无阻。同时,内河航运繁荣,境内青弋江,张河,扁担河,裕溪河纵横交错,可沟通江淮,北达中原。自古以来就是皖南水陆转运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一百多年前,窥伺着大清帝国的欧美列强们也早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和当时的大部分中国城市一样,一八九一年的芜湖就像一个没见过外面世界的孩子,这里的人们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还不知道,这样宁静的日子就快要结束了。晚清时期,大清帝国已垂垂老矣,腐败不堪。贫苦的底层民众衣食无着,缺医少药,这就给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会。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法英美等国的传教士们就自长江顺流而上,陆续来到芜湖进行传教活动,根据这些传教士的情报:
芜湖交通发达,稻谷等各方面的生产都非常好,是个富庶封闭的江南小城 。因此,英国公使魏妥玛在跟李鸿章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的时突然提出,要在原定的条约中增加芜湖为通商口岸,虽然李鸿章极力反对,但殖民者以绝交开战为最后通。鸿章最终无奈地在《中英烟台条约》上签了字,同意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等四个城市开放为通商口岸。公元1877年,清光绪三十年,在建设英国领事署的同时,芜湖道台童德彰与英国领事柯韪良签订了芜湖各国公共租界章程,将芜湖老城西门外长江边上的719亩土地划为各国通商租界。之后,英美法俄日等帝国主义资本陆续蜂拥而来,他们开办洋行,大修码头车站,建造楼堂馆所和仓库等,以便安家落户,停放车辆,船只,贮存货物,而这当中最醒目的建筑就是芜湖海关大楼。这么一来,芜湖已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大批的洋货的进入使得芜湖原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状况下,芜湖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引进技术和设备,办起了新兴的民族工业。
芜湖自古水路交通运输发达,大批的船工,纤夫,码头工人世代赖以为生,而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但却催生了芜湖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而当时李鸿章的许多亲戚都在芜湖,他们在在这买地建房,开设典当行、钱庄,垄断运输业,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有钱人,芜湖俨然就是“李氏家族的第二故乡”。芜湖开埠以后,大量洋货通过芜湖口岸向皖南地区倾销,市
场逐渐繁荣。但是,这个市场却完全掌控在洋人的手里。李鸿章不甘心就这样把芜湖拱手让给洋人,他决定和洋人搏一把。那么,又该怎么来抗衡洋人对皖南市场的垄断和掠夺呢?经过深思熟虑他要决定把七浩口的米市,迁到安徽芜湖来。当时镇江的米商已经成团成帮,他们在镇江的生意已经做稳,自然不愿迁移,于是暗中就和官府抵制。在朝廷下达命令后的前五年里,七浩口米市的搬迁几乎成了僵局。绞尽脑汁的李鸿章最终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当时担任皖南兵备道兼任芜湖关监督的张阴桓。张阴桓是广东人,而镇江七浩口米市的势力,以广帮和潮帮为主,只要能说通广潮两帮的米商来芜湖,米市的搬迁就算成功了一半了!作为洋务运动的大员,张阴桓一直为李鸿章马首是瞻。他立即赶到镇江,利用他同乡的关系,说动他那些经营米市生意的同乡和亲友迁往芜湖。张阴桓主要有广东这个背景,他就通过同乡关系,经过三四年的陆陆续续的努力,也就是张阴桓在当芜湖道台这一任的基础上,芜湖米市得以形成。在芜湖的老城区,有一条因米市而得名的米市街,米市兴旺的时候,江边米粮运输日益繁忙,来往客商日渐增多,作为米市的重要交易场所,米市街自然热闹不凡。据芜湖县志记载当时的米市街是:“百物翔集,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 随着芜湖开埠和米市的形成,不仅七浩口的米商逐渐迁到了芜湖,同时也促进了周围的米商到这来开店设厂。这么庞大的人群齐聚芜湖,自然会带动芜湖的经济繁荣。房地产业、金融、仓储、运输等行业逐渐兴旺。这其中,李氏家族几乎垄断了和米市相关的各个行业。经过多次历史变迁浮
沉,税收种类和金额在增加,这对芜湖米市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当然这和清朝官员掌握的实权的互相角力息息相关。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和李氏家族政治舞台的谢幕,芜湖米市经历了一段兴盛期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败。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依靠水路运输粮食的年代宣告结束,广东不再依靠安徽的稻米,广潮两帮的米商全线撤退。而此时,已在芜湖米市捞不到什么好处的李氏家族,也开始撤出芜湖,其中大多迁往了上海。在芜湖米市积聚了大量财富的李氏家族开始在上海创业,成为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40年代末,最后一批米商撤出芜湖,曾经辉煌一时的芜湖米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安庆、芜湖是安徽乃至全国的一处重要革命据点。芜湖作为安徽境内唯一一处通商口岸,从一开始就被革命党人视为宣传、革命的首选之地。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安徽公学应运而生。当时,李光炯办安徽公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培植革命力量,所聘教员都是当时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留日学生,由于公学在安徽享有盛誉,大江南北的有志青年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各地方的革命领袖人物荟萃于芜湖,先后来学校讲学的著名的革命党人有黄兴、赵声、苏曼殊、柏文蔚、江彤候、陈独秀等。他们在安徽公学的讲台上宣传先进思想,培养进步青年,成为“安徽响应辛亥革命的策源地”。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安徽公学迅速与之接上关系。同盟会的进步文件和宣传品也由革命党人吴旸谷带到公学,不仅在师生中广为传播,而且由一些革命党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