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宛转(wǎn) 钥匙(yuè) 懊悔(ào) ...B. 哽咽(yàn) .C. 踱步(duó) .
肃静(sù) . 锯子(jù) .
祈祷(qí) . 郝叟(hǎo) .
D. 诧异(chà) 糊涂(tǔ) 赚钱(qiàn)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钥”应读yào;B项“噎”应读yē; D项“钱”应读qiá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ā)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惩”应读“chéng ”。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各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记念 D.戒尺 冰遛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中“璧”应为“壁”;C项中“记”应为“纪”;D项中“遛”应为“溜”。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手势 溜水 铁杆 杠子 B.奴隶 钓鱼 忠诚 干脆
C.纪念 塞进 坐位 旷课 D.皱边 代价 口齿 晴朗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中“坐位”应为“座位”。
点评: 此题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答案:D
解析:分析:A中小弗朗士在局势变化的影响下,认识逐渐转变,激发了爱国情怀。B中,都德是以短篇小说见称于世。D中的“可怜”并不是指韩麦尔先生年纪大,上课吃力,而是在国土沦陷还坚持上最后一节课时,满心的悲恸表现在脸上。 点评: 学生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6.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朗士毕竟是小孩子,思想波动大,反映他天真纯洁的性格。 B.小弗朗士善于察言观色,感觉敏锐,放映了他活泼机灵的性格。
C.小弗朗士在局势变化的影响下,认识逐渐转变,反映他有朴素的爱国情感。 D.小弗朗士在同学、老师、镇上人的影响下,转变了认识,反映他端正了学习的态度。 答案:C
解析:分析: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情感升华。文章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心理变化深化了文章主题。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7.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提倡____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
②某些人以____来解释巴尔干地区战争危机的本质,显然是不公允的。 ③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____的倾向。 A.韦编三绝 祸起萧墙 以邻为壑
B.韦编三绝 积重难返 情随事迁 C.触类旁通 祸起萧墙 情随事迁 D.触类旁通 积重难返 以邻为壑 答案:A
解析:分析:韦编三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读《周易》,常常翻阅,爱不释手,以致连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也断了数次。形容好学不倦,勤奋用功。积重难返:积存的问题或陋习很深,难以改变。以邻为壑:《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把邻国作为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放到那里。表示嫁祸于人。情随事迁: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点评:考查学生词义理解能力。
8.填在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想起这些,我多么________!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 ②个个都那么________,教室里那么________!
③这套衣服,他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的气氛。
④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上课,不等你了。” A.痛心 留心 肃静 庄严 温柔 B.懊悔 专心 安静 严肃 温和 C.悔恨 细心 寂静 肃穆 柔和 D.懊悔 留心 安静 肃穆 柔和 答案:B
解析:分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点评:考查词语的分类。
9.“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强调人物内心的恐慌和不安的感觉。 答案:B
解析:分析:“忽然”是副词,表示事情很快地发生或变化的意思,令人意外。这里是指下
课时间到了,钟声忽然响起来,打断了最后一课,也预示着法语课的终结,韩麦尔先生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点评:考查对副词的理解。
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答案:C
解析:分析:主人公是韩麦尔先生。
点评: 学生要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11.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 出发,走向夏 的繁茂,秋得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 小草以人德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
B.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 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
D.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 答案:D
解析:分析:A.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的不是小草,而是春天,因为“醒来”的主语是“春天”;B.“五彩缤纷”一词运用不准确,而前面的“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并非都是侧重色彩的描写;C.选段中把“我们”比喻赢,“春笋”“山花”,集中表达“我们”在春天中积极向上、争春的形象,抒发“我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