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xxx棚户区货币化安置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大门的社区”。而在当今社会,除了安全的要求外,便捷的交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3、崇尚个性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本次规划提出的个性是以统一为前提的。力求避免在以往小区规划中建筑外观千篇一律的弊病,旨在提高建筑的可识别性。同时避免杂乱也同样重要。 5.2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5.2.1异地安置小区规划结构
居住区不仅要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本规划在充分研究现代住宅区规划结构演化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地块的实际,提出了“组团型混合布局”规划结构模式,增进居民交往,塑造富有领域感、场所感和亲切感的社区空间环境。
异地安置各小区采取了线形路网、中心绿地的基本模式组织内部空间,规划结构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人车分流,步行优先
通过线形路网组织车行交通,在街区中心形成局部的纯步行化区域,提高了环境设计的灵活性。 第二:高低错落
第三:环形散步道,与城市绿道连接
城市绿道系统,为城市居民休闲健身打造理想平台。为了充分发挥绿道的作用,城市街区设计中一定要考虑与绿道的衔接问题,提高绿道的可达性,才能提高绿道的利用率。 5.2.2功能分区
按照控规要求,安置小区内部被分为:住宅用地及公共绿地;因此按功能要求分为生活区、及绿化区。街头绿化区沿街布置,生活区要求比较安静,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尽量共享,因此住宅区改变以往住宅区“四菜一汤式”
实施方案 的绿地布局,而采用“指状绿脉-院落绿地”的两级布局方式,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社区绿地系统。 5.3安置区规划设计 5.3.1户型规划设计
购置户型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减少建筑密度,扩大绿地面积。户型从两居室到三居室,面积从100-140平方米,可满足各类型居住需求。
户型特点:厨房、餐厅、卫生间面积合理,卧室、客厅根据面积科学合理布置,尽可能避免无效面积,考虑南北通风,节约能源。
户型设计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并适当超前考虑人们将来的生活模式等,追求住宅户型设计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所有户型均有宽敞明亮的起居室。舒适型卧室均配有良好的视野环境,厨房、卫生间以及足够的储藏间,主卧室配置更衣间及大卫生间均是现代人高尚生活的需求。 合理组织各功能分区的平面关系,各行为空间的专用性明确以满足不同程度的私密性要求。起居区与休憩区明确分开,起居室、主卧室、书房及餐厅均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开间与进深适宜,空间完整,通风良好,富于空间上的变化。
5.3.2交通组织规划设计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安置小区内道路规模等级以满足居住区车辆通行考虑,小区内道路交通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设有人行道。车行道路断面为单幅。项目区道路工程方案采用单幅型式,幅宽为4.0m或6.0m,道路:20cm厚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厚水泥稳定级配砂砾基层+20cm厚天然砂砾垫层。两侧设天然石材或混凝土块路侧石:项目区人行道系统采用地面硬化。机动车可以通过项目区周边的出入口进入。
实施方案 5.3.4环境景观设计
绿地与景观设计不仅体现项目区绿化环境空间的丰富多样和鲜明的层次感,还强调建筑与环境、环境与业主生活的相协调。我们从居民“公共活动-私密活动”的不同等级的活动特征分析,改变以往住宅区“四菜一汤式”的绿地布局,而采用“指状绿脉-院落绿地”的两级布局方式,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社区绿地系统。指状绿脉:项目区放射指状的公共绿地做为绿色的纽带和绿色景观通廊,串连整个项目区的住宅组团与公共空间,并可争取每栋住宅尽可能地接近绿地,看到绿地、使用绿地,从而满足住宅“均好性”的要求。院落绿地:在项目区各个组团的内部形成面积不一、各自独立的组团绿地,如同散落的明珠分布在项目区的山水之间。“点”状的组团绿地是居民日常休憩活动使用最频繁的场所,同时与带状绿地自然的沟通,从而形成整个项目区既层次分明,又紧密联系的绿地系统。 本项目安置小区内绿化工程由乔木、灌木、花草组成,绿地栽树、种植花草,配备健身器材、休闲设施等。绿化区要换填0.6米厚种植土,敷设滴灌或喷灌系统。绿化美化环境同时,减弱噪声,清新空气,形成休闲、娱乐的休憩场所。做到绿化建设同项目区建设同步,景观与休闲设施并举,体现功能上的全面性,生态上的艺术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5.4无障碍智能化规划方案
安置小区住宅设无障碍坡道和扶手,并按2%的比例设无障碍户型。社区智能化系统设计包括物业管理及安全防卫智能化、信息通讯服务与管理智能化及住宅智能化三方面。
物业管理及安全防卫智能化系统:包括物业管理中心(24小时服务)、社区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防灾及应急联动、社区停车场智能化管理、三表计量远传系统等。信息通讯服务与管理系统:宽带网络服务、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社区综合信息管理等。住宅智能化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家庭保安报警、防火及紧急求助报警等。
实施方案 第六章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6.1设计标准及原则 6.1.1设计依据
《自治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03-61-2014);
《关于印发自治区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14〕1号);
《自治区关于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的意见》(内政发[2012]21号); 《tl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tl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tl政办发〔2014〕26号);
《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
《关于印发自治区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14〕1号);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的通知(建科[2008]113号)。 6.1.2设计原则
大力推广采用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推广太阳能应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和隔音隔热等成熟技术,普及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节水器具等。要以绿色建筑为突破口,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开发建设单位采用一体化技术,及时总结经验,为今后逐步推广一体化技术打基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