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20130315

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20130315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0:51:24

2013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请用蓝、黑色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

得 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按要求默写。(共8分,每小题1分)

A.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B.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C.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D.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E.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

F.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 G.呜呼,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H.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何其芳《秋天》)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瞬间( shùn ) 纳罕(hān) 伫立( zhù ) 忍俊不禁(jīn) .... B.倔强(ju?) 洗濯(zhuó) .. C.堕落(zhuì) 雏形(chú) ..

扒窃(pá) 碌碌终生(lù) ..

彷徨(páng) 鲜为人知( xiǎn ) ..深邃(suì) 叱咤风云(chà) ..

盘虬卧龙 可望不可即 锋芒必露

D.筹划(chóu) 锲而不舍(qia)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

A.瘦骨磷峋 B.绝处逢生 C.家喻户晓

头晕目眩 玲珑剔透 妇孺皆知

仙露琼浆 不可摩灭 马革裹尸

D.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一拍即合 怏怏不乐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

A.某校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用字调查”活动。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2分)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日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愈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③国内某网站做了“我国汉字应用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调查内容 喜欢敲键盘,不愿动笔写 常提笔忘字,常写错别字 字体不美观,从未练书法 数据统计 57% 83% 79% B.请针对上面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发起一个倡议。(不超过12个字)(2分)

5.名著阅读。(共5分)

可是他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A.上段文字选自《 》,文中的他指的是 。(2分)

B. 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点。(3分)

得 分 评卷人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停”“投”“拔”“顾”,一系列动作表现出诗人

的思想感情。(2分)

7.尾联中“长风破浪”引用南朝宗悫的典故,请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二)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以中有足乐者 ..

C.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负箧曳屣 持汤沃灌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选文着意写“我”从师之难和 ,又与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对比,但“我”一点也不羡慕,其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三)

曹操之子冲早慧,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毋自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遂不问。 (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指曹操。②谬:假装。③自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为鼠所啮 啮: ②是以忧戚 是以: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

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14.“以刀穿衣”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曹冲 的性格。(2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植物聊天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文章有删改)

15.作者以“植物聊天”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16.阅读全文,概述植物聊天网络的利与弊。(4分)

17.阅读第③段,画线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 。(3分) 18.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第①段中“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一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植物也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

B.文章结尾处说“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人

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

搜索更多关于: 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20130315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3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请用蓝、黑色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直接在试卷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 得 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按要求默写。(共8分,每小题1分) A.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B.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C.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D.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