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回顾、影响与启示
心。
第二,法西斯軸心國依靠境外掠奪、“以戰養戰”的手段,雖然曾一度加強和擴大了法西斯集團的戰時經濟實力,但是也給法西斯國家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即加強了法西斯國家戰爭經濟的對外依賴性。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其對外掠奪也相應擴大和加強,致使戰爭經濟賴以運轉的人財物力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必須依靠在境外通過軍事征服來組織,於是,法西斯軸心國的戰爭經濟基礎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本土相對空心化趨勢,重心越來越偏向境外。據估算,德國在整個戰爭期間對被佔領國家的掠奪總額至少在2000億馬克以上,占戰
(17)此外,德國需要的許多重要戰略資源如鐵礦石需要量的3/4,以上時德國總支出的1/3,
鐵礬土、合金金屬的全部和有色金屬的絕大部分都是依靠被佔領地區和國家提供的資源和生
(産設備以及中立國的供應而解決的。
18)
德國戰時經濟的外延性用希特勒的話來說是再清楚
(19)不過,他說:“不侵略外國的領土,不奪取它們的資源,就不可能解決德國的經濟問題。”日本戰時經濟的外延性與德國相比毫不遜色。“九一八”事變後,掠奪中國的人財物力已成爲日本戰時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日本國內貧弱的經濟實力已越來越難以支撐戰爭的進行,因此,戰時經濟的境外擴充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到1941年向美國開戰時,日本戰時經濟對外依賴性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1941年,美國與日本的重要戰略物資生産能力之比爲77.9:1,這表明日本無論如何是不能與美國匹敵的,但是日本法西斯不顧力量懸殊於1941年底把美國拖進了戰火,直接與美國爲敵。日本之所以斗膽冒犯美國,用當時“企劃院”總裁鈴木的話來說就是“爲了打開局面”,利用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國的豐
(20)寄希望於用境外的掠奪來填平其與美國之間的國富資源來彌補日本物資生産力的不足。(力鴻溝。
20)
[注:我曾在二戰起源與性質一文中,論述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但
是,法西斯主義更是帝國主義的最高剝削演進。]
德國和日本上述情況表明,軸心國已經把奪取別國的原料産地和資源以壯大自己的軍事 工業基礎作爲確定戰略目標的決定性因素,這樣做的結果,使戰時經濟背上了越來越沈重的戰爭包袱,形成了奪取別國原料産地必然擴大侵略目標而擴大侵略目標必然加重戰爭負擔的惡性循環。因此,法西斯軸心國每侵略一地,雖然能一時性地掠奪到所需的部分資源,但由於被侵略被佔領國家的人民不會甘心接受奴役,不會甘心爲侵略者去掠奪本國資源,而是以各種形式的反抗來回擊侵略者,結果侵略者給自己脖子上套上了一條條絞索。
反法西斯國家在戰爭初期雖然遭受了重大的損失,但由於他們的戰爭經濟基礎雄厚扎實,無論是從國民收入、製造能力還是從資源潛力等各方面來看,都大大超過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團。因此,反法西斯國家在捲入戰爭以後都能在自身堅實可靠的經濟基礎上迅速有效地組織起戰時經濟,使國民經濟適應戰爭的需要。如英國,根據其政府的資料,在戰爭期
間,全國14歲到64歲的男子已動員了93.6%,14歲到59歲的婦女已動員了44.4%,在1600
(21)大量的勞動力使戰時經濟的運萬適齡婦女中,有710萬人參加了生産或在軍隊中服役,
行有了充分的保證。1938年英國每月僅能生産400架飛機,1941年底每月就能生産2000架,到1944年7月,共製造了103000架,大炮也由1941年的月産量30000門增加到1942
(22)美國則以其在全世界占極大優勢的工農業生産能力、豐富年的月産量40000~45000門。
的自然資源和未受戰火破壞等有利條件建立起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戰時經濟。1943年,美國的軍火生産産值達到375億美元,差不多等於蘇聯(139億美元)、德國(138億美元)、
(23)蘇聯在戰爭初期遭受的損失最大,但是,蘇聯通過和英國(111億美元)三國的總和。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立起了較爲強大的工業基礎,而且在戰前已擁有巨大的物資儲備,因此在國民經濟改組完成後,強大的工業基礎,巨大的物資儲備加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釋放出了巨大的戰時經濟能力。在蘇德戰爭初期,雙方力量大致相等,但到1943年7月,蘇軍的
(24) 坦克和自行火炮就比德軍多0.6倍,作戰飛機幾乎多2倍。
更爲重要的是,反法西斯國家不僅在本國通過充分有效的動員建立了強大的戰時經濟,而且還在整個反法西斯同盟作了充分動員,實現了各反法西斯國家戰時經濟的相互調節,相互援助,使反法西斯聯盟的戰時經濟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超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國家界限和整體。戰爭期間,英、美、蘇等國設立了一系列協調戰時經濟的機構,1942年1月,英、美成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聯合原料委員會和聯合船舶調度委員會,1942年6月又成立了聯合生産與資源委員會和聯合糧食委員會。蘇聯也在倫敦和華盛頓各設立了一個專管物資供應的大型代表團,具體指導和調配戰時的人員、物資、武器、船舶等。這些機構的設置,使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在戰時生産、物資分配、人力運用、戰場選擇等方面都起到了法西斯集團不可比擬的靈活作用。如在軍需品生産問題上,由於反法西斯盟國相互配合,各自的優勢都得到有效的發揮。加拿大承擔建造反潛小型護衛艦,使美國船廠擺脫了這一任務;英國承擔爲駐紮在英國本土的美國軍隊提供兵營和其他設備,使美國避免了不必要的長途運輸,而美國則集中精力承擔供給所有反法西斯盟國的各種武器生産,實踐了羅斯福要把美國變成“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的諾言,並集中力量研製出了對法西斯極具威懾力的原子彈。蘇聯則向
(25)[注:盟國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在蘇聯發展軍工生産方面,美國的援助也起了相當大
的作用。據美國學者統計,援蘇物資品類繁多,現舉其重要部分如下:飛機14018架,卡車和吉普車499256輛,戰車(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12161輛,摩托車32200輛,鐵路車輛13041台,高射炮7944門,衝鋒槍108293枝,無煙火藥130713噸,TNT132237噸,食品4291010噸,鋼2589766噸,鉛261109噸,石油産品2622357噸,各種化工産品631017噸。此外,還有各種機器設備、合金、衣服、靴鞋、藥品等。以上各類物資再加上勞務費、維修費等等,總計美國給蘇聯的援助約爲110億美元(蘇聯也給美國不少稀有金屬,約值
(26)] 200萬美元)。
二、明智的先歐後亞大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性聯盟戰爭,反法西斯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除了戰爭的正義性質以及經濟、實力等多種因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反法西斯聯盟國家在面臨德、意、日三個大敵,歐、亞兩大戰區的情況下,能夠分清主次,始終堅持了聯盟的大戰略,即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堅持首先擊敗德國,然後全力對付日本的戰略決策,把歐、亞、非各條戰線作爲一個有機整體,統籌安排,相互協同,成功地實現了對主次敵人的各個擊破,從而在戰略上保證自己能夠集中優勢兵力打敗敵人。
a.這個方針最先是英美兩國參謀部代表確定的。兩國爲協調全球戰略,1941年1月29日在華盛頓舉行了第一次參謀部代表秘密會議(史稱ABC-1),這次會議的備忘錄指出:“既然雙方同意德國是軸心國的主要成員,因而大西洋和歐洲戰區被認爲是決定性的戰區,”“如果日本
(參戰,遠東的軍事戰略將是防禦性的”。
27)
這是英美兩國首次正式明確先歐後亞大戰略方針。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站在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第一線的蘇聯,爲避免兩線作戰,保證集中主要兵力對付主要敵人,理所當然地把這一方針作爲指導戰爭全過程的大戰略。(1941.4.13,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聯盟國家之所以堅持先歐後亞的大戰略,首先因爲德國是軸心國中軍事力量最強、野心最大的一個,它不僅要征服全歐,而且最終要征服全世界,對人類危害最大,因此必須首先消滅它,以打擊整個法西斯集團的侵略氣焰。其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是在歐洲,希特勒已經橫掃歐洲大陸,若英國、蘇聯再被擊敗,德國擁有英國的海軍和包括蘇聯在內的全歐洲的人力、物力,加上日本在亞洲的配合,人類將陷入深重的災難之中。因此盟國必須堅持歐洲第一、德國第一的戰略方針。
作爲聯盟國家的大戰略,要求所有盟國,特別是一些大國都能堅持這個戰略方針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美國,日本偷襲珍珠港,戰爭首先在次要方向打響,美國國內輿論大嘩,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憤慨遠遠超過對德、意法西斯的仇恨,強烈要求政府把戰略重點擺在亞太地
(28)隨著亞太地區美軍區,首先打敗日本。一次民意測驗表明,主張先打敗日本的占62%。
節節敗退,國會議員中形成一般強大的反日勢力,軍隊內部也出現一股要求在太平洋加強對日作戰的勢力,許多海軍高級將領,包括海軍作戰部長兼海軍總司令歐內斯特·金,急欲報珍珠港之仇。特別是遠東美國陸軍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爲代表的亞洲派勢力,一直是堅持反對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的。由於麥克阿瑟在30年代曾任美陸軍參謀長,在軍中資深望重,其主張影響頗大。在這種情況下,以羅斯福爲首的美國統帥部,從美國的根本利益和聯盟戰爭的戰略全局出發,仍然堅持原定的聯盟大戰略方針,即攻打德國第一的方針。1941年12月31日,英美兩國參謀長在華盛頓會議備忘錄中,重申ABC-1備忘錄的結論,並進而指出:“儘管日本參加了戰爭,我們的觀點依舊是:德國仍是頭號敵人,打敗德國是勝利的關鍵。德國一旦失敗,則義大利的崩潰和日本的失敗必將隨之而來。”因此,“英、美戰略的首
(29)1943~1944年,美國部署在歐洲和要原則應該是,盡最大可能不分散對德作戰的力量。
地中海戰區的兵力,超過太平洋和中印緬戰區兵力總數的一倍以上,完全體現了歐洲戰區第
一的戰略思想。”
對蘇聯來說,在堅持歐洲爲主的同時,還必須時時提防日本從背後殺來一刀。日本早有北進之心,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一方面密切注意形勢發展,一方面加緊動員,進行以“關特演”爲代號的秘密動員,將關東軍總兵力增至約100萬人。因此,蘇聯爲避免腹背受敵兩線作戰,除在遠東地區經常保持一定軍事力量,監視和牽制日本關東軍外,在外交方面一直小心謹慎,避免刺激日本,直到歐洲戰爭結束,蘇聯才出兵對日作戰。蘇聯的這些舉措,得到已在對日作戰的美、英等主要盟國的理解。
b、美、英、蘇等聯盟國家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堅持先歐後亞的聯盟大戰略,主要得益於中國人民的頑強抗戰,在亞洲牽制了強大的日本陸軍,從而在戰略上保證盟國能夠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爲減輕自己的壓力,曾竭力要求美國把戰略重點放在亞洲對付日本,但以毛澤東爲首的中囯共產黨則從大局出發,認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30)的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線的命運”。
在法西斯侵略戰火燃遍世界的艱苦歲月裏,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奮戰,在亞洲長期抗擊第二號法西斯強國——日本陸軍的主力,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由危轉安、由敗轉勝的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國戰場既有助於阻止日本北進,也直接削弱了日本南進的力量。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陸軍51個師中有35個陷在中國戰場,只能動用11個師到太平洋配合海軍作戰。戰爭結束時,陷在中國戰場的陸海軍還有186萬人(含關東軍75萬人),占海外日軍總數的1/2以上。因此,羅斯福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對他的兒
(子說:“如果沒有中國,日軍就可以輕易地打下澳洲,打下印度,與德意在中東會師。”31)太
平洋戰爭初期,英、美在亞太地區的地面部隊只有10個師,而日本陸軍則有51個師,羅斯福之所以堅定不移地把戰略重點放在歐洲,是因爲他看到了中國抗日戰爭重要的戰略地位,對中國的作戰潛力寄予厚望,他相信在英、美主力轉移到亞太地區之前,在盟國支援下,中國能夠拖住日本陸軍主力,消耗日本國力,從而在戰略上保證盟國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同樣,蘇聯在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之時而未受到日本趁火打劫,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中國戰場對日本陸軍主力的牽制。日本參謀總長杉山元認爲“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現在
(32)蘇聯元帥紮哈羅夫在已用於中國,實際上(對蘇開戰)辦不到”。《結局》一書中也承認“日
本之所以未立即對蘇開戰,是因爲它的大量兵力牽制在中國”。(33)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表明:反法西斯盟國儘管由於利害不同,在軍事戰略和具體作法上有重大分歧,但在關係到聯盟戰爭全局的世界戰略上能夠基本一致和互相協同,始終堅持了歐洲第一,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這對贏得全局戰爭的勝利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 三、集體安全體系是預防與戰勝敵人的強大保證: 1.1933年12月12日,聯共(布)中央研究了歐洲集體安全問題並通過了專門決議。聯共
(34)接著,外交中央預見到蘇聯將有可能加入國際聯盟和締結反對侵略的區域性互衛公約。
人民委員部擬訂了關於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計劃,包括下列各項內容:“1,蘇聯同意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