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练习卷一
(2)结合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民主革命任务?(2分)
(3)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是如何联合其他党派逐步推进民主革命进程的?“她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4.(9分)材料一:一场战争大炮的轰鸣把一个沉睡了几百年的帝国震醒。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国人民由此走上近代化的道路。由于中国沉重的传统和长期的自满,这一进程注定是长期的、曲折的、痛苦的。
材料二: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浙江经济迎来海洋时代。
(1)由于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浙江的哪一城市在哪一条约中被迫开放?(2分)
(2)昔日,来自海上的挑战使中华民族在陷入了百年屈辱的同时,也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以摆脱屈辱。其中向材料一中“这场战争”的发动国学习制度的是哪一抗争?(1分)
15.(11分)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给李鸿章上书,提出改革的要求。但李鸿章正忙于准备与日本打仗,无暇接见孙中山。而这场战争的失败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并不像李鸿章等人那样,只是引进“坚船利炮”这么简单,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强国之道。
(1)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场运动有关?为什么当时中国已引进了“坚船利炮”,而战争却依旧失败?(4分)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建立后,当时不少报纸命名中都含有“民主”“民权”“民国”字样,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报纸发表的意见,连普通百姓也受其宣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有何重要意义。(4分)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反对军阀屡遭失败的孙中山寻求多方力量的支持。他认为,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与他主张的民主主义不谋而合.....而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团结农工势力、保护农工利益等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3)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决定实行哪些新政策?(3分)
16.材料一:3000多年前,某朝太王长子泰伯让位于其弟,太王于是赐江南某地于泰伯建立“勾吴”国。泰伯“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深为后世敬仰。4月10日,2012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开幕式暨祭祀泰伯典礼正式揭幕。来自海内外2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泰伯后裔聚集在泰伯故里,共同祭祀这位吴文化鼻祖。上百名学生齐声高诵“三让天下,至德以名”,将弘扬“至德”的氛围推向高潮。
材料二:文化部5月10日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推出100部以上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和精品剧目; “十二五”期间,举办国家级重大涉外文化活动30项以上,邀请500名国际文化名人与1000名青少年文化使者来华访问,对外文化援助的受援国家达20个以上。
(1)依据材料一判断泰伯生存于哪一朝代?材料中所现的这种政治制度后来在哪一朝代被哪一制度取
5
代?(3分)
(2)泰伯“三让天下”的行为符合孔子的什么主张?(从个人角度回答)(2分)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说出材料一中的史实会在《史记》中有记载吗?你判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2分)
17. 古代日本是向中国学习哪些制度的?请举两例说明。(2分)近代中国因日本而使民族灾难进一步加深,请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2分)
18.【过去的历史】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曾以自己的繁荣与强盛而傲立于世界。美利坚民族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个新生的民族。两个不同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了相同的坎坷命运 (1)请列举中国古代以繁荣与强盛傲立于世界的朝代两个。(2分)
(2)历史上,中国和美国曾分别遭受同一个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你认为这是哪一个国家?并分析这个国家在当时能蹂躏中美两国的主要原因。(4分)
(3)为此,中美两国人民为自己民族解放都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最终都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取得民族解放胜利的战争是什么?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19.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②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③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④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⑤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⑥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①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市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许自谋生计。②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④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1)材料一出自哪一历史文献?材料二是哪一事件中颁布的法令内容?(4分)
(2)材料一中的条款确保该国哪一政体的建立?材料二中的条款②有何作用?(4分)
(3)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史实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什么?(2分)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