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识字课堂
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是对识字教学的重新定位,也是对识字教学的一次变革。新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教材更具开放性,留给教师和学生一片可以发挥、拓展、补充的余地。在新教材的实施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势利导,延伸与拓展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一、多种渠道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自主识字能力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方法要求灵活多变,花样翻新,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投其所好,送其所要,此阶段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无意识记忆占据优势。他们对于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记住。在第一册的识字中,教材中告诉了学生多种识字的渠道:看人体识汉字、我在大街上识汉字、边看电视边识字、在家里识字、读对联识字等。学习完这些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按课文中提示的渠道去发现所认识到的新汉字,接着让学生补充课文:我在哪里,还认识了哪些字,我是怎样认识的。除了课文中提到的途径外,还告诉学生更多的识字途径如:读儿歌、做游戏、唱歌曲、看动画片、打电脑。还有孩子的姓名、家长的职业、逛商店、路边的招牌广告等,皆可随机应变融入识字中。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都是识字的好地方。让孩子们主动地、无意识、有趣地和新字交朋友。最后,学生把认识的字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积累在自己的生字盒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集体交流、合作探究,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到的汉字和认识的途径。 二、引导学生把握规律开放识字
一个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这四个“基因”之间,也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会意字,其“语义”与“符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象形字、指事字,其“图像”、“符号”和“意义”有密切联系。形声字的“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都有联系。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若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实现“多识字、快识字”的目标。
1、“图——字”对照,学习象形、指事字利用象形、指事字与“图像”有联系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常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汉字符号与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2、分析“部件”,学习会意字
在教学会意字时,我们常利用会意字的“语义”与“符号”之间的巧妙联系,指导学生分析“部件”,编故事或做动作,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如教学“看”时,可以告诉学生,“眝”就是一只手,然后让一个学生将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动作,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看”的字形。 3、形声归类,学习形声字
据统计,在汉字中,形声字约占74%。利用形声字“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的联系,采用形声归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大部分汉字。 形旁归类
有同一种形旁的字往往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衣字旁的字都与布、服装有关。 声旁归类
带有同一种声旁的字往往读音相似,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因而,需经常进行归类复习。如学习“晴”字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青”的字+清、睛、请、蜻,,帮助他们编顺口溜归类: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说话用请,目是眼睛,昆虫蜻蜓。
实践证明,针对汉字特点,把握造字规律,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能使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深刻,降低回生率。 三、在阅读中识字、以识字提高阅读
儿童识字阅读分为三个阶段:识字读书,同步进行,偏重识字;识字读书,交替进行,双管齐下;读书识字,齐头并进,偏重读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第一、二阶段的教学。在教学时,
应把握这个尺度。在新教材中,阅读内容多为诗歌和童话故事。这样的选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阅读,学生可在阅读中依据语言环境中识字,并从阅读中了解字义,并由此来教学生学词语、学句子。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扩大了识字量。而且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阅读事物中不断地巩固、重复所认识的字、理解字义和认识新字。教师可向他们推荐相应的有趣的拼音读物:《幼儿古诗》、《儿童诗歌》、《安格生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等,在班上定期举办故事会、朗诵比赛。并以多种形式奖励那些多读书的学生。这样,儿童既会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四、构建开放识字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还须构建开放的识字教学体系,将识字与阅读、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1、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12岁,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因而在小学一二年级,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攻克汉字上,而应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接触大量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让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书面语言营养,及时开发其语言潜能,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读儿歌识字。儿歌生动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儿童十分喜欢。在入学教育、拼音教学及看图识字教学中,我们采用补充儿歌的方式,让学生听儿歌、背儿歌、读儿歌,利用学生的无意记忆识字。就这样,学生在背儿歌中积累了语言,在读儿歌中认识了汉字,在圈圈画画中巩固了汉语拼音,可谓一举三得。
3、读故事识字。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因而,在识字教学中,可采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激发了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让他们带着一些问题反复听故事,听懂内容,听熟语言。然后,让每个学生自己试着讲故事,讲给同桌听,讲给好朋友听,讲给大家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将故事的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丰富了语言仓库,并将故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生字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认读。实践证明,读儿歌识字、讲故事识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释放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潜能,也为孩子们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针对孩子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以本为本,束缚限制他们的能力,要以人为本,以“上不封顶”的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识字量、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拓展学生自主开放识字的能力,为日后的大量阅读做准备。 第三阶段 —— 《我能认很多字》总结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在大厦,而是促进他去做彻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这段话提醒我们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获得知识,而应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知识。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我们课题研究中的第三阶段《我能认很多字》也已接近尾声,这一阶段的实验中,我们主要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开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为目的,来展开教学的。 一、课堂上 1、图文识字。
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假。汉字自形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汉字雏形就是一些可表达意、形的图画,经过人们的不断研究,汉字的形体不断的演变,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有个最好的资源来教学汉字,那就是图画。如“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等是简单
的象形字。它们都是实物的形象,大部分笔画简单,而且与图画很相近,教这类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就如教“鸟”的象形符号“鸟”,学生一眼就看出是鸟,这只象形的“鸟”,与汉字“鸟”中的演变符号,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不需讲解,学生很快就认识了“鸟”字。当学生掌握了一些象形字以后,再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能力,会意字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如“尖”字,上小下大就是“尖”。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大写字母“A”的形状,再让学生观察铅笔的样子,就轻松记住了这个字。 2、随文识字
结合课文认识汉字是新教材识字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第一步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及所在的句子读准音;第二步诵读课文,再次出现这些生字、词的句子,圈划出生字。除朗读指导外,还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认读,达到强化的目的;第三步在课文结束之前再次进行巩固复习,让生字出现在与之相关的句子、课外知识或小故事中,进行拓展识字,既拓宽了识字渠道,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比较识字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相同或相近的字同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外”时与“处”比较;学习“再”时,可与“在”比较;学习“们”时与“门”比较;“清”、与“睛”进行区别,让学生比较出它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特别容易出错的字,我会先出示再让学生用铅笔标出,长期坚持,培养了学生的识字习惯。 4、卡片识字
学习完一部分课文,有一定数量的生字、词语时,我们就做一些生字和词语的卡片。在课堂上,教师抽时间给学生练习,课下进行抽读。教师对有进步以及能积极坚持练习的学生都给予充分的表扬,对弱势生及时给以辅导。学生广泛交流,互教互认,学生的识字量、词汇量大大增加,且乐学会学。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识字,增加了识字量,完成了一定的识字任务,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生活中
1、积极引导生活识字。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大都认识“男、女、厕、所”这些字;会下象棋的小朋友都认得“将、士、相、车、马、炮”;看过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孩子,对“西、游、记”三个字都能无师自通。这些都说明日常生活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对生字的认知大有帮助。提倡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要,也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识字的渠道。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他们学习的渠道多种多样的,他们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在社会上,在家长和同学相处中,在各种图书、电脑网络中,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因而,在识字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生活即是识字师”。同时,我还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进行引导,学生也大有收获。例如:让学生把全班同学的名字收集到一起,互相认一认这些字;鼓励学生给学校或家里的用品贴标签,还有,你喜欢的食物的名称、经常用的东西的名称、你喜欢读的书等所有身边带有汉字的东西都不能放过,并利用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识字,有益于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对这些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实使学生受益非浅。这样,教学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学习语文,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系统,实践了新课标。
2、教给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以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语言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学生的学却是为了将来学得更好。教
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自学)的有效途径。
生活识字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在课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在生活中同样适用,如:
借助拼音识字。汉语拼音是识字、正音的工具。新教材虽然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降低了,但拼音的作用丝毫没有改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拼读方法后,就可以借助拼音进行识字,借助拼音查字典,阅读拼音报,扩大识字范围。
加笔画和加偏旁的方法。如?:“?十”加一撇变“千”;“口”?加禾字旁变“和”;“门”加口变“问”,加日变“间”等。?
利用换偏旁的方法。如:“地”字的土字旁换成女字旁是“她”。
利用偏旁想字义。如:看到三点水旁表示和“水”有关?,?看到女字旁表示和“女性”有关等。? 三、小锦囊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识字效率,在识字课上,我们把识字变成了学多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的识字量在二十个左右。从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我们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活动和游戏,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识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开火车。
在基本完成识字任务后进行游戏,按照小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个个亮出的字。这样能使全体学生兴奋起来,在快乐中学生字。 2、猜谜语、编谜语。
老师准备多种字谜,同时也发动学生开动脑筋搜集或自编字谜。例如,什么圆圆像盘子(日),什么弯弯像小船(月),什么清清哗哗流(水),一个人(大),两个人(天),学生编的谜语五花八门。有的比老师还说得好,如:“两人坐在土堆上(坐)”、“禾苗着火了(秋)”、“三人看日出(春)”、“四口同咬一只犬(器)”…… 3、“我当小老师”。
经过准备后,学生按照老师平时的教学方法教生字。这是一个“生生互动”的游戏,既适合巩固复习,也适合学习生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逐步学习独立识字的步骤和方法。有了错误,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 4、摘果子。
每四人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拿一个小竹篮,写着一个偏旁部首,让代表到果树上摘下写着与它相同偏旁的字的果子形卡片放在篮子里。如《语文园地》二的“我会找”和《语文园地》三的“读读画画”则可以用这种活动,篮子里是“艹”就把草、花、苗、蓝摘下,是“扌”就摘下拉、排、报、把、打、拍、拔,是“足”就摘下跟、跑、跳等。是“氵”就摘下江、河、流、沙、游、漂,是“辶”就摘下过、送、近、还。 5、添减笔画游戏。
学习汉字的过程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是有规律可循的,给汉字加一笔,减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采取这个游戏,能增强学生分析生字、拆分生字的能力。例如:“大”加一笔变成(天、太);“天”减一笔变成(大);“用”减一笔变成(月);“日”加一笔变成(目、旦、白、旧、由、甲、田、申、电),其中有不少是课外识字,多不简单啊! 6、“变部首小魔术”。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汉字还是形声字,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如“青”字加上三点水就是“清”,问“这个?清?字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又如“也”字加“土”就是“地”,加“イ”就是“他”,加“女”就是“她”。学生学习这类汉字的积极性很高,常常在学生字的同时,既复习了部分旧字,也学会了一连串的新字,学生对这种“熟字加偏旁(部首)”的识字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